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机械设计-10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机械设计-10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机械设计-10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机械设计-10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某齿轮传动装置如下图所示,轮 1 为主动轮,则轮 2 的齿面接触应力按_变化。 (分数:2.00)A.对称循环B.脉动循环C.循环特性 r=-0.5 的循环D.循环特性 r=+1 的循环2.如下图所示的齿轮传动装置,轮 1 为主动轮,当轮 1 作双向回转时,则轮 1 齿面接触应力按_变化。(分数:2.00)A.对称循环B.脉动循环C.循环特性 r=-0.5 的循环D.循环特性 r=+1 的循环3.某单向回转工作的转轴,考虑启动、停车及载荷不平稳的影响,其危险截面处的切应
2、力 T 的应力性质,通常按下图中的_计算。 A B C D (分数:2.00)A.B.C.D.4.两等宽的圆柱体接触,其直径 d 1 =2d 2 ,弹性模量 E 1 =2E 2 ,则其接触应力值为_。(分数:2.00)A.H1=H2B.H1=2H2C.H1=4H2D.H1=8H25.某四个结构及性能相同的零件甲、乙、丙、丁,若承受最大应力 max 的值相等,而应力循环特性 r分别为+1、0、-0.5、-1,则其中最易发生失效的零件是_。(分数:2.00)A甲B乙C丙D丁6.下图所示为四种圆柱体接触情况,各零件的材料相同,接触宽度及受载均相同,图中 r 2 =2r 1 ,则情况_的接触应力最大;
3、_的接触应力最小。 A B C D (分数:2.00)A.B.C.D.7.某钢制零件材料的对称循环弯曲疲劳极限 -1 =300MPa,若疲劳曲线指数 m=9,应力循环基数 N 0 =10 7 ,当该零件工作的实际应力循环次数 N=10 5 时,则按有限寿命计算,对应于 N 的疲劳极限 -1N 为_MPa。(分数:2.00)A.300B.428C.500.4D.430.58.如下图所示的极限应力图,工作应力点 N 的位置如图所示。加载情况属于 min =常数情况,试用作图法判定其材料的极限应力取为_。(分数:2.00)A.bB0C.-1D.s9.如下图所示的极限应力图,点 M 为工作应力点,应力
4、循环特性 r=常数,线 NO 与横坐标轴间夹角=40,则该零件所受的应力类型为_。(分数:2.00)A.不变号的不对称循环变应力B.变号的不对称循环变应力C.对称循环变应力D.脉动循环变应力10.某结构尺寸相同的零件,当采用_材料制造时,其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最大。(分数:2.00)A.灰铸铁 HT200B.35 钢C.40CrNi 钢D.45 钢11.某截面形状一定的零件,当其尺寸增大时,其疲劳极限值将随之_。(分数:2.00)A.增高B.降低C.不变D.规律不定12.某 40Cr 钢制成的零件,已知 b =750MPa, s =550MPa, -1 =350MPa, =0.25,零件危险截面处
5、的最大工作应力 max =185MPa,最小工作应力 min =-75MPa,疲劳强度的综合影响系数 K =1.44,则当循环特性 r=常数时,该零件的疲劳强度安全系数 S a 为_。(分数:2.00)A.2.97B.1.74C.1.90D.1.4513.对于承受简单的拉、压、弯及扭转等体积应力的零件,其相应应力与外载荷成关系;而对于理论上为线接触的两接触表面处的接触应力与法向外载荷成关系;对于理论上为点接触的接触应力与法向外载荷成_关系。 A线性 B C D (分数:2.00)A.B.C.D.14.对于循环基数 N 0 =10 7 的金属材料,下列公式中,_是正确的。 A m N=C BN
6、m =C C寿命系数 (分数:2.00)A.B.C.D.15.已知某转轴在弯-扭复合应力状态下工作,其弯曲与扭转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分别为 S =6.0,S =18,则该转轴的实际安全系数值为_。(分数:2.00)A.12.0B.6.0C.5.69D.18.016.如下图所示,在_情况下,两相对运动的平板间黏性流体不能形成油膜压力。 A B C D (分数:2.00)A.B.C.D.17.摩擦副接触面间的润滑状态判据参数膜厚比 值为_时,为混合润滑状态; 值为_时,可达到流体润滑状态。(分数:2.00)A.0.25B.1.0C.5.2D.1.818.已知某机械油在工作温度下的运动黏度 =20mm
7、2 /s,该油的密度 为 900kg/m 3 ,则其动力黏度 为_Pas。(分数:2.00)A.18000B.45C.0.0018D.0.01819.下图所示为几种不同的磨损过程图,图中 q 表示磨损量,t 表示时间,则图_表示接触疲劳磨损;图_表示恶劣工况条件的磨损;图_表示一般正常磨损;图_表示两个稳定磨损阶段的正常磨损。 A B C D (分数:2.00)A.B.C.D.二、填空题(总题数:31,分数:62.00)20.机械零件设计计算的最基本计算准则是 1。 (分数:2.00)21.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有 1、 2 、 3 及 4。 (分数:2.00)22.机械零件的表面损坏形式主要
8、有 1、 2、 3 及 4。 (分数:2.00)23.产品样机试验完成后,为使设计达到最佳,需对设计方案进行 1 及 2 评价工作。 (分数:2.00)24.新产品从提出任务到投放市场的全部程序一般要经过的四个阶段为 1、 2、 3 及 4。 (分数:2.00)25.产品设计中的“三化”是指 1、 2 及 3。 (分数:2.00)26.贯彻标准化的好处主要有 1、 2 及 3。(列举三项) (分数:2.00)27.产品的开发性设计的核心是 1 及 2 设计工作。 (分数:2.00)28.作用于机械零件上的名义载荷是指 1,而设计零件时,应按 2 进行计算,它与名义载荷间的关系式为 3。 (分数
9、:2.00)29.提高机械零件强度的主要措施有 1、 2 及 3。(列举三项) (分数:2.00)30.零件刚度的计算准则是 1。 (分数:2.00)31.判断机械零件强度的两种方法是 1 及 2;其相应的强度条件式分别为 3 及 4。 (分数:2.00)32.在静载荷作用下的机械零件,不仅可以产生 1 应力,也可能产生 2 应力。 (分数:2.00)33.在静应力工况下,机械零件的强度失效是 1 或 2。 (分数:2.00)34.在变应力工况下,机械零件的强度失效是 1;这种损坏的断面包括 2 及 3 两部分。 (分数:2.00)35.机器零件振动稳定性的计算准则是 1。 (分数:2.00)
10、36.机械零件的表面强度主要是指 1、 2 及 3。 (分数:2.00)37.零件表面磨损强度的条件性计算准则有 1、 2 及 3。 (分数:2.00)38.钢制零件的疲劳曲线(-N,曲线)中,当 NN 0 时为 1 区;而当 NN。时为 2 区。 (分数:2.00)39.钢制零件的 -N 曲线上,当疲劳极限几乎与应力循环次数 N 无关时,称为 1 疲劳;而当 NN 0 时,疲劳极限随循环次数 N 的增加而降低的称为 2 疲劳。 (分数:2.00)40.零件按无限寿命设计时,疲劳极限取疲劳曲线上的 1 应力水平;按有限寿命设计时,预期达到 N 次循环时的疲劳极限表达式为 2。 (分数:2.00
11、)41.在校核轴危险截面处的安全系数时,在该截面处同时有圆角、键槽及配合边缘等应力集中源,此时应采用 1 应力集中系数进行计算。 (分数:2.00)42.零件所受的稳定变应力是指 1,非稳定变应力是指 2。 (分数:2.00)43.有一传动轴的应力谱如下图所示,则 a = 1, m = 2。 (分数:2.00)44.铁路车辆的车轮轴只受 1 应力。 (分数:2.00)45.零件结构对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及 2。(列举两项) (分数:2.00)46.在设计零件时,为了减小截面上的应力集中,可采用的主要措施有 1、 2 及 3。 (分数:2.00)47.提高表面接触强度的主要措施有 1、 2
12、 及 3。(列举三项) (分数:2.00)48.试说明变应力下安全系数分式 (分数:2.00)49.公式 表示 1 应力状态下 2 强度的安全系数,而 (分数:2.00)50.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1、 2 及 3。(列举三项) (分数:2.00)考研机械设计-10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某齿轮传动装置如下图所示,轮 1 为主动轮,则轮 2 的齿面接触应力按_变化。 (分数:2.00)A.对称循环B.脉动循环 C.循环特性 r=-0.5 的循环D.循环特性 r=+1 的循环解析:2.如下图所示的齿轮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机械设计 1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