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与答案(B)(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与答案(B)(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与答案(B)(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与答案( B)(带解析) 选择题 内环境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 ( ) A 2层 B 4层 C 6层 D 8层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中的氧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共三层生物膜, 6层磷脂分子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内环境的作用。 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分别放在下表所示的含有五种物质的溶液中泡 24小时,然后 种植。比较最初的雌花与雄花平均数,求出性别比,实验观察结果如下表,分析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溶
2、液 雄花 雌花 比值 (雄花:雌花 ) 水 (对照 ) 21.1 3.8 5.6 赤霉素 (100 mg L) 4.7 4.7 1.0 CP(100 mg L) (一种生长调节剂) 6.2 6.8 0.9 乙烯利 (1000 mg L) 19.6 3.7 5.3 整形素 (10 mg L) 33.1 1.2 27.6 A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B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 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 C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D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 CP有利于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答案
3、: B 试题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会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不同植物对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表中数据显示,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 CP对应的比值较小,说明有利于雌花的形成,整形素对应的比值较大,说明有利于雄花的形成;故 ACD对, B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
4、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答案: B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调查中,种群中个体数:第 一次捕捉标志数 =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中标志数,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所得到数值偏大;土壤中小动物具有避光性,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有可能有部分小动物仍在土壤中,所得到数值偏小;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邻边线的个体;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
5、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根据正确操作具体分析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的比较。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 一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3 B 4 C 5 D 6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是所有的同种生物,而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是同一个物种, 错; 种群内的个体不存在生殖隔离,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对;竞争不是种内关系而是种间关系, 错;种群的特征中,年龄组
6、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 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对;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度的最简单方法 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 A只有一项 B只有两项 C只有三项 D全部正确 答案: D 试题分析: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最简单的
7、测定方法是列出各物种的名录; 对;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对;优势种在争夺空间和资源上处优势地位,同时对群落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 对;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参与自然选择的生物因素,对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 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群落的特征。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在弃耕农 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荒漠中,食草昆虫 青蛙 蛇 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A B C D 答案: A 试
8、题分析:与大熊猫生存有关的生态因素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对; 弃耕农田物种单一,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 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低于森林生态系统, 错;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每条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 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各项最符合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蝙蝠栖
9、和猪笼草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互利共生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根据概念判断种间关系。 下列 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答案: B 试题分析:虎等大型肉食动物所处营养级较高,所获得的能量较少;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氮、磷等无机盐丰富,有利于蓝藻生长,不存在能量流动;牛、羊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较容易从生产者中获得能量;蓝鲸从微小的浮游动物中获得能量;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 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 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点出现 D 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 b点前种群呈 S型增长, a点时增长率最大,防治蝗灾应在此点之前; a 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由种群特征知,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控制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值后, bc段种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11、而发生波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种群特征。 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分解者,腐生生物 消费者,自养生物 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消费 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草食动物是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属第一营养级;自养生物是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的分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
12、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的分类。 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 3级和 4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 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10 -20,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 A
13、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乙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B错;同理 C错;乙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较多,能量传递中消耗的也多,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中的 能量传递特点。 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 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 C B A B种群 B在第 5 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 A的增加 和 C的减少所致 C B和 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 A、 B、 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
14、知, A、 B、 C依次随后者的增加而增加,随后者的减少而减少,故可表示为一条食物链;在食物链中, B的食物 C减少和天敌 A的增加,导致 B的数量下降; B和 A在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有机物,产生无机物,加快 了物质由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区域内除该三种群外,应还有分解者等其它生物;故 ABC对,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 a、 b、 c、d、 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 d、 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
15、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例说法错误的是( ) A a、 c、 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 a、 b两激素 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a侧重促进生长, b侧重促进发育 C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 a、 e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五种激素中,只有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且与胰高血糖素为拮抗作用;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在新陈代谢方面与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故 a、 b、 c、 d、 e应依次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a侧重促进生长, b侧重促进
16、发育;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由于 d、 e的分泌基本不受垂体的 控制,所以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 d、 e;故 ABC对,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激素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 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 A若 X表示种群数量,则 可能代表出生或迁入 B若 X表示抗利尿激素,则 可代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若 X表示胰高血糖素含量,则 可能代表胰岛素 D若 X表示浆细胞数量,则 可能代表某种病毒 答案: D 试题分析:出生或迁入可 增加种群数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17、增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病毒刺激作用下, 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 ABC对,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概念间的关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积累各概念间的关系。 某小组同学探究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图将胚芽鞘尖端去除一段时间后,将三个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其弯曲角度 。已知生长素浓度 N1N2N3, N2的浓度接近顶芽的浓度 ,三个浓度(低、中、高)之间相差较大。则三浓度所致角度 的情况最可能是 ( ) A 123 B 12, 22, 2=3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 N2的浓度接近
18、顶芽的浓度,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好,对应的 2应最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利用生长素的作用分析实验结果。 研究人员调查了 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下图的 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 46年兔种群数量保 持相对稳定 B第 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 C第 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 24相同 D第 8年兔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示知,第 46年 =1,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 24年 1,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 68年 1,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通过计算可知,第 8年兔种群数量小于刚开
19、始的种群数量;故 A对, BC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先明确图中所表示的量,再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生 长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同一植株来说,如果是芽,则 a点右移 B对同一植株来说,如果是茎,则 a点左移 C该图能够反映生长素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将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根向重力性生长,是因为根的背地侧和向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分别为 b和 c 答案: B 试题分析: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故芽和茎的 a点均右移;图中显示较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根的生长,较高浓
20、度的生长素 抑制根的生长;横放植物中的生长素受重力影响向下运输,使背地侧和向地侧生长素浓度发生变化;故 ACD对, B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长素的有关知识。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小麦在扬花期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给小麦田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避免小麦减产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 ,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答案: C小麦减产不可避免, 试题分析: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
21、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影响传粉,受精作用必受影响,生长素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无法使未受精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小麦减产不可避免;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乙烯主要促进果实成熟;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a代表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 b代表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C c代表效应 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中的抗原裂解死亡 D d代表吞噬细胞,摄取处
22、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 T细胞 答案: D 试题分析:浆细胞分泌抗体不须抗原刺激;淋巴因子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激素样的多肽物质 不具有抗体的结构也不能与抗原结合。可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使靶细胞发生特性或功能的变化;细胞免疫中,效应 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 胞裂解将靶细胞中的抗原暴露出来;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 T细胞;故 ABC错, D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免疫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免疫调节的过程。 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23、 C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为若 肝脏细胞,则 处的氧气浓度高 于 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 为小动脉, 为组织细胞, 为毛细淋巴管, 为组织液, 为血浆,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 ,但 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 ;若 为肝脏细胞 ,血液由 流向 的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故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处。 ABC错, D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准确识别图中结构,回答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问题。 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 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省 中原 名校 上学 期期 联考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