2019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2、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0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6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是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1927 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
3、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B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C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D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2下表是 1881 年到 1911 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清政府独立筹资官商合办里程(公里) 41712 27461 10424 10424占总里程比例463% 305% 115% 115%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D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
4、筑权和经营权318961898 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4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51921 年 2 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 6 所学校,在
5、 631 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 184 人,占 29%。1930 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 6%。这些现象表明2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6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
6、水平悬殊7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81986 年 7 月 12 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9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B市场
7、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10下面是 19511959 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3A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B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C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D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111895 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B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8、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12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年代项目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366 288 1266 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学历 106 117 126 253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13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B反映
9、出政治斗争激烈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14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15有学者统计,1933 年 12 月 1 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 30 版(10 版为增刊)中,29 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 540 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 14 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4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161931 年 10 月 5
10、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A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171876 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
11、俗181926 年 12 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19下面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图片可以说明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C近代通信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20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
12、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两 大 题 , 共 计 4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进 行 作 答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 年,伦敦有 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 16 倍。到 1801
13、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 96 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 11.4 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5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
14、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10 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 3000 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 5000 万下降到 1500 万,明末战乱造成 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 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 世紀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 63。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 1978 年,在资本积累和
15、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 1954 年到1978 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 18 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 1954 年的水平上。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 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 1.49 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历史 第五 单元 中国 现代 社会生活 变迁 单元测试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