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
《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其他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 (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3)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答案: ( 1)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 2)渺沧海之一粟哀 吾生之须臾 ( 3)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现在有些报刊年轻的编辑,虽然文字功底不深,却自以为是,有的作者撰写的文章被转载时,标题就改至南辕北辙、完
2、全扭曲了作者本意的程度。 B 3月 9日,出席科技界联组讨论的娄勤俭副部长指出,随着六七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退休,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出现了新一轮的青黄不接。 C面临全行业的成本上涨与利润危机,啤酒巨头却对提价投鼠忌器,因为谁先挑起涨价的大旗,谁就会冒非常大的风险,一手打造的市场可能毁于一旦。 D我们的一些领导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中,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就是不敢正视前些年在经济发展中为快速获 利而出现的问题,怕戴上保守、思想不解放的帽子。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表达明确的一句是( 3分) ( ) A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因此
3、大专院校的学科调整非常频繁,其基本原则是教学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B如果把淀粉进行深加工,成为变性淀粉,就可以成为化工原料,使淀粉再升值 50以上。在赵全营淀粉厂,每年生产变性淀粉 200多吨,开始了淀粉的深加工。 C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昨天凌晨就谷歌公司宣布停止按照中国法律规定的对有害信息过滤,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发表谈话。 D有人认为,美国对台军售也是在掠夺财富,直观上看他们掠夺的是台湾人民的财富,实际上也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的财富,而掠夺财富正是美国统治集团的本来面目之一。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
4、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 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的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甫)、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 “绿窗春梦轻 ”(陈克)、 “午窗残梦鸟相呼 (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 “寒烟
5、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 洒窗纱湿。 ”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 “观山虚牖 ”,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 “实其四面,独虚其中 ”。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窗除 “通 ”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 “隔 ”。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 限,增加空问的变化
6、,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 “实 ”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 化实为虚的作用了。 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
7、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小题 1】下列对 “窗的审美功能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 “窗含西岭千秋雪 ”和王安石 “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 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
8、: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小题 2】对窗的 “通 ”与 “隔 ”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 ”,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 “通 ”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 “隔 ”的作用。 C窗的 “通 ”,就是贯通,李渔作 “观山虚牖 ”,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
9、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 “隔 ”,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 “隔 ”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 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 “无心画 ”,是 “实其四面,独虚其中 ”,其中的 “虚 ”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
10、是在墙上开一方 “虚 ”的漏窗,让墙外的 “实 ”的 “几竿修竹 ”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 小题 3】 D 【小题 1】牵强附会,不符合文意这里只是说睡梦,没有体现出。窗的审美功能 ”来。在 “绿窗春梦轻 ”、午窗残梦鸟相呼 “这些诗句中, “窗 ”之所以具有审美功能,是因为人们把它作为凭借, “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人人的意识 ”中。离开了 “窗 ”这个内外相连的凭借,就与 “窗的审美功能 ”无关了。 【小题 2】 “通 ”,理解为 “贯通 ”不恰当,应理解为通透;说 “为了把 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也不恰当,
11、李渔作 “观山虚牖 ”的目的是把窗外的景致纳入到。尺幅窗、无心画 ”中。 【小题 3】对 “化实为虚 ”的理解不当。原 文。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 实 了些 ”,是说粉墙和修竹的搭配上 “实 ”了一些,如果在墙上开一方漏窗,就起到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同时, “化实为虚 ”是一种审美观,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 的做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 4)题。 近代爱国 “布衣 ” 王韬 王韬( 1828一 1897)字紫诠,号仲搜,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读书世家, “少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能终身不忘。 ”然而,他却不喜爱八股时文, “虽勉为之,
12、亦豪放不中绳墨 ”。他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第二年 到南京乡试却未能考中。此后,他即转而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1849年夏,王韬的父亲在上海病逝。为生计所迫,王韬受聘到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工作。深受林则徐、魏源等影响的王韬,阅读了许多西方有关科学、史地等著作,思想上受到启发。对西方先进思想、技艺的了解,使他认识到 “西夷 ”不同于一般的夷狄。针对中国积弱的现实,他继魏源之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王韬用向当权者上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 1859年,他在给江苏巡抚徐有壬的信中,提出了 “和戎、防海、弭盗 ”三大主张,徐有壬对其建议很重视。可是,徐有壬不久即故 去一王韬在失望
13、之余又向上海道吴煦等献策,吴煦等虽采纳了他的某些建议,却未重用他,这使他很失望。在 “西事方殷,海疆多故 ”之际,王韬忘却了个人的饥寒,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 “此岂肉食者所能远谋,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窃虑者也 ”。他在同朋友谈论国事时, “往往声震四壁,或慷慨激昂,泣数行下 ”。 1861年,李秀成领导太平军向上海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满怀失意的王韬在避难回乡后出于一展抱负的想法,于 1862年初上书太平军,建议太平军停攻或缓攻上海,力争长江上游以巩固后方。这个策略是很合理的,但可惜太平军未能采纳。后来,此书落入清军手中,王韬因 “通贼 ”而受到通辑,被迫逃到香港。王韬到香港后,没
14、有可能再参加秀才必须进行的岁试,这使他失去了秀才身份,成了地地道道的 “布衣 ”。 王韬在香港曾与英国学者理雅各合译中国的四书五经,理雅各回国后,他又应邀去英国与其继续合作。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文明使他大开眼界,促进了他对西方的认识,对他整个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中,王韬仍时时关注着苦难的故国,如其诗中所写,虽然 “九万沧溟掷此身 p,仍 “尚戴头颅思报国 ”。他曾与英国友人一起探讨禁绝鸦片的办法,他的漫游随录 详细记载了其在英法等国的见闻,也是为使国人 “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 1870年,王韬返回香港后,根据外交资料编著了法国志略,该书是要通过法国由强转弱一事来说
15、明:忽略历史发展的趋势,不知己知彼就必然失败,但失败可使人清醒,可以成为转败为胜的关键。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人办的第一家日报 循环日报,意在借时论影响当世。他公开宣称要借 “日报立言 ”,以图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他经常在报上发表评论,鼓吹变法,图谋富强。其变法、变法自强、洋务等文章有力地阐明了变法的重要性,他说: “设我中国至此时而不一变,安能埒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 !”。这种力倡变法的主张对于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甚大。 王韬不仅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变法的内容。他在指出中国官场中 “因循、苟且、蒙弊、粉饰、贪罔、虚矫 ”等弊端后,提出取士、
16、练兵、学校、律例等都应加以变革,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还多次呼吁要开矿、修铁路,架设电线,认为这些都是 “实关至要 ”的事情。对于只重视 “船坚炮利 ”的洋务派们,他则给以有力的批评,说他们 “虽袭西法之皮毛,而犹如附肉于骨,剪彩为花,其血脉终不能流通,色泽终不能焕发 ”。这确实是道出了洋务派的一大弱点。 王韬在香港期间还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认为只有 “君民共治 ”才能 “上下相通,民隐 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才能 “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焉 ”。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些说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 (选自李景光近代爱国 “
17、布衣 ” 王韬,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王韬少年时聪明好学,虽然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因为他不喜欢写八股文,在乡试中没认真答卷故没能够考中。 B王韬深受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影响,通过阅读西方科学、史地等著作,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的现实,就要向西方学习。 C王韬曾先后给江苏巡抚徐有壬、上海道吴煦等上书献策,两人对他的建议都很重视,也采纳了某些建议,却都未重用他,令他很失望。 D王韬提出对西方列强要 “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意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其 “所恃 ”是为了 “强中 ”,而 “强中 ”才能 “攘外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辽宁省 大连市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