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内蒙古包头市包头一中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内蒙古包头市包头一中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内蒙古包头市包头一中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内蒙古包头市包头一中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与其父辈相比已经有了 翻云覆雨 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生价值有其独有的特点。 B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 ,缺一不可。 C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 脑满肠肥 ,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D 2012年 12月 24日,江西省贵溪市一载有 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导致 11人死亡,这一
2、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故 痛不欲生 。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句意来以及成语的解释来分析。 A.“翻云覆雨 ”与句意不符,本意是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用翻天覆地较好。 C. “脑满肠肥 ”与句意不符, “脑满肠肥 ”形容不劳而获的人吃得饱,养的很胖; D“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合语意,应用 “痛心疾首 “。所以选项是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面对面记者在对他专
3、访时问道: “你幸福吗? ”莫言回答道: “不知道。 ”莫言关于幸福的回答,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耐人寻味。 , , 。 , , ,因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 自人类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 似乎是 “哥德巴赫猜想 ”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哲人们穷其智慧,说得都不无道理,但又都不是最终答案: 但关于什么是幸福 对幸福的回答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语段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及句式进行分析。此类语意连贯题也比较适合用排除法。注意关键词 “但 ”, 不可放在句首,因为此处与前文无转折关系,其次 关系紧密, C项
4、与后文衔接不上。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B为满足旅客出行,营造和谐春运,北京站推出了特色售票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对象开设各种购票窗口,为旅客购票提供了方便。 C法新社认为,中国新一届政府希望借 “十八大 ”传达一个清楚的信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重新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 D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而要真正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则不仅需要思考,更需要我们付诸于行动。 答案: C
5、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尝试着从结构、语言逻辑、句子成分等方面去分析。 A“王夫人 ”、 “宝玉 ”主客颠倒。 B.成分残缺。 “出行 ”后应加 “需要 ”, “春运 ”后应加 “氛围 ”。 D项 “付诸于 ”改为 “付诸 ”或者 “付之于 ”所以,正确选项是 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9分,每小题 3分)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
6、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 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 2012一年,就增加了 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 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 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 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
7、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 79%有驾照。美国 6064 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 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 ,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 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
8、里,偶然才用。 20012009 年间,美国 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 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 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 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 1834 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 “美国梦 ”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 2010年的 77%上升
9、到2050年的 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 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 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 20世纪不同。汽车在 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 “睡城 ”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
10、哥本哈根 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小题 1】关于 “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 ”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 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
11、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 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
12、,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 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 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
13、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 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与 “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 ”有关的内容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放回到原文中进行分析思考,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 A项 “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 ”的说法与原文不同。原句在文章第二段“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 ”所以,正确选项是 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
14、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原文的相关语段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仔细的比较判断。 D项 “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的表述不对,原文是第二段 “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所以,正确选项是 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到原文的相关语段带着选项进行分析比较,仔细推敲琢磨细微之处。 A“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 ”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
15、行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所以,选 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 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 “自然一体 ”、 “世界一家 ”、“人文一史 ”的新人文史观。 “仁者爱人 ”。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
16、人。突出的是在 1921年 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 “八校教职员索薪团 ”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 “同情罢考 ”,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 “壬戌( 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 “悔过书 ”。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 “级籍 ”,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 “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 ”次年 7 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1946年 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 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
17、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 1935 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 “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 “不识时务 ”者! 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 让他 “独立 ”。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 “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
18、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 “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 ”。费称赞他的性格是 “牛皮筋 ”,“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 ”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 白。 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 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 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 “葫芦连理之斋 ”。 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 “致
19、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 “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 ,育的注解是 遂其生 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 ”费孝通说潘光旦 “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 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 “罪名 ”是所谓 “破坏民族关系 ”、 “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 ”。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 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
20、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 6月 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
21、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 “为当局说话 ”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 “八校教职员索薪团 ”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 “同情罢考 ”,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 “葫芦连理之斋 ”,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小题 2】 文中提到潘光旦 “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 ”,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 “人文情怀 ”的,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 ,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
22、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6分) 【小题 4】文章说 “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请结合他的 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 8 分) 答案: 【小题 1】 AB 【小题 2】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做学问两个方面( 2 分)为人处世方面:( 1)潘光旦是仁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 “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 ”( 2)他爱校如家是一位刚正不阿, “不识时务 ”者;( 3)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亦师亦友。( 4)忧国忧民,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
23、的强烈渴望。做学问方面:( 1)新人文史观,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有研究。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2)有文人雅趣。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3)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小题 3】 侧面烘托,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 2分)如闻一多,在家信里写道 “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 ”说明对他十分敬佩;费孝通自己说 “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 ”,说明他知识渊博,成就卓著。 增强传记文学的可信性,真实性。( 2分)如用钱伟长的话再现史实。( 1分)。 【小题 4】( 8分)他牢牢记住,衷 心信服孔子的中庸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内蒙古 包头市 包头 一中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