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13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13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131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13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842 年,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A)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2 有人用“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来形容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使得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的“一战” 指的是(A)中法战争(B)第一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 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
2、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 用”,西学有西学的“体” 与“用”,把中学之“ 体” 与西学之 “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 “牛体”产生“ 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A)要不要社会革命(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4 戊戌维新时期,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主张是(A)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B)裁减旧式绿营军,改练新式陆军(C)创设学堂,提倡西学,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D)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5 1913 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开始看清了袁
3、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C)护法运动(D)广州起义6 有人曾用“ 一个政治基础,两个政党力量,三方力量促成,四个阶级联盟” 来评价国共第一次合作,其中,所谓的“一个政治基础” 指的就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原因是(A)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一致(C)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一致(D)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一致7 王明等人的“ 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A)使红军和根据地力量损失了 90(B)使党在国民党统治区
4、的力量几乎损失了 100(C)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D)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8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正义战争。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是(A)台儿庄战役(B)长城抗战(C)平津会战(D)忻口会战9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A)党八股的文风(B)主观主义的学风(C)宗派主义的党风(D)官僚主义的作风10 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 政策的文件是(A)关于
5、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 中国土地法大纲(C) 在不同地区实行土地法的不同策略(D)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11 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A)全国大陆的解放(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12 1957 年 4 月 27 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A)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B)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C)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D)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A
6、)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的关系(B)政府和市场的关系(C)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行政和法治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4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A)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扶植、收买代理人(D)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5 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有(A)开设工厂(B)设立银行(C)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D)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中国矿山16 洋务运动以“ 求富” 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包括(A)创建新式海陆军(B)兴办近代重工业(C)兴办近
7、代轻工业(D)派留学生赴国外学习17 1912 年 3 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毛泽东曾称赞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革命性、民主性 ”主要体现在(A)它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它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8 1905 年至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通过这次论战(A)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B)
8、反满革命的广泛宣传,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上的准备(C)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D)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19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B)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C)确立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D)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20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表现在它(A)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B)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
9、流(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D)彻底否定了孔学的历史作用21 邓小平指出:“ 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毛泽东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的根据是(A)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B)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C)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D)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2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A)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B)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
10、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C)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23 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意义在于(A)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B)促进经济发展(C)实行精兵简政(D)联合地主阶级抗日24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 的思想,即(A)务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B)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C)务必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D)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5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A)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义(B)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C)经济上实行国营经
11、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并存(D)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6 1992 年年初,在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有(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B)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C)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D)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7 习近平对台“ 四不” 原则包括(A)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针政策不会改变(B)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C)
12、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D)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7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1936 年 10 月2016 年 10 月)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 围剿 ”,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 430 人,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 11 个省,翻越 18 座
13、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 1936 年 10 月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28 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29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如何继
14、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13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通商口岸的开放。1842 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5 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因此,正确答案为 C项。【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促使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15、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因此,选项 C 正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坚持不能触动三纲五常。但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故选 D 项。AB 两项都强调革命,是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维新派和洋务
16、派共同的主张,均不符题意。【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 103 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制宪法等政治主张。故本题选 D 项。【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 模拟 13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