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八年级 12月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 :我们听到声音的条件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并且在介质中传播。所以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不一定听到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色辨别;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不合题意;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符合题意; C区分不
2、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不合题意;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不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声现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 物体从距凸透镜 12cm移到 距凸透镜 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6cm B 10 cm C 16 cm D 20 cm 答案: B 试题分析 :物体从距凸透镜 12cm移到距凸透镜 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此时的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在1倍焦距和 2倍焦距之间。即 f12cm2f, f18c
3、m2f,解得 9 cm f12 cm,故选 B.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根据给出的物距求出焦距的范围,然后确定焦距。 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答案: A 试题分析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符合题意;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的区域,不合题意; 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合题意 ; D.借助
4、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 不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的成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凸透镜的几种成像情况。 上图中人手持的是一枚( )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 B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 C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 D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 答案: D 试题分析 :图中人手持的是一枚凸透镜,因为人的眼睛被放大了。我们可以用它来矫正远视眼。故选 D。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凸透镜 点评:对于此题,学生应把握人的眼睛被放大了,可以确定此透镜是凸透镜。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是可以用它来矫正远视眼。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
5、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 30 B折射角等于 50 C NN是界面 D MM的右边是玻璃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 60,折射角是 40, NN是法线,MM的右边是玻璃。 A.入射角等于 30 不合题意; B.折射角等于 50 不合题意; C.NN是界面 不合题意; D.MM的右边是玻璃 符合 题意; 故选 D。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光遇到介质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 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
6、前 15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 B 试题分析 :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 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 15cm处,物距在 1倍焦距和 2倍焦距之间,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原理。故选 B。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 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 A夜视仪 B遥控器 C验钞机 D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紫光以外的不可见光是
7、紫外线。紫外线可以用来防伪。夜视仪、遥控器和全自动感应水龙头都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选 C。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紫外线。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红外线的主要作用是热作用强,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强。 小军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 光的直线传播 B路灯下人影相随 光的反射 C用镜子增大空间感 平面镜成像 D近视眼镜的镜片 凸透镜 答案: C 试题分析 : A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 B路灯下人影相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用镜子增大空间感是平面镜成像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故选 C。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光现象。 点
8、评:对于此类试题, 学生应把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会从实例中区分这些现象。 如下图所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 O 点 “坐井观天 ”,下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 O 点 “坐井观天 ”,时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它看到外面的世界是有光进入它的眼睛,所以光线是射向 O 点的。故选 A。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青蛙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是有光进入它的眼睛。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
9、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 ,白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A 盐使冰的
10、熔点低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符合题意; B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不合题意; C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不合题意; D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不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 :本试 题考查的是熔点和凝华现象。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 ,白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暮春,小草挂上露珠,是液化形成的 B盛夏,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清凉,是蒸发的原因 C深秋,时有白霜生成,是凝固所致 D隆冬,冰冻的衣物晾干,为升华现象 答案:
11、C 试题分析 : A暮春,小草挂上露珠,是液化形成的 不合题意; B盛夏,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清凉,是蒸发的原因 不合题意; C深秋,时有白霜生成,是凝固所致是凝华现象。 符合题意; D隆冬,冰冻的衣物晾干,为升华现象 不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六种物态变化。此题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蒸发、凝华和升华。 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 “金噪子 ”(又名 “声波炮 ”)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 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
12、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C使用 “金嗓子 ”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金噪子 ”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答案: D 试题分析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使用 “金嗓子 ”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金噪子 ”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 A声波具有能量 不合题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不合题意; C使用 “金嗓子 ”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不合题意; D “金噪子 ”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 :本试
13、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使用 “金嗓子 ”时,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实验题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 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置在平面镜 M上。 ( 1)在实验中实验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也能方便地测量 。 ( 2)以法线 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 B面绕法线 ON旋转,此时反 射光线的位置 ( “发生 ”或 “不发生 ”)变化。 答案:( 1)显示光路(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 反射角和入射角 ( 2)不发生
14、试题分析 :在实验中实验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能方便地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以法线 ON 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 B 面绕法线 ON 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点评:对于此题,学生应了解在实验中实验白色硬纸板的作用是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能方便地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 (上 /下)调整 (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 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 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 (放大 /缩小 /等大) 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件的仪器有
15、 (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远离 /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变大 /变小 /不变) ( 4)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 “完整的像 ”、 “一半的像 ”或 “无法成像 ”),象的亮度要 (变暗 /变 亮 /亮度不变)。 ( 5)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 “眼睛 ”戴上远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 “视网膜 ”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 “视网膜 ”的 (选填 “前面 ”或 “后面 ”)。 答案:( 1) 下 ( 2)缩小 、照相机 ( 3) 靠近 、
16、变小 ( 4)完整的像 、 变暗 ( 5) 后面 试题分析 :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已知凸透镜焦距为 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 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件的仪器有照相机。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小。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了额,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完整的像,象的亮度要变暗。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 ”戴上远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 “视网膜 ”上成一清晰的
17、像;若取下远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 “视网膜 ”的后面。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点评 :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很不方便张老师的眼镜属于 (选填 “近视眼 ”或 “远视眼 ”)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 A区厚薄均匀, 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 看远处同学(填 “A区 ”或 “B区 ”),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答案: 远视眼 、 A 试题分析 :近视眼是能看清进处的物体而不能看清远处的物
18、体;远视眼是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不能看清进处的物体。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很不方便张老师的眼镜属于远视眼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 A区厚薄均匀, 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A区看远处同学,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近视眼和远视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近视眼是能看清进处的物体而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进处的物体。 小华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中发现像 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 5
19、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发光体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 ( 2)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 u / cm 像距 v / cm 物高 l / cm 像高 h / cm 1 35 14 5 2 2 30 15 5 2.5 3 20 20 5 5 4 15 30 5 10 5 12 60 5 25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rn.。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1( “大于 ”或 “小于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
20、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1( “大于 ”或 “小于 ”)。 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沦是 。 答案:( 1) 主光轴 ( 2) 10 小于 、大于 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试题分析 :从第 3次试验的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rn.。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小于 1;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大于 1。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结沦是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1、 小林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发现:当光由空气沿半圆玻璃砖边缘垂直射入圆心处发生反射和折射时,不断加大入射角会发生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的情况,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林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 据如下表: 入射角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表中数据说明: ( 1)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当入射角达到 时,反射能量达到 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 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年级 12 月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