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560-2012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three species of silkworm《桑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pdf
《DB34 T 560-2012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three species of silkworm《桑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 T 560-2012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three species of silkworm《桑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30 B 4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5602012 代替 DB34/T 560-2005桑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three species of silkworm 文稿版次选择2012 - 03 - 14 发布 2012 - 04 - 1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560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蚕桑服务站。 本标
2、准的主要起草人:张虹、李庆宝、孙怀珍、陈斌、汪剑霞、江泽众、胡继安。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 5 60-2005。 DB34/T 5602012 1 桑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三级原种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的繁育制度、养蚕制种、蚕病防治、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检验、整理包装和运输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桑蚕三级原种的生产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
3、178 桑蚕原种检验规程 GB 19179 桑蚕原种 DB34/ 907 桑蚕种 DB3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级原种 三级原种指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 3.2 原原母种 、原原种、原种 供生产原原种用的蚕种称为原原母种, 它是由生产原原种的优良蛾区中精选出少数蛾区经个体选择异蛾区交配制成。供生产原种用的蚕种称为原原种。供生产一代杂交种用的蚕种称为原种。 3.3 蛾区育 以一只雌蛾所产的蚕卵为一个群体,计量单位为蛾或蛾区。以蛾区为单位分别饲养,称为蛾区育,也称单蛾育。 3.4 种性
4、保持 DB34/T 5602012 2 保持优良品种经济及生物学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3.5 异蛾区交配 同品种(同品系)不同蛾区间的雌雄蛾进行交配,以保持种性和提高强健度的交配方式。 3.6 异品系交配 将同一品种有遗传差异的两个品系间的雌雄蛾进行交配,以提高强健度的交配方式。 4 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见表 1。 表1 蚕种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繁育制度 养蚕制种 蚕种保护 冷藏浸酸 质量检验 项目 基本要求 饲育形式 制种形式 种性保持 生产条件 催青收蚁 原蚕饲养 种茧保护 制种袋蛾 保护要求 保护标准 浴消整理 蚕种冷藏 蚕种浸酸 蚕期检验 种茧检验 蚕种检验
5、 5 繁育制度 5.1 基本要求 5.1.1 蚕品种 应是经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蚕品种。蚕种繁育单位应掌握品种性状和繁育技术要点。 5.1.2 繁育原则 蚕种繁育实行三级饲育、四级制种的原则。即分为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三级饲育,原原母种从原原种饲育区中择优制种。 5.2 饲育形式 5.2.1 原原母种、原原种 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用单蛾育,每个品种的饲育量不得少于 20 蛾。蛾区间环境条件应一致,使其保持优良特性。严防蛾区间混杂,严格淘汰不符合该品种固有性状的蛾区和个体。 5.2.2 原种 原种采用蛾区蚁量育,每饲育区 2 g2.5 g。 DB34/T 5602
6、012 3 5.3 制种形式 5.3.1 原原母种、原原种 生产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种蛾区数不得少于 10 蛾区,严格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采用单蛾产卵,14 蛾一张框制种。 5.3.2 原种 生产原种实行同品种异品系或异蛾区交配制种,杂交原种按规定的杂交型式交配制种,单蛾产卵,28 蛾一张框制种。 5.4 种性保持 5.4.1 留种原则 各级原种应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和不良的卵、蚕、茧、蛹、蛾。原原母种、原原种留种的个体称量标准,应按本标准 10.2.9 规定执行。 5.4.2 保种 凡生产上推广的蚕品种,实行蚕种繁育单位和品种育成单位同时保种,定期(3 年5 年)调查比较同一品
7、种两个保种单位的品种(品系)性状,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相应的品种(品系)。夏秋用蚕品种母种实行每年春、秋两季繁育,保持品种的固有性状。 6 养蚕制种 6.1 生产条件 6.1.1 原种场基本条件 原种场选址应做到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有专用桑园、蚕室、制种室及其他必需的附属室和设备;要求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房屋结构、地面和周围环境宜于药物消毒。 6.1.2 生产用房配备 生产用房主要有蚕室、蔟室、贮桑室及附属室。配备面积见表 2。 表2 每 100 g 蚁量生产用房配备 单位:m2蚕室 蔟室 贮桑 附属室 100 100 50 100 注: 原原母种、原原种按每 4 蛾区折合
8、 1 g 原种蚁量计算。另外,还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等。 6.1.3 原原蚕饲育 6.1.3.1 生产计划 根据生产条件、品种繁育系数和生产数量,确定原原种数量,制定原原蚕饲育计划。 6.1.3.2 原原种数量 DB34/T 5602012 4 根据计划生产原种数量,按各品种原种繁育系数(每克蚁量繁育原种 1215 张),每克原原蚕蚁量所需要的原原种催青蛾数为 1012 蛾,另加 10预备量,即为实际原原种需要蛾数。繁育原原种所用的原原母种,按每收蚁 1 蛾原原蚕需催青 23 蛾原原母种计算。 6.1.3.3 养蚕前准备 对生产用房、养蚕用具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打扫、清洗,然后进
9、行全面消毒。消毒方法有药物浸渍、喷洒、熏蒸、煮沸、日晒等,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 6.2 催青收蚁 6.2.1 催青 6.2.1.1 出库日期 春期出库日期以当年桑芽发育情况为主,结合当季的气候预报和本场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正常年份以中生桑开放 3 片4 片叶为出库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以大批为主,适当照顾前后批开差。 秋期出库日期要兼顾当地自然温度及叶质情况而定,一般以 8 月中旬为宜。 6.2.1.2 催青标准 二化性品种催青标准见表 3。 表3 二化性品种催青标准 催青时间 第 14 日 第 510 日 第 11 日 胚胎阶段 丙 2戊 2 戊3己 5 孵化 目的温度(
10、) 22.5 25.526 26 相对湿度() 7580 80 85 光照 自然光照 戊 3己 4每日感光 18 h,己 5黑暗保护 感光 6.2.1.3 催青要点 a) 调节好催青起点丙 2 胚子。 b) 掌握好戊 3 胚子到达时间,及时进行高温保护。 c) 调查见点时间及时做好发育排队,严格选择卵圈。 d) 根据见点时间及时调整后期温度。 e) 转青卵(己 5)置于黑暗保护。 f) 要感温均匀,定时换气,保持目的温、湿度。 6.2.2 收蚁 6.2.2.1 收蚁准备 准备好收蚁用具,校正干湿计、称量器具,采好收蚁用叶 ,调节好蚕室温湿度,温度 25,相对湿度 8085。 6.2.2.2 收
11、蚁时间 DB34/T 5602012 5 收蚁当日早晨 5 时6 时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 50左右孵化)后 2 h3 h 为收蚁适期;日系品种可适当提前。收蚁全过程应不超过 2 h。 6.2.2.3 收蚁方法 蛾区育收蚁采用直接桑收法。蛾区蚁量育采用网收或棉纸引蚁法,定量分区。同一卵圈孵化的蚁蚕应在同一饲育区内饲养。 每个品种在收蚁时应另称 1 g 蚁蚕调查克蚁头数,保留卵壳、残卵、残蚁做微粒子病补正检查。 6.3 饲育标准 饲育标准见表 4。 表4 原蚕饲育标准 龄别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目的温度() 2728 2728 2626.5 24.525 2424.5 相对
12、湿度() 90 8590 8085 7580 7080 给桑次数(次/d) 3 3 3 3 3 切桑标准(cm2) 蚕体长度 2 倍见方 蚕体长度 2 倍见方 蚕体长度 2 倍见方 片叶 片叶或芽叶 除沙次数 眠除 1 次 起、眠除各 1次 起、中、眠除各1 次 起、眠除、每日中除 1 次 起除 1 次,每日中除 1次 蚕体消毒 (次数) 收蚁、将眠各 1次 起蚕、将眠各 1 次 起蚕、 将眠各 1次 起蚕、盛食、将眠各 1 次 起蚕、见熟各 1 次,龄中每日 1 次 2 g 蚁量最大蚕座面积(cm2) 6002400 6500 20000 40000 90000100000 2 g 蚁量匾数
13、 1 2 3 5 78 注1: 多丝量品种 13 龄温度宜适当偏高。 注2: 各眠眠中温度降低 1。 6.4 用叶标准 用叶标准见表 5。 表5 各龄用叶标准 期别 龄别 收蚁当日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绿色 较深绿色 深绿色 深绿色 叶位 生长芽 最大叶 上 1 叶 生长芽 最大叶 生长芽 最大叶下 13 叶 止芯芽叶或生长芽成熟片叶 止芯芽叶或成熟片叶 全部采摘 春期 含水率 7880 7778 7576 75 7475 7173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浅绿色 绿色 较深绿色 深绿色 叶位 最大叶 上 1 叶 最大叶 最大叶 下 1 叶 67 叶 8
14、12 叶 除基部 56 叶外,均可 秋期 含水率 7880 7778 7576 75 7475 7173 DB34/T 5602012 6 6.5 种茧保护 6.5.1 上蔟 6.5.1.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应保持在 2425.5,相对湿 度 75左右为宜;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 24,蔟中应保持通风、安静、均匀弱光,避免闷热、振动和强风直吹。 6.5.1.2 蔟具 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原原母种、原原种在上蔟时须加覆蔟网,防止蛾区间原原蚕混杂,待形成茧壳后,揭去覆蔟网,抽去铺垫材料。 6.5.1.3 上蔟适期与方法 蚕儿上蔟时随熟随上,上蔟密度为 300 头/400 头
15、/。 原种繁育以饲育区为单位分区上蔟,原原母种、原原种繁育以蛾区为单位分区上蔟。 6.5.2 采茧 种茧实行早采茧。盛上蔟后,在 2425保护下,经 48 h72 h 范围内为采茧适期,采茧应做到 “三轻 ”即轻采、轻放、轻摊。按区横向单层平铺。 6.5.3 选茧 先进行初选,然后进行区间选择、区内选择。严格选除薄皮茧、畸形茧、绵茧、尖头茧、穿孔茧、烂茧、有色茧、球形茧、特小茧等不良茧及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各区抽取部分下茧、病死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根据结果,决定制种与否。 6.5.4 种茧保护 保护温度为 2325, 相对湿度 7580; 见苗蛾后, 相对湿度为 8085; 羽化前 2
16、 d3 d 光线应保持自然明暗,羽化前夜应保持黑暗。 6.5.5 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适期一般以蛹体复眼着色后为宜,对少数蛹皮特薄品种应适当推迟,至发蛾前结束。削茧时应做到“一削、二倒、三轻放”以免伤及蛹体。鉴蛹前先剔除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脱皮蛹、缩尾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初鉴后必须进行复鉴。错鉴率大于 1时应重鉴。鉴蛹后,雌、雄蛹及时摊放。 6.6 制种 6.6.1 发蛾调节 种茧期应及时观察蛹体的发育程度,做好温湿 度调节工作。从上蔟至发蛾期间,在 2226范围内,每升降 1,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从蛹体复眼着色至发蛾期间,每升降 2,亦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 6.6
17、.2 发蛾、捉蛾、选蛾 发蛾当日,春期和早秋期可在凌晨 3 时左右感光;中晚秋期在 4 时5 时感光。 DB34/T 5602012 7 捉蛾时间掌握在羽化后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 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上午 7 时8 时开始捉蛾,按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雌蛾均匀置于蚕匾中,密度为250 只/ 左右。 在捉蛾、交配、投蛾过程中,及时选除病态蛾、半脱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淘汰纯对蛾、苗末蛾,严防各区间混杂。 6.6.3 交配、拆对 交配在发蛾后 3 h 进行。将雄蛾均匀撒在雌蛾匾内,数量 多于雌蛾 510,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分别使用
18、。雄蛾交配次数以 2 次为限,交配时间在 4 h5 h,交配室内应弱光线均匀、无风安静。交配室温度为 2325,相对湿度 7580,交配 20 min 左右进行理对,提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隔以蛾翅不相碰为宜。 拆对应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动作应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蛾匾使之充分排尿,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 6.6.4 投蛾、产卵 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 产卵室温度为 2425, 相对湿度 75左右, 室内要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忌闷热,按产卵圈投蛾,每圈投 1 蛾。投蛾后安排专人巡蛾。巡蛾时捉回逸出蛾,扶正朝天蛾,剔除雄蛾,吸干蚕连纸上的蛾尿。投蛾要轻快、稳准,产卵圈对准蚕连纸
19、框线,补足空蛾圈。对产卵性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 6.6.5 蚕蛾保护 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按区分别进行冷藏保护,保护温度为 510,并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3 d 为限,雌蛾应当日利用尽量避免冷藏。 6.6.6 袋蛾 从投蛾产卵至袋蛾的时间,即时浸酸种在 8 h 以内,冷藏浸酸种在 10 h 以内,越年种在 14 h 以内。易发生不受精卵的品种适当缩短产卵时间。袋蛾要核对品种、批次、编号,全部对号袋蛾。 6.6.7 蛾盒处理 袋蛾后的蛾盒(或蛾袋)须顺号逐批存放在通风干燥、无 虫鼠害场所,不得堆积,袋蛾 5 天后用70以下温度烘干,母蛾干燥程度以头胸干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T5602012THETECHNICALRULESFORPRODUCINGTHREESPECIESOFSILKWORM 桑蚕 三级 原种 繁育 技术规程 PDF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3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