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上海市闸北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上海市闸北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上海市闸北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上海市闸北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原子中不带电的粒子是 (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原子核 答案: A 试题分析: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央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三个粒子中,中子质量最大,电子质量最小。故 A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原子的结构 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现有物体丙分别放在物体甲上和浸没在液体乙中(液体没有溢出),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若甲、乙和丙的密度分别是 甲 、 乙 、 丙 ,则(
2、) A 甲 可能等于 乙 B 丙 一定大于 乙 C 丙 可能小于 甲 D 丙 一定小于 乙 答案: B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图, V 甲 V 乙 ,而 m甲 =m乙 ,由 可知: 甲 乙 ,故 甲 不可能等于 乙 , A选项错误; ( 2)物体丙放在甲上面时,增加的压力与丙的重力相等,即 F=G 丙 ,增加的压强为 物体丙浸没在乙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丙的体积相同,由 G=mg,得,容器中增加的液体的体积 ,液体上升的高度:, 增加的压强 ; 又知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 所以: = ,化简得从图中可以看出 S 甲 S 乙 ,所以 丙 乙 又因为 甲 乙 ,所
3、以 丙 乙 甲 ,故 B选项正确。 考点:压强的计算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 s-t图像是如图所示 a、 b、 c、 d四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 5秒时甲、乙间的距离小于 3米,则( ) A甲的 s-t图一定为图线 a B乙的 s-t图一定为图线 b C甲的 s-t图可能为图线 c D乙的 s-t图可能为图线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图像为 s-t图像,横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纵坐标表物体运动的路程。由图象知: c的路程始终不变,故为静止状态; a、 b、 d都是过原点的直线,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可能
4、是 c。 分析方法一:从图像中找出 t=5s时, a、 b、 d运动的路程分别为 5m、 2.5m、1m;因为甲、乙两车是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运动,运动 5秒时甲 、乙间的距离小于 3米,且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分别计算出距离进行比较 sa-sb=2.5m 3m, sa-sd=4m 3m(不合题意), sb-sd=1.5m 3m;所以甲的图象可能是图线a、 b;乙图象可能是图线 b、 d 分析方法二:根据运动 5秒时甲、乙间的距离小于 3米,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两车的速度差小于 ,再根据图像分别出求 a、 b、d的速度: 两者速度差小于 0.6m/s的就符合题意,有两种情况:甲、乙分别
5、是 a、 b或 b、d 考点: s-t图像分析 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 S,当滑动变阻器滑片 P向右移动时,变大的是( ) A电压表 V的示数 B电流表 A示数与电流表 A1示数的差值 C电压表 V示数与电流表 A示数的比值 D电压表 V示数与电流表 A和 A1示数的差值的比值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电路图可知, R1与 R2并联,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电流表 A测干路电流,电流表 A1测 R1支路的电流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不变,故 A不符合题意;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滑片移动时,通过 R2支路电流的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6、向右移动时, 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在电压不变时,电阻变大,电流就会变小, R1 支路的电流变小,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干路电流变小,即电流表 A的示数变小,电流表 A 示数与电流表 A1示数的差值表示通过 R2所在支路的电流,而通过 R2支路的电流是不变的,故 B选项不合题意;电压表 V的示数是不变的,电流表 A的示数是变小的,故电压表 V示数与电流表 A示数的比值会变大, C合题意;电压表 V的示数是不变的,而电流表 A示数与电流表 A1示数的差值也是不变的,故电压表 V示数与电流表 A和 A1示数的差值的比值是不变 的, D选项不合题意。 考点:
7、电路分析,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欧姆定律的应用 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在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 杠杆分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在分析杠杆的种类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找出力臂的关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为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为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为等臂杠杆。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在使用此杠杆的过程中是为了省力还是省距离进行判断。 A.起子在使用时为了省力,其支点的位置在瓶盖的中部,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是省力杠杆, A不合题意; B.镊子在使用时为了省距离,其支点在尾部,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故是费力杠杆, B合题意; C.钢丝钳在使用时为了省力,
8、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是省力杠杆, C 不合题意; D.托盘天平是等臂杠杆,使用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D不合题意。 考点:杠杆的分类 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大风吹开,某同学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下列解释较合理的是( ) A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门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门没被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摩擦力 C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D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减小接触 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 答案: C 试题分析:门不易被吹开表示门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本题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A、门被风吹开说明门与框间
9、发生了相对运动,故存在滑动摩擦力,被风吹开是因为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很小,故 A错误; B、门没被吹开,说明门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此时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风吹门的力等于摩擦力,故 B错误; CD、塞入硬纸片后,纸片与门和门框间的挤压增大,使门与门框之间的压力增大,因此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故 C正确, D错误故选 C 考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下列成语中的光现象,正确对应物理知识的是 ( ) A凿壁偷光 光的反射 B一叶障目 光的折射 C猴子捞月 光的折射 D杯弓蛇影 光的反射 答案: D 试题分析:初中阶段学习了三种常见的光现象: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
10、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光从一种 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常见的光的折射的例子有:在岸边看水中的鱼好像变高了,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海市蜃楼,看早上的太阳,透镜成像等。 A、凿壁偷光,是指光从墙上凿的洞内皂播,这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 A错误; B、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是指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造成,故 B错误; C、水中捞月,平静的水面相当于
11、平面镜,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的虚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 C错误; D、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也是平面镜成的虚像,利 用了光的反射,故 D正确 考点: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 四冲程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 A压缩冲程 B做功冲程 C吸气冲程 D排气冲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共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连杆转两周,飞轮转两周,只有在做功冲程对外做功一次,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它三个冲程靠飞轮的惯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有两次能量转化:做功冲程中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中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选项
12、 A正确。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实验题 某同学做 “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的实验,使用 “20 2A”的滑动变阻器和标有“0.22A”字样的小灯泡,实验电路如图所示。他正确连接电路,实验步骤正确,闭合电键,小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为 4.5伏。该同学换上同规格的小灯泡后再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小灯正常发光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恰为最大阻值的一半。则:电源电压为 伏;小灯炮的额定电压为 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为 瓦;如果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 .5; 2.3; 0.506;灯丝熔断 试题分析:( 1)分析电路可知
13、:电压表与灯泡并联测电压,电流表与灯泡串联测电流,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起保护作用同时使小灯泡能够正常发光。闭合电键 S,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为 4.5V,电流表示数为 0,灯不亮则说明灯泡断路,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则可知电源电压:U=4.5V; ( 2)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电流: I=0.22A;电源电压: U=4.5V;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R=10;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 UR=IR=0.22A10=2.2V;因为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即: U=UR+UL;得:灯泡的额定电压: UL=U-UR=4.5V-2.2V=2.3V; ( 3)小灯
14、泡的额定功率: P=ULI=2.3V0.22A=0.506W ( 4)为保护用电器,用电器两端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的 1.2 倍,即不能超过:1.22.3V=2.76V,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时,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为电源电压 4.5V,远大于 2.76V,灯泡的灯丝会因温度过高而熔断 考点:电功率的计算,串联 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在焦距为 15厘米、 25厘米或 3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50厘米刻度处,如图所示。实验时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 高度;为了方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各种可能,根据题中条件,应选用焦距为 厘米的凸透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
15、图中位置不变,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在光具座的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找到清晰的像后,继续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不变,用焦距为 10厘米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后,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 “左 ”或 “右 ”),才能在屏上得到 的像(选填 “放大 ”或 “缩小 ”)。 答案:同一; 15; 65至 80;左;缩小 试题分析:(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要在同一直线上且同一高度处, ( 2)因为实验室的光具座的长度约为 1m,为了方便观察物距大于 2倍焦距(像距大于 1倍小于 2倍焦距),大于 1倍焦距小于 2倍焦距(像距大于 2倍焦距),小
16、于焦距时的各种成像的规律,光具座的长度至少是凸透镜焦距的 4倍以上,故应选择焦距为 15cm的凸透镜,若选择的凸透镜焦距太小,则不容易研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 2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或把研究物体成虚像的情况 ( 3)由图可知,物距为 50cm-15cm=35cm,焦距为 15cm,所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 65至80cm刻度范围内 ( 4)当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小,像距越小,像的大小也越小。把凸透镜焦距从15cm换成 10cm,焦距变小,所以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像距要变小,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收到像像距要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
17、实验 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不仅能观察到蜡烛 A的像,而且能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 为了探究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验证 ,如果量筒中液体的密度为 ,实验结论成立,则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是 F1-F2 (用图示实验中测量值表示)。 答案:观察到蜡烛 B(或确定像的位置);二力平衡的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g( V2-V1) 试题分析:(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 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 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 2)由图中可知: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见此操作是为了
18、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或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 3)图 3所示的实验,是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目的是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可判断( F1-F2)可表示物体所受浮力,计算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即可。先计算排开液体的体积:( V2-V1),测排液体的重力: G 排 =mg=( V2-V1) g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案;量筒的使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某同学由电 流的磁效应想到: “电能生磁 ”,那么 “磁能否生电 ”?他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电流的条件 ”。把铜棒 AB、演示电
19、流表和电键连成电路,闭合电键后,将铜棒 AB在磁场中多次运动时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磁场方向 导体 AB的运动方向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 1 上 N 下 S 向右运动 向左偏转 2 上 N 下 S 向左运动 向右偏转 3 上 N 下 S 向上运动 不偏转 4 上 S下 N 向下运动 不偏转 分析表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 实验中,通过观察 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 闭合电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电流的条件是: 。 答案: 演示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平行 试题分析:( 1)电流地不见摸不着,要知道电流的存在可用转换法,通过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电
20、流,本实验中确定电路里有无感应电流产生的依据是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 2)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把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切割磁感线 ”的含义指导体的运动方向与与磁感线方向不平行;可以从实验中看出,实验 3、 4中没有产生感应电流是因为导体运动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一致,是平行的。而实验 1、 2中导体运动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不平行,这才叫 “切割磁感线 ”。 考点: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实心圆柱体浸入两种不同液体中,在这过程中,研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与圆柱体下表面离液面的距离 h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21、如下表所示。 (已知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且液体甲的密度 甲 大于液体乙的密度 乙 ,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 ) 表: 液体甲 (密度 甲 )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距离 h(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测力计的示数 F(牛) 9 7.8 6.6 5.4 4.2 3 1.8 1.8 液体乙 (密度 乙 ) 实验序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距离 h(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测力计的示数 F(牛) 9 8 7 6 5 4 3 3 根据题意和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1圆柱体的重力为 牛。 2分析实验序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上海市 闸北区 中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