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河南省扶沟县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在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徐教授 不赞一词 ,而是严肃地指出了文章在逻辑上存在的诸多错误。 B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海军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 无可厚非 ,完全合法。 C快速阅读不利于深入思考,看上去读得多,读得快,但 “上心 ”的并不多。 长此以往 ,文化会变得浮泛和肤浅。 D安宏纺织公司近年来对员工管理严格, 求全责备 ,产品质量过硬,企业效益大幅度提升。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A
2、项的 “不赞一词 ”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一点看法、意见,而不是指 “没有一句赞扬的话 ”; B项的 “无可厚非 ”又作 “未可厚非 ”,指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此句应该用 “无可非议 ”; D项的“求全责备 ”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带有贬义。所以选 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 中独树一帜。 _,_。 _, _, _, _。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这和国
3、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在这六个句子中 , 衔接很好,一个说 “没有肆意的宣泄 ”,另一个紧接着说 “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很恰当,所以放在一起。而剩下四句都是说琴和诗歌和国画的协调统一,应放一起。所以选 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对于加快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
4、个性、打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都有深远的影响。 B在这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生存条件相当恶劣, 300多人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建筑杂物,盖的除个别人由大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C今年 1月至 10月,省属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资产规模稳步扩张,营业收入再创新高,企业效益大幅在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9 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46 3%。 D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人都应牢记这个真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
5、逻辑等。 A项 ,语序不当,应为 “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 B、句式杂糅,去掉 “盖的 ”或 “盖的除个别人由大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没有,只能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 D、两面对一面。所以选 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义字,完成后面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平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 “多层次 ”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 “多样性 ”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 “攀升性 ”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 对于一个人有无 “文化 ”进行评价的基
6、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 “仁者人也 ”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 “有水平,有文化 ”。 “文化水平 ”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 “文化高低 ”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 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 “文化人 ”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
7、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 “文化水平 ”。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 “有涵养 ”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 “有水平 ”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 “附庸风雅 ”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
8、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 “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 ”是具有高度 “文化涵养 ”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 “文化境界 ”的层次 。 古人论诗曰 “有境界自成高格 ”,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 “有无 ”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 “高低 ”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 “厚薄 ”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 “阔狭 ”的问题。说某人 “有境界 ”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
9、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 “泛漫化 ”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 升确实有 “路漫漫 ”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 “弄潮 ”。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的文化境界呢? (选自 2011年 2月 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 “文化人格的层次 ”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 “有无 ”、 “高低 ”、 “厚薄 ”和
10、“阔狭 ”的问题。 C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 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小题 2】下列对于 “文化素质 ”与 “文化水平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文化素质 ”是对于一个人有无 “文化 ”进行的评价, “文化水平 ”则是对于一个人 “文化高低 ”的评价。 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
11、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小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 “仁者人也 ”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 “附庸风雅 ”者和 “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 ”者,都不是具有 “文化涵养 ”特征的文化人格。 D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 “泛漫化 ”的热浪中去 “弄潮 ”,才能攀升到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一 “文化
12、境界 ”的层次。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把文本中行关于 “文化人格的层次 ”的论述文字筛选出来同各选项一一对比。选项 C项 “缘自一般人 ”的说法错,应是 “缘自大多数文化人 ”。所以选 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把文本中行关于 “文化素质 ”与 “文化水平 ”的论述文字筛选 出来,然后同各选项对比。选项 D项 “在改造自我时 ”的说法错,原文是“在改造客体之时 ”。所以选 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3、。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论述进行仔细对比,以辨识其正误。A项, “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 ”的说法错,原文是 “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 ”; C项,原文中,作者没有否认 “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 ”者不具有 “文化涵养 ”特征的文化人格。 D项,投身文化 “泛漫化 ”的热浪中去 “弄潮 ”的说法错,原文是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
14、工。 当时分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朱清时说: “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 ”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 学油印出,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 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
15、翻译。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 的问题他也听不懂。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 “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
16、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 “博士后 ”研究员。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 10 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 “扩招 ”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
17、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 保证不了教学质 量。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的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 要求将学生按照专
18、业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 去行政化 和 教授治校 。 ”朱清时说。这些在 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 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 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 ”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
19、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0年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 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 “第一个吃螃蟹 ”的校长的形象。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不
20、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得教 育部的批准,但在 2010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E “去行政化 ”和 “教授治校 ”,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小题 2】从文章前半部分看,是什么造就了朱清时的成功?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 ,这具体表现在
21、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 4】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 AD 【小题 2】 随时做好准备,祖国需要人才,自己能有所作为。这从他平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上可以看出。 能够抓住机遇。这从他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急需物理人才时朱清时前去自荐可以看出。 对科学研究孜孜以求,全身心投入,有一种拼搏的力量。这从他初到美国从事相关研究时的表现可以看出。 【小题 3】 为保证教学质量,中科大实行不扩招政策。 在治校期间,提出“去行政 化 ”和 “教授治校 ”传统,拟在学校实施 “书院式 ”改革。 在任南科大校长任上,未
22、经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 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提出放弃行政级别。(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 4】 观点一:朱清时是学者。 学识与治学方面: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翘楚;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努力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展现出学者的本性。 为人方面:主动放弃省部级待遇,体现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的清高操守,具有书生气质。 做事方面: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把匡正中国教育积弊当做终生使命,敢于坚 持真理,具有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观点二:朱清时是理想主义者。 拥有崇高理想,一心想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断付诸实践。 在教育方面,他
23、总是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并能忠于理想不退缩。 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契合中国教育实情,有理想化的一面。 观点三:两者都是,两面兼顾,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取舍。 B项表述不准确,应是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 ”。 C项理解错误。 “实施书院式管理制度 ”只是一种设想,没有实现。 E项中的 “中 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说法绝对化,不符合文意。所以选 AD。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从题干 “文章前半部分 ”中获取信息,节省时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河南省 扶沟县 一下 学期 第三次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