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2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练习(含解析).doc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2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练习(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2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练习(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讲 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文章的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内容要点题主要有 3 大题型:层(段)意概括题、主旨概括题、特定信息概括题。其中特定信息概括题是考查重点。概括内容要点,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 ,条理简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1)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2)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
2、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3)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4)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5)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
3、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6)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7)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
4、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8)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2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9)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
5、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10)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11)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
6、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12)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13)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精读习惯培养先逐段检索加工第 1 3 段 要点概
7、括:写屈原自沉汨罗江,点明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思考分析:“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形象地写出了屈原希望破灭,为下文叙写屈原投江铺垫。引用屈原诗句,表现屈原品格,彰显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三段文字不仅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还照应了题目,引发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第 4 7 段 要点概括:端午节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3思考分析:第(4)段独句成段,承上启下。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粽心”即“核心” ,点明了端午节的核心就是缅怀屈原精神,表达敬仰之情,做好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弘扬。第(5)段加点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屈原的灵魂对后世的影响。第(6)段加点句,是运用借代手法写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作
8、用。第(7)段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屈原与端午文化的统一。第 8 10 段 要点概括:“我”对端午节的认识过程。思考分析:从童年印象写起,最能引起读者共鸣。“我”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的粽子,后来慢慢了解到端午节里面蕴含着沉淀的文化。第(10)段用“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格式一致的动宾短语,描写了后人纪念屈原的热闹场景。第 11 12 段 要点概括:升华端午节文化。思考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的弯道?(历史的弯道会改变很多东西,也会承载许多文化。)应该怎样对待一种传统?(不只是关注它的结果,更要参悟其中的真谛。)第(12)段末一句中“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照应题目,深化主题。第 13 段 要
9、点概括:赞颂屈原的品格,强调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再 理 清 文 章 脉 络 后 把 握 主 旨 大 意 本文以“端午节”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我”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阐释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赞美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强调了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读 懂 文 章 做 对 题 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
10、用。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4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我”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解析:选 B A 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 项,理解错误, “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原文中“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 项, “对自己最初而感到不满”错,文中并无此意。2.对点题层(段)意概括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6 分
11、)答: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3从全文看, “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答: 参考答案:它是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每点 2 分)4.(回扣题句段作用分析)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 参考答案:内容方面,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结构方面,照应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每点 3 分)5题型一 层(段)意概括
12、题一、什么是层(段)意概括理在书中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虽然这类题型高考很少直接考查,但因正确概括段(层)意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前提,故本书依然单列题型讲解。回扣教材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及其特征。参考答案:第一幅画面:月下小径。写了小煤屑路和许多树,具有幽僻、寂寞的特点。第二幅画面:月下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具有幽静、淡雅的特点。第三幅画面:荷塘月色。写了月光、青雾、树影,具有朦胧、缥缈的特点。第四幅画面:荷塘四面。写了树色、树姿
13、、远山、蝉声、蛙声,具有阴沉、模糊的特点。标答分析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层(段)意概括。先审读题干,明确概括的区域为文章二至六段,阅读这些段落,可知概括对象分别是小径、荷塘、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物;再进一步读文,勾画重要词句,包括景物意象、修饰语等;最后分别概括每幅画面,列举景物意象,归纳其特点。二、怎样考层(段)意概括题在书外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2011湖北高考)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才子赵树理)题干中往往有“概括”等作答动词和“内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三、怎样答层(段)意概括学考贯通解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区分是概括段意还是概括层意,其次要采取针对性的概括方式:1概括某段的段意(1
14、)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的段落,直接提取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2)没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本段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提取各层关键词句或把层意相加即可。2概括多段落的层意既要注意提炼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是层进、顺承、转折关系的,要重在概括后者,但也不能6忽略前者;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阅读端午的阳光一文(原文见本讲“课前自主精读”),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一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6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
15、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从题干中的“前三个自然段” “内容” “简要概括”可知,本题属于概括多段落的层意题,可依据上述“概括多段落的层意”的方法概括。第二步:先逐段概括理清段间关系,再综合概括段落 关键句 提炼要点段间关系综合概括(参考答案)(1)段“五月初五” “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屈原绝望(2)段“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屈原选择投江(3)段“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屈原沉江,端午节内涵更加丰富顺承关系叙述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或端午
16、节纪念屈原的来由)。易错提醒1缺少层次意识。有些考生,不注意梳理指定的几个段落间的关系,概括时,一味罗列段意。如本题,题干指定的(1)(2)(3)段之间是顺承关系(绝望选择沉江),主要内容是叙述屈原沉江事件,第(3)段后面作者稍加议论,点出端午节内容因此而更丰富。概括时,“事件议论”就可以了,若梳理不清层次关系,一味罗列,必然导致失误。2缺少归纳意识。有些考生不注意归纳,随意摘句作答。再如本题,找关键句不难,如果只是摘关键句加以组合,答案就不够精练。 7题型二 主旨概括题一、什么是主旨概括理在书中主旨,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
17、感情倾向。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回扣教材 请概括小狗包弟一文的主旨。参考答案:文章讲述了小狗包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及其留给作者的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表现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敢说真话的品质。标答分析答案解构: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先明确这是写物类的散文,文章以记叙为主,通过写狗的故事来表达人生的感悟。然后看标题和背景,标题是“小狗包弟” ,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此可推知,本文借小狗的故事表达对人生、时代的感悟。再精读文章,关注首尾段,关注结构层次,勾画关键句
18、,如“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等。综合来看,文章借小狗包弟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表现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敢说真话的品质。二、怎样考主旨概括题在书外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1)(2014湖南高考)概括全文主旨。(粮食)(2)(2012山东高考)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被时间决定的讲述)题干中往往有“概括” “分析”等作答动词和“主旨” “启示” “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三、怎样答主旨
19、概括学考贯通(一)主旨概括“3 方法”8另外,有注解的要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二)主旨概括的答题模板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20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二 粮 食学 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
20、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
21、遭电打雷劈。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9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
22、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
23、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
24、。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三 板块 专题 讲点要全 语要精稳取 内容 要点 概括 练习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