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时期有 “刑不上大夫 ”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 A是原始社会的权力传承制度,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 B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符合题意; 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时间不合; D是西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时间不合。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的不是那艘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艘最慢的船只。如
2、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下列与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关注社会福利有关的事件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西欧各国的社会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材料解读与运用的能力,对能力要求较高。联系已学史实可知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并不是解决民生 问题的,而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因此不合题意。 均是解决民生问题,符合题目要求,答案: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经过 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 开始于
3、 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 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新的政治浪潮 ”主要包括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推行私有化 缩小 “福利国家 ”的规模 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分析题干所给时间提示, 20世纪 80年代左右 “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联系此时西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改变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做法,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 “福利国家 ”模,因为 19世纪60、 70 年代 “福利国家 ”的普遍建立使国家财政不堪重
4、负,因此 符合题意,而 不合史实。故选 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 3%到 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 ”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而 A.洋务运动时
5、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书籍, B、 D也并非多工程技术书籍,由此分析可知 A、 B、 D不合题意。由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可以得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 “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 45%”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由此判断出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 ”计划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 5 3 3 4 30 7 20 6 结束年 54 5 17 1 27 2 0 04 1 2 该表中的开始
6、年和结束年是指 A 1946、 1949 B 1952、 1956 C 1966、 1976 D 1978、 1982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理解材料分析比较的能力。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此表格主要反映的三大改造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A是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为主体时期; C 文革时期,当时公有制占据了绝对的地位;D改革开放初期,与材料信息中的公私合营等内容不符。故选 B。 考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自建国后,中国大陆的电影开场前会强制性地播放 10 分钟的新闻简报;其内容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下列场景不可能在新闻简报中出现的是 A过渡时期,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宣告 “一五计划 ”超额完成 C文革时期,报道 “东方红一号 ”发射升空 D改革开放时期,报道农民承包土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 “不可能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1949-1956年,而人民公社发生在 1958 年,因此 A 的表述不合史实,也不能在新闻简报中出现,故选 A。 考
8、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化运动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 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作相对较高的评价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C 19531956 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选项都体现了农业政策,而 A在一定程度存在弊端,影响
9、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虽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农业政策,给农民一定的实惠,但是不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是实现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不符。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据图中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改革开放贸易趋势图表数据入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学生对历史时间概念的把握能力。由图片提供信息和所学史实 1984
10、年起中国进出口总额呈大幅度增长其原因跟我国在这一年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由此分析可知 B的表述符合题意。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所以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 1984年。 B项是 1984 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 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 1980 年,排除 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 1992 年,排除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 2001 年,排除 D。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 30年,分成 3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年 1988
11、 年的黄金十年, 第二阶段: 1988年 2002 年的曲折十五年 第三阶段: 2003年 2007 年的历史跨越五年, 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 “粮食布票 ” “信用卡 ” “互联网 ” B “合作社 ” “ 包产到户 ”“三下乡 ” C “乡镇企业 ” “民工潮 ”“新农村建设 ” D “国企改革 ” “现代企业 ” “股份制改造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978年 -1988年的黄金十年,农村改革启动,农民的自发改革转向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型改革; 1988年 -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农村改革在不断深化
12、中,充满了曲折; 2003年 -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走出曲折历程的中国农村改革开始进入新阶段。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黄金十年出现的关键词是 “家庭联产承包 ”、 “万元户 ”、 “乡镇企业 ”;曲折十五年诞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民工潮;历史跨越五年的关键词主要有 “税费改革 ”和 “新农村建设 ”。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面貌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以商品输 出为手段 B以货币金融为手段 C以抢劫设卡为手段 D以殖民掠夺为手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
13、查比较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二战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霸主地位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便利了其扩张的需要,这是和以往不一样的,因此 B 符合题意,而 ACD在二战前的表现。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971 年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出现 22 亿美元逆差,美国宣布美元贬值 8 57,1973年美国再次 宣布美元贬值 10,而在自由市场上,黄金价格由规定的 35美元涨到 100美元兑换 1盎司黄金。这预示着 A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 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彻底崩溃
14、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D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70年代,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加上美国的衰落,美国无力稳定美元的币值,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于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终于瓦解,由此分析可知材料的现象预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崩溃 道德经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 ”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
15、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 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时抓住 “诚信 ”,联系史实可知因为美国的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导致人们对政府失去信心,故而罗斯福首先采取金融整顿,以此建立诚信机制,恢复人们对政府和市场的信心,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图 1、 2、 3是有关美国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图 1 图 2
16、图 3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图 8的 “600万头猪被杀 ”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从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 ”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从图 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 ”可体现出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故选 B。
17、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特点、表现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员们搜集了 “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 ”、“卢米埃尔兄弟与电影 ”、 “美孚石油公司的兴起 ”、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等素材。综合上述素材分析 ,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可知发生在 19世纪末,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生在 19世纪中后期,因此可以排除 A;美
18、国经济崛起于二战以后,排除 B; C的表述片面,不能概括材料中全部内容;由材料所列举的素材信息可知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 “精耕细作 ”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依据已学可知古代精耕细作模式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于其投入多,对于土地资源的
19、利用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推动作用,由此分析可知 B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 。 A 表述符合史实,精耕细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利用; C 表述符合史实,小农经济的存在需要精耕细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的需要; D表述符合史实,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 “打捕 ”,女人意为 “煮娘 ”。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 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 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 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
20、读材料, 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男人意为 打捕 ,女人意为 煮娘 ”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潮汕地区男的外出捕鱼,女的忙于家务,说明了男女分工比较明显,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的特点 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对货款月息以
21、及相应的违法处罚有明确的规定,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因此 D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谈及双方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说是高利贷问题,也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所以从材料本身无法看出 A、 B、 C。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内容与特点 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及归纳分析的能力,由图片中的 “工业文明冲击 ”“农民阶级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 ”“反清革命 ”等信息可判断出该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以后,洪秀全把基督教教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广东省 汕头市 金山 中学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