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 A离骚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 B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C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D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 “音乐不断 ”、 “英语角 ”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杂糅; C 有歧义,到底是我十来岁,还是你十来岁; D 成
2、分残缺,“承担 ”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 “主持 ”后加 “的工作 ”, “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 ”缺主语,可在前面加上 “这些工作 ”之类的主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语病的能力 点评: A项是比较容易看出错误的, C项是并列造成的歧义,比较难看出,是一个典型的口语中的错误; D项的成分残缺也比较显眼, “承担 ”一般都要加一个 “任务 ”、 “工 作 ”。难度比较适中。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
3、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 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 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
4、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 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时,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
5、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 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人们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 “零距离 ”“原生态 ”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
6、一说法的,即 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小题 1】下列关于 “新闻 ”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电视台主持人因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低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
7、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 “公众代言人 ”的身份和记者 “客观公正 ”的形象深入人心。 【小题 2】下列对 “微博 ”与 “新闻 ”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 ,也可以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
8、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出现后,新闻发布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任何人上微博传递的消息都可以称为新闻。 B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记者和主持人开的微博,也未必就是最权威和公正的。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 ,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C微博是 “原生态 ”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
9、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原文为 “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核心词汇 “新闻 ”的相关表述 点评:设错点的错误时很明显的,文章第三节的开头一直都阐述新闻的真实性这个话题,学生找准这个区域,进行比对就可以了。 【小题 2】 试题分析:微博其实也有 “客观性和公正性 ”,只是表现不一样,而且传统新闻也同样有 “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 ”。原文是这样的 “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
10、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 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 ”文章只是表述客观性有点悬,而不是彻底否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了 “微博 ”和 “新闻 ”两个有联系的概念理解 点评:这类题目的一个常设错点就是判断的绝对化,有的是范围,有的是程度。学生抓住这个要害,再抓住句子细细品味,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小题 3】 试题分析:原文只有 “不那么阴险 ”的表述,得不出 “阴险
11、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的结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中重点句子的能力,逻辑推断能力。 点评:题目的答题区域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 ”这句话阐述的是微薄的原生态,而不恩那个推衍出其他命题。难度不大,因为表述语原文出入很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25分) 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薛之砚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 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2006年 ,
12、 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 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 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 工作, 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
13、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 “居里夫人 ”。从 2005年到 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 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 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 ,限定 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 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
14、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 1936 年清 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 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
15、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 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 ,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 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 年初,何泽慧积极 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 1958 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11年初夏, 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
16、房,灵堂则是她不到 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 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 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 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 “仁慈明敏 ”,一块是 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 “ 爱国奋进 ”。从 “仁慈明敏 ”到 “爱国奋进 ”,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17、A 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 意长,早在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便是真实的写照。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表现她 “仁慈明
18、敏 ”“爱国奋进 ”的精神品质。 【小题 2】为什么说何泽慧 “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 ” 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6分 ) 【小题 4】文章最后写道: “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请你结合何泽慧的一生,从 “朴素 ”和 “信仰 ”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8分 ) 答案: 【小题 1】 C A 【小题 2】为人处世: 朴素。生活中衣食住行尽显朴素的作风。 ( 2分) 对爱情忠贞不渝。她与钱三强有朴素而久远的爱情,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2分) 爱
19、国。将自 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一生的重大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 2分) 做学问: 热爱工作,执着事业,科研成就卓著。追求无止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在物理学界被称为中国的 “居里夫人 ”,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精益求精,成绩卓著。( 2分) 【小题 3】倒叙手法( 2分)。 作用: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 ”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 具体描述起到强调作用。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何泽慧的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这是何泽慧人格上闪光的一面,放在开头起到了强调作用。(
20、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 观点一:朴素 朴素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可以使人心无旁骛,坚定执着。 何泽慧在物质生活上极尽简朴,她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事业上,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爱情建立 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之上,一生风雨与共,相依相携,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朴素而久远。 何泽慧对祖国的热爱朴素而真挚,她没有豪言壮语,但一生的选择与奋斗都自觉地、主动地与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每一点 2 分,共 8 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信仰 信仰是一种人生追求,信仰是激励人奋进的动力。 何泽慧中学毕业时写下的 “仁慈明敏 ”,就是她一生的人格追求。 何泽慧
21、对祖国的热爱,成就了她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她为母校百年校庆的题词 “爱国奋进 ”即是她一生奉行的信仰。 何泽慧对事业的执着也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她九十岁高龄还 在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而奋力工作,对科学的信仰,支撑着她奋斗到生命的终点。(每一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项,何泽慧没有明确表达心意,但有可能是一种暗示,故给 1 分;D 项 “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的说法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符。 E项外貌描写不能体现何泽慧 “仁慈明敏 ”, “爱国奋进 ”的精神品质。答 C项给 3分,答A项给 2分,答 B项给 1分;答 D、 E不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和重点
22、信息理解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的区域比较分散,考查的点也比较多,有人物性格的分析( A),有手法的理解 (E), 有句子含义的理解( B),有文段主旨的概括 (D)。因此,难度较大。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章写了何泽慧老人的几个片段,从不同侧面来展现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的风采:生活、爱情、工作、情怀,学生抓住传记的核心部分,仔细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是能理清主体部分的内容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的思路,主要围绕着老人的为人和为学两个大的方面来着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和辨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梳理思路,分析结构,并作出概括。学生的答题
23、方向应该是很清楚的,也能答出一部 分,但是,要答全不容易。比如,为学方面的,学生能答出献身学术,但是坚定执着却不好答。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艺术手法赏析题,题干中的信息很明确,从八九十岁写起,显然是倒叙手法。而文章第一节中对何泽慧老人的描写,可以看出老人的普通、朴素,这样的描写与后面老人的为人、为学上的不一般形成鲜明对照,那么,这里不仅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还有一个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无非是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起着很好的强调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常见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难度较大,学生能答出倒叙,好处 也能分析出来,但是欲扬先抑估计很少人会考虑到。对比
24、就更加无从分析了。 【小题 4】 试题分析:老人身上最突出的就是 “朴素 ”,但是让老人一生 “朴素 ”的根本原因就是她的 “信仰 ”,题目要求分析老人身上的这两点,还是要结合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加以综合。文章主要写了老人的为人、为学,为人方面主要写了日常生活、爱情生活、情怀操守三个小方面,那么学生只要在这些小方面加以分析,得出老人的 “朴素 ”或者 “信仰 ”的体现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点评: 本题是难度很高的一道题,首先,学生 身体就有一定的障碍,学生做此类实用类的传记,一般的文字表述题都是性格分析,词语的理解见得少,所以答题的方向不会太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省 许昌市 五校高一上 学期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