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 “君子之国 ”。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外迭出。博尔特因抢跑比赛资格被取消,而罗伯斯则在比赛中因干扰刘翔被剥夺到手的金牌。 答案: A 下列语句中画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
2、孔子所创立。 薪尽火传 ,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友展。 B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 冰山一角 ,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 耳提面命 式的教学方法。 D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 粉墨登场 ,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逮捕( di)泠( lng) 然遐观穷且益艰逸兴遄( chun)飞 B叨( to)陪省( xng)视逋慢 俊采星弛心宽体胖( pn) C舂 (chng)粮感喟
3、( ku)暇日天高地迥恶乎待哉 (w) D桨棹 (no)绣闼 (d)篷蒿扶摇而上稗官野史( bi)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 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 “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 ”,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 ”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 “
4、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 “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 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 互涵互动 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
5、潮。在这个 “高峰 ”和 “源头 ”时代,出现了以 “楚辞 ”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 互涵互动 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 “大文学 ”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 与 哲学诗意化 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 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
6、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 “庄骚辉映 ”,实则是在 诗意的沉思 和 沉思的诗意 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哲诗 ”是指 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 “诗哲 ”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 “互涵互动 ”, “互涵 ”
7、指彼此促进, “互动 ”指彼此渗透。 C “史著文学化 ”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 “哲学诗意化 ”,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 “诗意的沉思 ”指庄子的文章洋溢溢着诗情; “沉思的诗意 ”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 2】不属于庄子 “既是哲人,又是诗人 ”,屈原是 “诗人,而兼哲人 ”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具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小题 3】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
8、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 “庄骚辉映 ”这一种文化奇观。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D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 “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 “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 2007年 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
9、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 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 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 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 “国学大师 ”“国宝级学者 ”“北大惟一
10、终身教授 ”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 ,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 2006 年,第 19 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 “诗人 ”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
11、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 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 “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 7月 29日( 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 ”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 “难得糊涂 ”,他说: “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 “中国牌 ”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 万阻
12、,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 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 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 12月 21日, 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 24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 “林 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
13、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 90 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 “他还很得意。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即以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文革 ”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
14、曾当面讶怪: “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 ”季先生说: “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 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 “国学大师 ”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 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
15、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 ”、 “佳作常从改中出 ”。 D “文革 ”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 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 【小题 2】文中说: “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那么,他的 “人格魅力 ”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
16、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 “心迹 ”。( 6分) 【小题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 “国学大师 ”,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 8分) 答案:( 1) B、 E ( 2) (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超凡脱俗(答 “清高 ”亦可),热爱教育。( 6分。意思接近即可) ( 3)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 2分) ( 4)传统国学的重
17、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 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 “国学大师 ”。 (8 分。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 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吉林省 吉林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