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pdf
《DB41 T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 B 16 DB41 河南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244 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2016 - 03-31 发布 2016 - 07-01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244-2016 I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周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桃阁、闻亚美、王生军、段亚魁、史国敏、罗峰。 DB41/T 1244-2016 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的术
2、语和定义、主要病害及其防控、主要虫害及其防控。 本标准适用于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
3、程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农业部第 62 号令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2006 年 )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原物 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真菌、细菌和病毒统称为病原物。 3.2 辐射灭菌 利用辐射(波动或粒子在空间高速运行)产生的能量进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3.3 光源诱 杀 在栽培场所设置害虫正趋性的光源和捕杀器具,将害虫诱集到光源处,集中杀灭害虫的方法。 3.4 农业防
4、控 利用农业措施创造适宜食用菌健壮生长的环境条件,而不利于病虫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抑制病虫DB41/T 1244-2016 2生长,从而达到防控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3.5 物理防控 利用物理的防治方法,直接消灭或恶化生长环境中的病原物,达到抑制或消灭病原物的方法。 3.6 生物防控 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防控病虫害发生的方法。 3.7 化学防控 应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物和害虫发生的方法。 3.8 人工防控 人工捕捉害虫(如个体较大、行动迟缓的害虫 蛞蝓,马陆等)或人工切除(挖除)病斑或罹病子实体,作为其他防控办法的重要辅助手段。 4 主要病害及其防控 4.1 菌丝体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控 4.
5、1.1 主要病害 菌丝体期的主要病害有 木 霉、青霉、曲霉、毛霉、根霉、链孢霉、酵母菌、黏菌等菌物和各种细菌、病毒等。其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 A 表 A.1。 4.1.2 病害防控措施 4.1.2.1 农业防控 4.1.2.1.1 场地选址 按 NY 5358 规定执行 。 4.1.2.1.2 菇房设置和建造 应符合 NY/T 528 中 4.3.1 的规定。 4.1.2.1.3 设备设施 应符合 NY/T 528 中 4.4 的规定。 4.1.2.1.4 环境消毒 菇房、晒场、院落及四周应定期打扫,清除垃圾、杂草和废料,保持清洁卫生,定期严格消毒,消毒方法见附录 A。菌种厂的无菌室、冷却
6、室、接种室、培养室、保藏室、栽培场(菇房、菇棚)除了用消毒剂进行严格地消毒外,还应用紫外线消毒灭菌法、臭氧消毒灭菌法等杀灭空气中的杂菌 。双孢菇、草菇等栽培床架,使用前用清水擦洗,再 用 5%的石灰水, 或 10%漂白粉水冲洗,或用( 3 5) 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 4.1.2.1.5 原料配制 DB41/T 1244-2016 3原辅材料选择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在制作食用菌菌种和栽培生产时,要根据各菇(耳)种对营养和理化条件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科学配制。 操作 按 NY 2375 规定执行。 4.1.2.1.6 培养料处理 培养料拌匀后 ,停放 3 个小时以上,以便
7、使水浸入料内。玉米芯要提前预湿透,防止吸水不透。培养料经过发酵后使用,可以提高菌袋的发菌成功率。双孢菇等草腐菌的培养料还应进行二次发酵。 4.1.2.1.7 调节料水比 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培养料含水量应为 60% 65%为宜。发酵料栽培的发酵前培养料含水量应为65% 75%,发酵后培养料应为 60% 65%为宜。 4.1.2.1.8 调节酸碱度 根据不同菇(耳)类、不同品种对酸碱度的不同要求,合理调节。一般 菌丝体生长最适合的 pH 值为 5.56.0。但草菇 pH 值 7 8.5,双孢菇 pH 值 6.5 7.5。 4.1.2.1.9 选用菌袋(瓶) 选用的菌袋(瓶)应符合 GB 9687、
8、G B 9688 的要求。 4.1.2.1.10 培养料灭菌 培养料灭菌 按 照 NY/T 528 的 规定操作执行。 4.1.2.1.11 覆土消毒 取表层 30 cm 以下的 深层土壤, 土粒暴晒 1d 2d, 打碎、晒干后过筛 (一寸或九目筛 )。加入 800 倍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或 1500 倍水 克霉灵(二氯异氰尿酸钠) ,边喷洒边堆放,堆成高和宽各 0.8 m 的长堆,用薄膜覆盖密闭 24 h。摊开稍晾备用。 4.1.2.1.12 菌种选用 使用经省级以上审(认)定的品种,菌种质量应符合 NY/T 1742 及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要求。 4.1.2.1.13 无菌接种 菌种、菌袋生
9、产应按 NY/T 528 中 无菌操作的要求执行。 4.1.2.1.14 菌丝培养 袋温应控制在 20 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70%左右;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应控制在 0.1%0.5%,氨气浓度不超过 0.001%;完全黑暗或微弱散射光。 4.1.2.1.15 检杂处理 接种 7 d 后进行第一次检杂,以后每隔 10d 检查一次,直到菌丝发满瓶( 袋 )。若发现杂菌污染,要小心操作,控制杂菌蔓延传播。对污染较轻,可用 75%的酒精溶液注射患部。对污染较重,将污染菌瓶或菌包挑出报废。 对于如链孢霉、粘菌等孢子长出袋外的暴露型杂菌,要在分生孢子形成 之前进行处理。若分生孢子已成熟,应用湿布包裹
10、感染部位,轻拿并移出培养室,减少震动,深埋销毁。 4.1.2.2 生物防控 DB41/T 1244-2016 4利用某些有益生物或生物制品杀死或抑制杂菌,以菌治菌。 4.1.2.3 物理防控 用紫外线、臭氧和 干热空气灭菌法 杀灭空气中的杂菌 。 4.1.2.4 化学防控 菇棚或种植场所应每隔 7d 10d 定期喷洒一次环境消毒剂。消毒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 B。 4.2 子实体期主要病害及防控 4.2.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 褐腐病、褐斑病、软腐病、平菇黄菇病,平菇双孢菇胡桃肉状菌病,金针 菇黑腐病等。具体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 附录 A 表 A.2。 4.2.2 病害防控措施 4.2.
11、2.1 农业防控 4.2.2.1.1 菇棚处理 4.2.2.1.1.1 暴晒消毒 待食用菌种植结束后,清出废菌袋,将种植棚上面塑料布和覆盖物去掉,通过春、夏两季风吹雨淋和太阳暴晒对种植场所自然消毒。 4.2.2.1.1.2 石灰消毒 在种植食用菌前,将种植场所地面上撒一层厚约 0.3 的生石灰。 4.2.2.1.1.3 化学消毒 在每次种植前, 将种植场所密封后喷洒场地杀菌剂( 300 倍 500 倍食用菌专用场地消毒剂)和杀虫剂(杀灭菊酯),进行杀菌、杀虫处理。 4.2.2.1.1.4 高温消毒 老菇棚重新使用前,将菇棚密封后利用太阳能和其它人工加温方法,使种植场所温度达到 5560,持续
12、5d 10d。 4.2.2.1.2 轮作栽培 食用菌种植结束后的空闲季节可以和其它农作物或蔬菜轮作,改善种植环境。 4.2.2.1.3 摘除病菇 发病菇棚要及时清除病菇,并清理料面,防止二次感染。 4.2.2.1.4 降温、降湿、通风 食用菌子实体病害发生时,应注意降温通风。在温度较高的春夏季,要对大 棚采取昼盖夜开方式,使棚温尽量降至 13以 下,抑制病菌危害。还应降湿通风,合理用水,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控制菇房湿度不超 过 85%。每 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 DB41/T 1244-2016 54.2.2.2 化学防控 定期用 化学消毒剂 喷洒菇房的走道、地面和四周环境,化学消
13、毒剂使用方法见附录 A。 病害发生后,要摘掉病菇,及时 用 10%漂白粉液喷洒菇床;细菌性病害用兽用链霉素、青霉素等喷洒患处。使用药剂应符合 NY/T 393、 GB 4285 和 GB/T 8321 的规定。 4.2.2.3 物理防控 昆虫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媒 介之一,加强害虫防控,菇房(棚)的门窗及通气口都要安装 60 目的纱窗、纱门, 防止菇蝇、菇蚊和螨类带菌传染。 4.3 生理性病害及防控 4.3.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死菇、菜花菇、珊瑚菇、高脚菇、小老菇、药害菇等,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 A表 A.3。 4.3.2 主要病害的防控 4.3.2.1 通风换气 菇房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14、。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一定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菇房内空气清新,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把二氧化 碳浓度控制在 0.05%以下,相对湿度 90%左右,不得超过 95%。 4.3.2.2 提膜增氧 畦栽食用菌,当子实体原基形成后,要及时揭掉盖在畦面上的薄膜,以保证畦面有足够的氧气。 4.3.2.3 摘除病菇 如果出现菜花菇,即使改善环境条件,也很难保证其恢复正常形状,失去管理价值。要及时摘除病菇,并加强通风,降低温度,促使下茬菇正常出菇。 4.3.2.4 增加光照 改善菇房光照条件,减少遮光物,保持光照强度在 200 1x 左右。 4.3.2.5 适时降温 当菇房内气温超过 28 时,采取向空间、地面
15、、墙壁喷冷水的方法来降低菇房温度;或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大通风来降低菇 房温度。 4.3.2.6 禁止冷水喷淋 在气温下降到 5 以下时,禁止向幼菇喷淋冷水。使用的水要事先放在菇房内,使其自然接近室温,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冷水刺激造成的幼菇死亡。 4.3.2.7 补充水分、养分 出菇中后期,根据菌袋含水量多少,对菌袋补充水分。在补水的同时,可加入一些有助于食用菌生长的营养液,同时补充营养。 4.3.2.8 避免强光、大风 DB41/T 1244-2016 6菌袋和畦床严禁长时间受阳光暴晒或强风劲吹。防止菌袋过度失水而引起的不出菇现象或引起幼菇死亡。 4.3.2.9 勿用敌敌畏杀虫 子实体发育 阶段
16、应禁止使用敌敌畏来防害虫。改用其他高效低毒的菊酯类杀虫剂,更加安全有效。 5 主要虫害及其防控 5.1 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眼菌蚊(菇蚊)、菇蝇、果蝇和蛞蝓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被害症状见附录 B 表 B.1 。 5.2 菌丝体生长期防控措施 5.2.1 旧菇棚、旧场地处理 5.2.1.1 拆旧菇棚或轮作 旧菇棚最好每年拆掉暴晒 3 个月以上,或与其它作物轮作。 5.2.1.2 旧场所处理 旧场所在使用前要进行彻底消毒和杀菌,以防虫害的发生 。用 (15 20)g/m3硫磺点燃熏蒸。再用杀虫、 杀菌剂对大棚的空间进行多次全方位的喷雾处理。用药应按 GB 4285 、 GB/T 8321 合理
17、使用农药 。一般应连续喷洒 4 遍以上。 5.2.2 培养料处理 5.2.2.1 采用熟料栽培 熟料栽培是防治食用菌害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5.2.2.2 培养料内加药防控 采用生料或发酵料栽培的,病虫害的预防应从培养料拌料开始。培养料中应加入无公害食用菌专用杀虫剂。用药应符合 NY/T 393、 GB 4285 和 GB/T 8321 的规定 。 5.2.3 菌袋进棚后防虫管理 5.2.3.1 封闭菌袋透气孔 用长效杀虫剂,喷洒菌袋的通气孔。 5.2.3.2 定期空间消杀 在菌丝生长时期,用阿维菌素或高效氯氰菊酯 500 倍液,每隔一周喷洒一次菌袋和空间。 5.2.3.3 熏蒸杀虫 在菌丝生
18、长期虫害发生时,要对发生虫害的菌袋进行熏蒸处理,使药物的气体进入菌袋内部以杀死害虫。熏蒸时应对有虫的菌袋进行覆盖并密闭,以防气体外溢,影响杀虫的效果。 5.3 出菇期虫害的防控措施 DB41/T 1244-2016 75.3.1 物理防控 5.3.1.1 黑光灯诱杀害虫 在菇房安装黑光灯(波长 为 3650 埃的 紫外光灯),灯下放置诱集液或装诱 集瓶,诱杀菇蚊、菇蝇、等多种害虫。使用环境应配有防虫网,以防外界虫害进入。 5.3.1.2 诱虫灯诱杀害虫 用一支 220V、3W 蓝色荧光灯作诱虫光源,灯管外围设有约 1000V 的高压电网或安装网虫袋,当双翅目(如菇蚊、菇蝇等)害虫被灯光诱来时,
19、即触电而死或被吸入袋中的方法。 诱虫灯的使用环境应配有防虫网,以防外界虫害进入。 5.3.1.3 粘虫板诱害虫 在种植大棚或菇房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可以诱杀食用菌成虫,减少产卵量,起到防控虫害的作用。粘虫板的使用环境应配有防虫网,以防外界虫害进入。 5.3.1.4 诱饵诱杀 按砷酸钙 :麦麸 :水 =1:50:50 的比例配成毒饵诱杀;按敌百虫: 糖 :多聚乙醛 :黄豆粉=1:2:6:8 的比例,加水制成颗粒状毒饵诱杀。 5.3.2 生物防控 5.3.2.1 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如寄生蜂、寄生蝇治虫。 5.3.2.2 以菌治虫 使用生物农药苏芸金杆菌( Bt 杀 虫剂), 阿维菌素等用来杀灭害
20、虫。 5.3.3 化学防控法 5.3.3.1 使用农药应符合要求 使用农药应符合 NY/T 393、 GB/T 8321 的 要求 ,不得使用剧毒 农药。对残效期长,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气味 的农药,不得直接用于菌床 (袋 )。 5.3.3.2 有子实体时不能用药 在菌床 (袋 )上有子实体时,不得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应在每批菇(耳)采收结束后进行喷施农药。 5.3.3.3 用药浓度要适宜 掌握适当的药液浓度,以免造成药害,影响食用菌生长。 5.3.3.4 尽量少用药 用药时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尽量采用局部施用,少量施用,防止农药污染扩大。 5.3.4 人工捕捉 DB41/T 1244-20
21、16 8对个体较大的害虫如蛞蝓、马陆等,可在夜间人工捕捉。 DB41/T 1244-2016 9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 食用菌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表 A.1 列出了常见食用菌主要菌丝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表 A.2 列出了常见食用菌主要子实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表 A.3 列出了常见食用菌主要生理性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表 A.1 常见食用菌主要菌丝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害名称 被害症状 发生条件 链孢霉 在棉塞外面或塑料袋外长出橙红色团状或球状孢子堆。 在 25 36,培养料含水量 60%左右,pH 值 5.0 7.5,氧气充足时链孢霉的菌丝迅速生长并很快产生孢子,四处传播。
22、 木霉 初期在培养基质上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也叫霉层),菌丝体致密,菌落初 期为圆形, 4d 5d 后菌丝由白色变成浅绿色的粉状物,之后分别变成深绿色或蓝绿色(绿色木霉),黄绿或绿色(康氏木霉)。几天内整个料面就会被木霉菌所覆盖。 高温( 30以上)、高湿(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培养基质偏酸性( pH 值 4 5)和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木霉的发生蔓延。 曲霉 培养基上黄曲霉菌落初期略带黄色,后渐变为黄绿色,最后呈褐绿色,分生孢子球形,黄绿色。黑曲霉菌落初为白色,后为黑色,分生孢子球形,炭黑色。灰绿曲霉菌落初为白色,后为灰绿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球形,淡褐色。 最适生长温度为 25 3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1244 2016 食用菌 主要 病虫害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