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 比例代表选举法 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 人民权威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索伦改革中颁布 “解负令 ”,以法令形式保障平民免受债务奴隶的危险,故 正确;伯利克里改革废除了以财产多寡确定了政治权力大小的制度,故 正确; “十将军委员会 ”体现了比例代表选举法,故 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选举模式,选举机会均等,并有一定的任期, 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改革中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权威, 正
2、确,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内容、特征的掌握及理解,解题时须牢固把握以下相关知识点: 索伦改革; 克里斯提尼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同时还须掌握雅 典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以及十将军委员会等的相关功能。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出宋代文化生活的内容,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宋代文化因商品经济的活跃而呈现出下移趋势,创造
3、文化的对象由社会上层统治者下移至市民阶层,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宋代社会的特征。 点评:该题为 201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考查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把握,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繁荣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继而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价值取向,宋代的话本即是例证。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
4、析:材料中 “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故 C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为 201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感慨他们生不逢时, “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 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5、材料的诗句反映了王安石对河北民众既要承担繁重的赋役又要服兵役苦难生活的同情,表达了王安石对当时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唐贞观盛世的向往,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宋代的社会特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前期北宋 “三冗 ”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但材料中并未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实,故解题时应准确理解题意,并不是符合史实的选项就一定是正确答案:。 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
6、:材料表明了康熙皇帝对西方文化的担忧,但这种忧虑对康熙而言是长远的,而并非清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清王室而言,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巩固国内统治而非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 A正确, B、 D两项与题意不符, 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变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康熙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思想并未能与时代接轨,就其统治政策而言依然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7、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唐高宗任用品级低的官员行使宰相职权,反映了唐代为达 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而不断分割地相权。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B符合题意,并与史实相符。 考点:中国古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 加强思想控制。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
8、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推行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商人不事生产,在进行投机取巧,社会上多一个商人,田亩中就少了一个农夫,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重农抑商 ”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的政策之一,之所以推行此政策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统治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这是封建统治长期存在的根基。 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
9、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离业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代都城的设市有严格的规定,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城市严格控制以保障专制统治的安全,而宋代以后地方城市的经济功能开始日益增强,市坊的空间界限也逐渐被打破。故 C项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经历了由军事城堡 政治文化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演变,尤其是宋代是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转折点。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 “刀笔吏 ”,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答案:
10、A 试题分析:政府工作人员之所以被称为 “刀笔吏 ”是因为秦汉时期纸并未普遍使用,官府文书主要是通过低级官吏用刀在竹木简上刻制而成。故 A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汉字本身的发展演变与书写材料的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习时应牢固把握汉字发展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同时也应体会纸的发明与使 用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 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
11、中唐太宗认为商人与士大夫不能 “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说明士大夫比商人政治地位高,唐太宗此举意在维护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 “重农抑商 ”的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能力, “重农抑商 ”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统一国家,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商人则被认为不事生产之人。 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于诸侯伯禽的地方是 A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 B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
12、拱卫中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与统治者之 间的关系。分封制下天子既是各地诸侯的共同长官,也是各诸侯的大宗长,而郡县制下皇帝仅是地方官员的上层领导而无宗法血缘关系。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融为一体;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单纯的地方管理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 材料理
13、解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 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 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 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的宗人府是专门负责处理皇室内部事务的皇帝私属机关,不参与皇宫之外的国家大事,所以其不是国家政府机构,其职责仅是处理皇帝的家事,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面上看宗人府的职权很大,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不过是在处理皇帝的个人私事而不牵涉军国大事。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锻炼透过现象归纳本质的能力,以应对各种新材料、新情境。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 “
14、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汉武帝将 “田宅逾制 ”的豪强大族迁往长安居住,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其的管理,巩固统治,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豪强大族势力的继续膨胀,缓解土地兼并, C符合题意。 D项尽管经济手段有加强专制集权的功能但不是其主要方式。 考点: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点评:该题为 201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于其涉及
15、“刺史 ”设置,故有很多学生会误选 B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出仅从才学为标准选拨官员会带来严重弊端,故选官应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品行,故 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大意的能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每一种选官制度都有自己的标准。 梭伦把 “好的政府 ”解释为 “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
16、益 ”。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 “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 ”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答案: D 试题分析:索伦改革的实质是调和阶级矛盾,材料中索伦和叔本华的话也正体现了索伦改革的目的:平衡不同人的利益,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索伦改革的特点与本质。 点评:索伦改革开启了雅典民主改革的先河,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铺平了道路,但必须要注意的是索伦推行改革的特点是采用调和矛盾的办法,其实质依然
17、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战国策 秦策三载: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反映出 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 “为田开阡陌封疆 ”、奖励耕战等措施 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不难发现商鞅变法措施中有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奖励耕战等措施,这些措施使秦国国富兵强,故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正确,但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使秦国能在战国时代诸侯兼并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故 表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 B
18、。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正误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时不仅要关注商鞅变法本身的内容与作用,还要从战国时代变法浪潮的全局中思考商鞅变法的作用和 影响。 一个俄国官员在 “二一九法令 ”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该评价 A客观的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俄国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尽管在制度上废除了奴隶的普遍存在,农奴
19、变身为农民,提高了政治地位,但在经济上依然受到地主阶级和政府的重压和盘剥,所以材料中的信息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而未涉及其全部的内容,故选 C。 考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开启了俄国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新步伐,但依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所以在学习中对俄国农奴制改革要全面认识,不可只关注其单方面的影响。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 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
20、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政府为了培养国民的独立自主精神和鼓励私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壮大,采取了将国有企业无偿或低价形式转让给私人资本发展的措施,故 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明治维新的具体举措涉及多个方面: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军事改革以及文化和社会风俗的改革等,它是日本全面近代化的起点,也是日本由弱小走向强盛的开端,解题时要注重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在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
21、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 “法律范围内 ”享有基本人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天皇不能改变法律说明天皇的权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是政治民主的表现, B 错误;天皇统帅军队说明天皇拥有军事权,这与封建性无关, C 错误;D项中臣民享有基本人权是政治自由的体现,与封建性正好相反;天皇世袭掌握统治权是封建性的表现,故选 A。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若能把握住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是还保留了天皇制度,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也应关注日本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有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海南省 海南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文科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