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 T 1526-2017 粉蕉采收与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pdf
《DB45 T 1526-2017 粉蕉采收与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5 T 1526-2017 粉蕉采收与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pdf(7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03.220.50 V 54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T 40192012 代替 MH/T 40192005 民用航空图编绘规范 Specification of civil aeronautical charting 2012-01-19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布 MH/T 4019201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3 5 机场障碍物图A型(运行限制).8 6 机场障碍物图B型.12 7 精密进近地形图.18 8 航路图.20 9 区域图.23 10 标准仪表进场图
2、(STAR).24 11 标准仪表离场图(SID).27 12 仪表进近图.29 13 机场图.33 14 停机位置图.36 15 航图图框和航图符号.3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障碍物在中国民用航空图上的标绘 .3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图例.39 MH/T 4019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MH/T 40192005民用航空图编绘规范,与MH/T 4019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MH 50012000 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编写年份(见第2章, 2005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3、MH/T 40232007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规范”(见第2章);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ICAO Doc 8168-OPS/611 空中航行服务程序“航空器运行”(2005 年版的第2章);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中“等高包线”和“区域最低高度包线”的术语和定义(2005 年版的 3.6 和3.7); 增加了“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坐标系)”的术语和定义(见3.6); 删除了基本要求中数学基础部分的“地球椭球体”、“投影”、“坐标系”、“航空坐标系” 等条目,并将“航空直角坐标系”和“航空极坐标系”的相关内容作为定义纳入到术语和定义 中。(见3.7、3.8,2005年版的4.2); 修改
4、了基本要求中总则部分的4.1.1(见4.1.1,2005年版的4.1.1); 删除了基本要求中总则部分的4.1.3,部分内容移至4.1.1(见4.1.1,2005年版的4.1.3); 修改了基本要求中的总则部分,明确了需编绘的航图种类(见 4.1.6和 4.1.7,2005 年版的 4.1.6和4.1.7); 修改了基本要求中的数学基础部分,明确了航图采用的国家高程基准(见 4.2.1.1,2005年版 的4.2); 删除了基本要求中总则部分4.2.4.2的图3基准面(2005年版的4.2.4.2) 修改了基本要求中的地貌的描绘部分,明确了地貌的描绘方式(见4.4.1,2005年版的4.4.1
5、); 删除了基本要求中的等高包线相关的内容(见4.4,2005年版的4.4.1,4.4.7); 修改了基本要求中注记部分的“注记分类”,明确了AIP的中文名称(见4.9.2,2005年版的 4.9.2); 删除了基本要求中注记部分的“等高包线注记”和“区域最低高度包线注记”(2005 年版的 4.9.6.2和4.9.6.3);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A型(运行限制)中比例尺相关内容的条目位置(见 5.1,2005年版5.1);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A型(运行限制)中基准面的选取(见5.2.2,2005年版的5.2.2);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A 型(运行限制)中编绘准备工作的应收集资料内容(见
6、5.5.1,2005 年版的5.6.1); 增加了机场障碍物图-A型(运行限制)中偏置起飞航径区的描述(见5.5.2.6);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A型(运行限制)中编绘准备工作的障碍物的表示方法(见5.5.5.2,2005 年版的5.6.3);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A型(运行限制)中平面图的编绘要求中的ARP表示方式(见5.6.1.2, 2005年版的5.7.1.2);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A 型(运行限制)中平面图的编绘要求中的水平线段比例尺的标注(见 5.6.5,2005年版的5.7.5); MH MH/T 40192012 III 增加了机场障碍物图-A 型(运行限制)中剖面图的编绘要求
7、中的假定基准面的使用(见 5.7.2.5);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A 型(运行限制)中剖面图的编绘要求中的垂直线段比例尺的标注(见 5.7.8,2005年版的5.8.8);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B型中数学基础部分的投影内容(见6.2.1,2005年版的6.2.1);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B型中数学基础部分的坐标系内容(见6.2.3,2005年版的6.2.3);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B型中制图比例尺部分(见6.5,2005年版的6.5); 修改了机场障碍物图-B型中编绘准备工作部分的内容(见6.6,2005年版的6.5); 修改了精密进近地形图中数学基础部分的高程基准(见7.2.2,2005年版
8、的7.2.2); 删除了精密进近地形图中平面图的编绘部分的地形(2005年版的7.7.4) 修改了航路图中分幅与图幅编号部分的图幅编号(见8.1.2,2005年版的8.1.2); 修改了航路图中数学基础部分的内容(见8.2,2005年版的8.2); 修改了航路图中底图的编绘部分经纬网格的标绘方式(见8.5.1.1,2005版的8.5.1.1); 修改了航路图中底图的编绘部分经纬网格内的区域最低高度表示方法(见8.5.1.3,2005年版 的8.5.1.3); 修改了航路图中底图的编绘部分“航路和航线”的最低飞行高度标注(见 8.5.5.4.4,2005 年版的8.5.5.4.4); 修改了航路
9、图中封面、封底的编绘部分“索引图”的绘制位置(见 8.6.3,2005年版的8.6.4); 修改了航路图中封面、封底的编绘部分“本次修订的资料变化摘要”条目排列位置(见 8.6.4, 2005年版的8.6.3); 增加了航路图中封面、封底的编绘部分“等磁差线日期说明”的绘制位置(见8.6.5); 修改了航路图中封面、封底的编绘部分“资料截止日期及资料生效日期”的绘制方式(见8.6.7, 2005年版的8.6.7); 修改了区域图中图幅编号的内容(见9.1.2,2005年版的9.1.2); 修改了区域图中底图的编绘部分经纬网格的标绘方式(见9.5.1.1,2005年版的9.5.1.1); 修改了
10、标准仪表进场图(STAR)的数学基础部分(见10.2,2005年版的10.2); 修改了标准仪表进场图(STAR)中底图的编绘部分“经纬网格”的标绘方式(见10.5.1,2005 年版的10.5.1); 修改了标准仪表进场图(STAR)中底图的编绘部分“障碍物”的标绘方式(见 10.5.2,2005 年版的10.5.2); 增加了标准仪表进场图(STAR)中底图的编绘部分“航迹”涉及导航数据库编码数据的公布方 式(见10.5.4.3.7); 修改了标准仪表进场图(STAR)中底图的编绘部分“定位点”涉及区域导航程序的坐标公布方 式(见10.5.4.4.2,2005年版的10.5.4.4); 修
11、改了标准仪表离场图(SID)的数学基础部分(见11.2,2005年版的11.2); 修改了标准仪表离场图(SID)中底图的编绘部分“经纬网格”的标绘方式(见11.5.1,2005 年版的11.5.1); 修改了标准仪表离场图(SID)中底图的编绘部分“障碍物”的标绘方式(见 11.5.2,2005 年版的11.5.2); 修改了标准仪表离场图(SID)中底图的编绘部分“航迹”涉及航段标注的内容(见11.5.4.3.5, 2005年版的11.5.4.3.5); 增加了标准仪表离场图(SID)中航段高度标注的方法(见11.5.4.3.6); 增加了标准仪表进场图(SID)中底图的编绘部分“航迹”涉
12、及导航数据库编码数据的公布方 MH/T 40192012 IV 式(见11.5.4.3.7);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的数学基础部分(见12.2,2005年版的12.2);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的制图比例尺部分(见12.3,2005年版的12.2);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中平面图的编绘部分“地形”(见12.5.1,2005年版的12.5.1);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中平面图的编绘部分“地物”(见12.5.2,2005年版的12.5.2);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中平面图的编绘部分“航空要素”涉及航迹的内容(见 12.5.4.3.3 和 12.5.4.3.5,2005年版的12.5.4.3.3和12.5.4.3.5);
13、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中平面图的编绘部分“障碍物”的内容(见12.5.5,2005年版的12.5.5);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中剖面图的编绘部分“航迹”的内容(见12.6.3,2005年版的12.6.3); 增加了仪表进近图中剖面图的编绘部分关于非精密进近程序使用网目阴影标绘的资料(见 12.6.6); 删除了仪表进近图中附加资料部分的表1和表2(2005年版的12.7.2.1和12.7.2.2) 修改了仪表进近图中附加资料部分关于最后进近阶段使用 DME 测距时的表示方法( 见 12.7.2.2,2005年版的12.7.2.2) 修改了“机场或直升机场图”图类名称,名称修改为“机场图”(见第13章,
14、2005年版的第 13章); 修改了机场图中机场平面图的编绘部分的跑道入口坐标标注的限定条件(见 13.4.1.6,2005 年版的13.4.1.6); 增加了机场图中机场平面图的编绘部分的“机动区冲突多发地带”描述(见13.4.5); 修改了机场图中机场平面图的编绘部分的无线电导航设施标注的限定条件(见 13.4.9,2005 年版的13.4.8); 增加了机场图中机场平面图的编绘部分的“施工区域”描述(见13.4.14); 增加了机场图中机场平面图的编绘部分的“标准滑行路线及等待位置”描述(见13.4.19); 修改了机场图中图框外注记的注记方式(见13.7.2和13.7.3,2005年版
15、的13.7.2和13.7.3); 删除了停机位置图中制图比例尺部分的“应标绘线段比例尺”(2005年版的14.2.2); 增加了停机位置图中停机位置图的编绘部分的“标准滑行路线及等待位置”描述(见 14.4.14); 修改了附录B中的部分图示(见附录B,2005年版的附录B)。 本标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批准立项。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方、宋德宽、戴福青、杨京、齐文、阎海宁。 本标准于2005年5月首次发布。 MH MH/T 40192012
16、1 民用航空图编绘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航空图(以下简称航图)的编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航空图的编制和出版。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MH 50012006 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 MH/T 40232007 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规范 ICAO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附件4 航图 ICAO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附件14 机场 ICAO Doc 8697-AN/889/2 航图手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7、.1 民用航空图 civil aeronautical chart 以满足民用航空运行以及其他航空活动的需要为目的, 表示各种航空要素以及必要的自然地理和 人文要素的专用地图。 3.2 基本等高线 standard contour 首曲线 standard contour 按基本等高距由0点起算测绘的等高线 。 注:地形图上通常以0.15 mm的细线来描绘。 3.3 计曲线 index contour 为方便计算高程加粗描绘的等高线。 注:通常每间隔四条基本等高线描绘一条计曲线。地形图上通常以0.15 mm的线条描绘。 3.4 间曲线 half interval contour MH/T 40
18、192012 2 相邻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用以表示基本等高线不能反映而又重要的部位形态的等高线。 注1:地形图上通常以0.15 mm的长虚线描绘。 注2:采用的等高距是基本等高距的1/2。 3.5 助曲线 quarter interval contour 在任意的高度上测绘的等高线。 注1:地形图上通常以0.15 mm粗的短虚线描绘。 注2:采用的等高距是基本等高距的1/4。 3.6 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坐标系) 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 以地球质量中心为坐标原点,Z轴为常规地球极(CTP)的极向运动方向,是由国际时间局(BIH) 根据BIH台所采用
19、的坐标定义的;X轴为WGS-84参考子午线平面与CTP的迟到平面的交叉线,其参考 子午线为BIH根据BIH台所采用的坐标所定义的零度子午线;Y轴与其他各轴构成以地球为中心固定于 地球的右向直角坐标系,在CTP赤道面上X轴的东方90度方向上度量,其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的数值 为: 长半轴:a=6378137 m; 扁率:f=1/298.257223563; 地心引力常数:GM=3.9860050001014ms-2; 自转角速度:=7.292l1510-5rad s-1。 选自国际民航组织文件 Doc 9674-AN/946 3.7 航空直角坐标系 aeronauticalrectangular
20、coordinates 以跑道入口中心点为坐标原点O,跑道延长线为X轴,跑道入口以前X为正值,入口以后为负值; Y轴与X轴在同一水平面,通过原点O,且垂直于X轴,从进近方向,面向跑道入口,右侧为正值,左 侧为负值;Z轴垂直于X轴和Y轴所在平面,通过原点O,向上为正值,向下为负值(见图1)。 图 1 航空直角坐标系 3.8 航空极坐标系 aeronautical polar coordinates MH MH/T 40192012 3 一般以机场基准点(ARP)或跑道中心为原点,向径为以ARP或跑道中心为原点的方位线,用磁(真) 方位角表示,距离为ARP至目标点的水平距离(见图2)。 图 2 航
21、空极坐标系 4 基本要求 4.1 总则 4.1.1 航图的设计与编绘应精确。航图中所有要素的标绘应准确、清晰、规范、布局合理。图面的颜 色和字体大小,应保证飞行人员在驾驶舱内的人为或自然光线下易于判读。 4.1.2 航图的设计与制作应满足航空器运行各个阶段的需要,即满足航空器从停机位置至起飞点的滑 行、起飞爬升至加入航路、沿航路飞行、进场飞行、进近着陆及复飞和着陆滑行至航空器停机位置等阶 段的需要。 4.1.3 航图的编排形式应保证飞行人员在与其工作量和工作条件相适应的合理时间内获取有关资料。 4.1.4 每种航图应适用于相应的飞行阶段。在使用时,应能从一种航图顺利过渡到另一种航图。 4.1.
22、5 对建立飞行情报区的地区,应绘制航路图。 4.1.6 对具有非精密进近程序和精密进近程序跑道的机场,应绘制机场障碍物图A型(运行限制)、 标准仪表离场图、标准仪表进场图、仪表进近图、机场图,根据需要绘制停机位置图;具有目视进近程 序的机场,应绘制目视进近图。 4.1.7 对提供II类或III类精密进近程序的跑道,应绘制精密进近地形图。 4.1.8 当航路图比例尺过小,无法绘制进场、离场航线,或因空中交通航路和位置报告点要求复杂, 在航路图中无法绘制清楚时,应提供区域图。 4.1.9 当机场障碍物多,飞行运行程序复杂,或多跑道运行需要确定飞行程序最后运行阶段超障高(OCH) 的临界高,或是在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5 1526-2017 粉蕉采收与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 1526 2017 采收 商品化 处理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