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 T 0294-2023 乡村“四旁”绿化技术指南.pdf
《DB54 T 0294-2023 乡村“四旁”绿化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4 T 0294-2023 乡村“四旁”绿化技术指南.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65.020.40CCS B 6454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54/T 02942023乡村“四旁”绿化技术指南2023-08-27 发布2023-09-27 实施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4/T O2942023目 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功能定位.25基本原则.36建设措施.47技术要点.58施工与抚育管护.99档案管理.1010成效评价.10附录 A(资料性附录)四旁绿化植物推荐表.13DB54/T O2942023前 言本文件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的要求编制。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本文件由西藏自治
2、区林业和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永军、陶德玲、曾双贝、德吉桑姆、张岩、姚晓妍、陈越、张直云、刘宏伟、毕作林、王晋昊。审核人员:普布顿珠、米玛次仁、仝记格、索朗建材、次仁顿珠、旦增、边巴多吉、张大伟、冯强、梁曾飞、王恒颖。DB54/T O2942023引 言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关要求,结合西藏自治区乡村“四旁”绿化开展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DB54/T O2942023乡村四旁绿化技术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乡村“四旁”(村(宅)旁、路旁、田旁、水
3、旁)造林绿化及抚育管护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全区范围内海拔4300m以下的宜绿化村的造林绿化。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3 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CJJ/T 168 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LY/T 2645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LY/T 2646 城乡结合部绿
4、化技术指南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3术语和定义3.1 乡村“四旁”绿化在乡村村(宅)旁、路旁、田旁、水旁,栽植连续面积不超过400m2的土地上进行造林绿化。3.2 护村林村庄周围和村庄内部,结合自然地形,形成具有隔离、景观和安全防护功能的围村生态防护林等。3.3 公共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村内文体活动广场、小游园、沿河游憩绿地、村内街道两侧绿地等场地。3.4 房前屋后绿地村民房子周围的位置,房子的周边地方,对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种植景观树种、经济树种等。3.5 路旁绿化村域全范围及进出村庄500m范围内的乡村道路两
5、侧造林绿化。DB54/T O29420233.6 田盘绿化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农田的路边、沟边、渠边以保护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造林绿化。3.7 水旁绿化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的沟渠、河流两侧,池塘水库、湖泊周边的绿化。3.8 国家森林乡村以行政村为对象,按照国家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通过综合评价,经县级推荐、地(市)级复查、自治区级评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原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3.9 乡土植物本地区原有天然分布的植物,或通过人工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并证明了已经非常适应当
6、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且生长良好植物。3.10 树种配置营造混交时各混交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3.11 种植点配置栽植点或播种点在绿化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3.12 林带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人工林总称。3.13 主林带农田防护林中起主要防护作用的林带。一般与当地主要害风方向垂直。3.14 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的林带。4功能定位4.1村(宅)旁绿化4.1.1 护村林结合村庄地形地势,突出村庄自然风貌,对村庄周边和村庄内部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和建设,在村庄内部以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植物为主兼顾绿化美化树种,在村庄外围种植防护林带,有效的提升乡(镇)村景观,治理风沙,净化空气,减轻风暴、干
7、旱、噪声等影响,改善村庄周边生态环境。4.1.2 公共绿地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意愿和乡风民俗,建设乡村公共绿地,增加乡村绿地面积,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增强植绿爱绿保护生态的意识,提升宜居环境,兼顾健身、休憩、避险、集散等功能。DB54/T O29420234.1.3 房前屋后绿化通过引导农牧民群众在院内、房前屋后等地见缝插绿,提质增绿,种植生态树种和经济树种以及栽花、种草,不断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打造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4.2路旁绿化通过对乡村道路两侧的宜绿化地增绿添彩、生态修复的方式进行绿化美化,以减少飞沙、积雪以
8、及横向风流等对道路或行驶车辆造成有害影响,以及提升景观、美化乡村、补充氧气、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功能。4.3田旁绿化通过造林绿化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实现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等功能。在农田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达到保护耕地、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4.4水旁绿化通过对沟渠、河流两岸,池塘、水库、湿地、湖泊等周边宜绿化地植树造绿,达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护岸护坡、调节气候、减少污染等的功能,实现水清、岸绿、景美。5基本原则5.1以人为本,改善
9、环境坚持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注重改善生态环境,以乡村造林绿化为重点,以人为本,注重休闲、游憩、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绿地,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统筹推进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5.2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坚持科学发展,因地施策,以适宜当地的乡土植物为主,结合乡村自然风貌,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同步推进。5.3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属地管理,由政府负总责,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合力,结合社会等多方力量,统筹推进乡村“四旁”绿化工作。5.4动员群众,建设家园坚持全民参与,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四旁”绿化行动,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切实承担起绿化美化家园的责任。6建设措施6.1村(宅)旁绿化
10、DB54/T O29420236.1.1 护村林对村庄周边开展景观提升和美化绿化,对村庄周边废弃矿山、采石取土创面、裸露山体等治理修复,对村庄周边的空闲地块、宜绿化荒山荒坡、荒滩荒地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开展绿化,采取“宜补则补、宜造则造”的原则,打造环村防护林生态屏障。结合国家森林乡村和美丽西藏建设,营造规模不等的片林或林带。6.1.2 公共绿地对村内空闲地应绿尽绿,对零星空闲地块植树造林、见缝插绿,结合村庄规划,乡村小游园、文体活动广场建设,栽植花草树木,打造环境整洁、景色优美、规模不等的乡村公共绿地。6.1.3 房前屋后绿化农牧民群众在自家院内、房前屋后种植经济树种和生态树种,按照花草结合、
11、乔灌结合的原则,实现多品种、多形式、多层次的绿化,形成家家有花、户户有绿,各具风格的庭院景观,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开展植树、栽花、种草,切实提高庭院绿化覆盖率。农牧民群众在自家院内、房前屋后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6.2路旁绿化6.2.1对乡、村道路两侧道路用地范围外 520m 范围的宜绿化荒山荒地荒滩通过科学搭配植物种类、生态治理的方式进行增绿添彩、绿化美化,进上步提高乡村道路绿化质量,打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绿色乡村道路。6.2.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工作,由公路管理机构按照相关要求组织实施,树种选择建议征求
12、林草主管部门意见。在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国道不少于 20m,省道不少于 15m,县道不少于 10m,乡道不少于 5m)内植树,不得遮挡公路标志,不得妨碍安全视距;在公路弯道内侧、平面交叉、立体交叉的建筑控制区范围植树,不得妨碍安全视距。6.2.3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6.3田旁绿化6.3.1在保证专地专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业耕作习惯,根据地形地物、灾害性气象因子,与农田路网、水网结合,按照“林随水走,带随路渠”的原则,在相对集中连片的农田周边的公路、河道、圩堤和排灌干渠两侧上建设主林带,根据实际情况在机耕道、沟渠上建设副林带。努力改善农田小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
13、。6.3.2严禁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6.4水旁绿化6.4.1在严格保护林草植被的前提下开展乡(镇)、村庄周边宜绿化区河渠湖库及湿地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建设。在有条件的河流两岸防洪堤或最大洪水位线以外 20m 范围内建设水源涵养林;20100m 范围内非基本农田区域建设生态防护林,打造沿河(湖)岸绿美景观带,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通过植树造绿,提高乡村周边沟渠、池塘、堰坝等小微湿地净化水质、蓄积雨水的功能,改善提升乡村人居生态环境。DB54/T O29420236.4.2不得违规在河渠两侧、水库周边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7技术要点7.1绿化植物选择根据立地条件和
14、区域要求,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修剪、耐烟尘及耐有害气体、树形美观、花叶芳香、不易感染病虫害的品种,以乡土植物或极近缘种为主。7.1.1村(宅)旁绿化村(宅)房绿化主要为:a)护村林选择生长迅速、稳定、寿命长、抗性强、树体高大的树种。例如:杨、柳、榆、槐等。b)公共绿地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耐阴树种和攀缘植物、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的乡土树种、适生树种、观赏树种、草种等。例如:松、柏、观花树种、彩叶树种、混合草种等。c)房前屋后绿化根据农牧民的不同爱好与生活习惯,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成本低、易成活、成材、绿化和农林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用材树
15、种、经济树种,例如:杨、柳、松、柏、光核桃、山荆子、核桃、苹果、桃等。7.1.2路旁绿化选择适应性强,易成活、成材、易成荫、反映地方风格特色的树种,主要村道宜栽植乔木、小乔木、花灌木,乔木高度宜与村庄建筑、环境相协调。宜建设林荫型道路;次要村道宜选择小乔木、小型花灌木及地被植物,避免选用带刺植物;例如:藏川杨、藏垂柳、丁香、香花槐等。7.1.3田旁绿化选择速生丰产、干形通直、树冠较窄、生长迅速、稳定、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乡土树种。选择杨、柳、榆、核桃等。避免使用和当地主要农作物有共同病虫害的中间寄生树种。7.1.4水旁绿化选择具备一定的耐水湿能力,根系能够适应较高的地下水位
16、。符合水旁美化的要求,可以营造和兼顾景观价值与生态保护的植物:例如:水岸边植物宜选择花灌木、树丛及姿态优美的孤立树,如垂柳、水柏枝、沙棘、卫矛、鸢尾,水际和水中植物选择芦苇、菖蒲等。四旁绿化植物推荐表见附录A。7.2苗木要求7.2.1裸根苗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使用 GB 6000 规定的 I、II 级苗木,优先使用优良种源、良种基地的种子培育的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d)GB 6000 没有规定的树种,可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造林作业设计中的用苗要求。DB54/T O29420237.2.2容器苗执行 LY/T 1000 的规定。7.2.3种条执行 GB/T 15776 的规定。7.
17、2.3.1插条应满足一下要求:a)宜选用管理规范、质量可信的釆穗圃、苗圃培育的插条;b)宜从优良母树根基萌发的幼化枝条上选取插条;c)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树种,可从发育健壮的母树根部挖取;d)选用生根能力较强的树种枝条作为插条。例:杨、柳。7.2.3.2插干可进行插干造林的树种,宜选用1年-3年生枝干。7.3苗木处理措施7.3.1裸根苗裸根苗处理要求:a)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可进行适当地修剪,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b)阔叶树种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c)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d)在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学药剂蘸根;e)栽植后恢复期较
18、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f)可采用药剂或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g)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冷藏等措施保持根系湿润。7.3.2容器苗容器苗宜釆用可降解容器,栽植时应对生长出容器外的根系进行修剪。不易降解的容器,在栽植时应进行脱袋处理,并进行适当根系修剪,防止窝根。7.3.3带土球苗7.3.3.1土球直径:乔木为苗木胸径(落叶)或地径(常绿)的 8-10 倍,土球厚度应为土球直径的 4/5以上,土球底部直径为球直径的 1/3 形似苹果状。灌木、包括绿篱土球苗,土球直径为其高的 1/3,厚度为球径的 4/5 左右。7.3.3.2土球规格:要土球完好,外表平整光滑,
19、形似苹果状,包装严紧,草绳紧实不松脱。土球底部要封严,不能漏土。7.3.3.3在栽植时轻拿轻放,不得损伤土球。将包装剪开尽量取出,易腐烂之包装物可脱至坑底。预先量好土球高度,绝不可盲目入坑,造成土球来回搬动。土球入坑后,应先在土球底部四周垫少量土,DB54/T O2942023将土球加以固定,注意将树干立直,常绿树树形最好的一面应朝向主要的观赏面,随即填好土至坑的一半,用木棍夯实,再继续填满、夯实,注意夯实不要砸碎土球。7.3.4种条种条处理要求:a)种植材料采用促生根材料浸泡处理;b)种植材料采用药剂浸泡处理;c)种植材料采用流水处理、清水浸泡处理。7.4树种配置和种植点配置7.4.1树种配
20、置树种配置要求为:a)单一型:单一型配置方式有单一乔木树种型、单一灌木树种型;或单一观赏树种型、单一用材树种型、单一经济林树种型等。b)组合型:即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型在同一栽植地段上的配置,如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用材树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组合型等。c)立体型:利用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生活型不同,形成栽植地上部乔木、下部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的立体配置。7.4.2种植点配置宜见缝插针、自然或不规则配置。同时,种植点之间的距离应充分考虑树木成熟后的树冠舒展空间。7.5整地在不破坏周边原生植被的情况下,乔灌木宜釆用大规格的穴状整地方式,穴的规格略大于苗木根系的伸展范围,或带土球苗
21、土球的规格。花草地宜采用块状整地方式,土壤条件差的地块,可增加腐殖土改良土壤。可提前整地或栽植时整地。7.6栽植密度栽植密度:根据各树种生物学特性、生长情况、立地条件、配置方式、使用目的、不同树种、苗木规格、种植地带的宽度而定。7.6.1村(宅)旁绿化村(宅)旁绿化主要为:a)护村林造林密度可大一些,乔木树种株行距23m、33m,灌木树种21m或21.5m,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b)公共绿地规则式种植、成块种植或群植、丛植:由乔木、小乔木、有独立主干的花灌木、灌木按照现地情况而定,例如:株行距11m、22m、33m、34m、45m。绿篱或绿墙:由灌木或小乔木根据树种和冠径大小近距离密植,矮绿篱
22、、一般绿篱,株行距0.150.500.150.60m,绿墙株行距11.51.52m。DB54/T O2942023孤植树:根据主景景观放置在局部空旷地段,特定条件下,可以两株到三株紧密栽植组成一个单元,但必须是同一树种,株距不超过1.5m,远看起来和单株栽植的效果相同。c)房前屋后绿化采用见缝插绿、自然配置、不规则配置,树种之间的株行距应充分考虑树木成熟后的树冠舒展空间,乔木树种初植株距不小于4m,灌木树种初植株距不小于2m。混合草种25克/m2,草花8克/m2。7.6.2路旁绿化乔木树种定干高度不低于2.5m。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不宜小于4m。双行林带株距3m或4m,行距根据现地实际情况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4 0294-2023 乡村“四旁”绿化技术指南 0294 2023 乡村 四旁 绿化 技术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