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 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策 扶老以流憩(策,拐杖) 宇文新州之 懿 范(懿,美好) 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往) B 生生所 资 ,未见其术(资,凭借) 舸舰弥 津 ,青雀黄龙之舳(津,渡口) 诏书切峻,责臣 逋 慢(逋,逃脱) C 悟以往之不 谏 (谏,劝止、挽回) 景 翳翳以将入(景,景色) 茕茕 孑立,形影相吊(茕茕,孤单的样子) D 遥襟甫畅,逸兴 遄 飞(遄,迅速) 穷 发 之北,有冥海者(发,指草木) 本图宦达,不 矜 名节(矜,追求)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
2、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着课本所学及课文注释,根据自己平时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A策 :柱,柱着; C景 同 “影 ”,日光; D“矜 ”是 “夸耀 ”的意思。所以选 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被称为 “竹子文明的国度 ”, 。 。 , 。 。 ? 我们攻城有箭,报告有简,储物有筒,吃饭有笋,可以说, “竹器时代 ”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它是怎么形成的,又为何如此纯粹而磅礴 也撑起了一个民族种竹、用竹、咏竹的悠长故事 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
3、家像中国这样,对竹子有如此浓重的情愫 千万根竹子,组成了绿色的海洋,苍茫的竹海孕育着华夏的文明 虽然我们和这种植物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数千年,我们却未必真正的了解它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在内容上, “国家 ”与首句相吻合,故先选 , 是对 “如此浓重的情愫 ”的具体解说, “千万根竹子 ”与 的竹子用法相衔接, “组成了 ”“也撑起了 ”很明显具有顺接关系,故 紧随 , “又为何 ”是一个疑问句,与句末的问号相吻合,故最后一句为 。所以选 C。
4、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避免景 区不再出现 “上不去下不来 ”的尴尬,今年国庆九寨沟采取了很多新措施,如分段分时售票、游客进入阿坝州给短信提醒等。 B苏格兰公投很多人认为是为了争取得到英国政府更多的利益为目的而举行的。 C专家认为,穿衣服舒适最重要,衣服过紧容易增加心脏负担,严重了还会产生呼吸困难、头晕、乏力。 D李娜通过在赛场内外的优秀表现,赢得了亚洲球迷的尊敬,遗憾的是这个赛场以后不再有她的身影。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
5、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等。 A项,成分赘余,应去掉 “避免 ”或 “不再 ”; B语序不当,应将 “很多人认为 ”“ 苏格兰公投 ”对换位置; C项,语序不当,应将 “呼吸困难、头晕、乏力 ”改为 “乏力、头晕、呼吸困难 ”。故选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默默清理地铁呕吐物的沈阳 “地铁好少年 ”被找到后,同学们都对这位生活在自己身边的 “暖男 ”侧目而视 。 B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无可非议 。 C仁川亚运会首日,中国健儿夺得 5金,面对这一喜讯,体育迷们无不 弹冠相庆 。 D
6、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 安之若素 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A侧目而视 :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B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 C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D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所以选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 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十旬 休假 ,胜友如云 /
7、奚 惆怅 而独悲 B欲苟顺私情,则 告诉 不许 /千里 逢迎 ,高朋满座 C将 有事 于西畴 /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D 虽然 ,犹有未树也 /登高 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 A 休假,古今异义相同,惆怅,古今异义相同; B告诉: A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逢迎: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屁; C 有事: 古义 :指耕种之事。今义 :指发生某事;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D虽然:古义 :虽然这样 今义 :转折连词 ,用于上一个分句。所以选 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
8、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选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眄庭柯以 怡 颜 或命巾车,或 棹 孤舟 携 幼 入室,有酒盈樽 雄州 雾 列,俊采星驰 人杰地灵,徐孺 下 陈蕃之榻 臣具以表 闻 ,辞不就职 奚以之九万里而 南 为 臣不胜 犬马 怖惧之情 且臣少仕伪朝,历 职 郎署 A / / / B / / / C / / / D / / /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为使动用法;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为形容词作名词; 为名词作状语。所以选 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区区不能废
9、远 /今臣亡国贱俘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都督阎公之雅望 C复驾言兮焉求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彼且恶乎待哉 /遂见用于小邑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A前者为省略句,后者为判断句; B前者为宾语前置句,后者为定语后置句; C二者均为宾语前置句; D前者为宾语前置句,后者为被动句。所以选 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 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
10、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 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
11、,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 “挪川费百金 ”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 “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 ”,为此他还发出了 “屋价之贵,可谓极矣 ”的感叹。 1855年, 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 ,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
12、于给了他 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 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 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
13、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 “先行接办 ”, “不准固辞 ”。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 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 8年时间,造出了 5艘商船和 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 “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 ” 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
14、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 ”!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 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 “沈葆桢厅 ”。 1879年 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 “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 (删节自文史参考)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15、的两项是( 5分) ( )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虽然林则徐不喜欢沈葆桢的身高、长相, 但是因为沈葆桢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又聪慧好学,后来林则徐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自己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先后三次来到沈家,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小题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
16、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作为 “晚清名臣 ”,沈葆桢有 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成就沈葆桢 “名臣 ”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 “出身 ”、 “读书 ”、“无私 ”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并联系你所知道的其他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 5分) A( 3分) E( 2分) 【小题 2】( 6分) 郁达夫的话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 烘托出沈宅的富丽和文化气息; 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作铺垫。(答对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3】( 6分) 平
17、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 建起中国历史 上第一座船厂; 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 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明确提出 “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 ”的主张; 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答对一点给 1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4】( 8分)观点一: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观点二:读书能帮助人获得成就和声誉。 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 2 分;结合文本 4 分;联系其他人物 2分) 【示例】出身有可 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一个人
18、的出生可能让他接触的人,受到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与别人不同,可能会比其他人多了更多的机会。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这双重身份无形之中帮助他较快地获得了声誉。林则徐是当时朝中的重臣,他的亲人自然会更早地引起左宗棠等要员的注意,使之得以在官场施展身手。更为关键的是,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林则徐,在给他耳濡目染的同时,也为他带了光环。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政界、学界、演艺界,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著名笑星陈佩斯是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这些特殊的出身,都 有形无形地帮助他们获得了声誉。 当然,我们在肯定出身能帮助人获得声誉的同时,不能迷信出身,而要打破出身的束缚,
19、敢于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文意来分析, B林则徐也没有以健康状况取人, “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 ”的说法曲解原意。 C “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的说法与前面文意联系不确切。 D “三顾茅庐 ”的具体内容属无中生有。E “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 ”与 “他一怒之下 ”相关却不完全相同。所以选 AE。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 答此类引用类作用的题,一定要把握其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要明白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引用的。因此,一定要回到原文中,找到引用的话的上文和下文,并明确这些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解答时
20、,也可按照作用类题的一般答题思路考虑作答。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根据文本内容,找到本题的答题区间,文章从第五段始,一直到文章的结尾,都是在讲沈的主要功绩,这是本题的答题区间。然后将区间中的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就能概括出来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题干要求探求成就沈葆桢 “名臣 ”声誉的原因,解答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只要能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在组织探究答案:时,根据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21、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 鬻 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 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 怀佐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曰: “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猛曰: “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
22、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 ”温默然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 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 僭 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 下车 ,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 “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 ”猛曰: “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辽宁省 沈阳 中高 学期 10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