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模块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模块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模块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频次卷别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卷 2017T36(2)(3)(4) 2016T37第一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2)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的成因(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环境问题的分布全球性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局域性 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
2、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城市环境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2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名师注解【联】 人地关系示意图【注 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
3、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注 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3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点】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 “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 , “
4、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 , “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悲剧、部
5、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4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世界:西欧、
6、北美、日本中国:南方地区2生态破坏问题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1)我国北方
7、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Error!(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5典题精研典例 (2017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 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 2014 年已形成 4 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 14 个 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
8、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如图示意 1994 年和 2014 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2)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解析 第(1)题,从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材料反映出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第(2)题,结合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
9、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3)题,本问为措施类设问,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措施;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找具体措施。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
10、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方法规律 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6的措施等。考查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类型、表现及分布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后果与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对环境问题带来的
11、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解决措施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集训冲关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生
12、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2)图 2 中地和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解析:根据两图对比观察,能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有对应关系。7这是因为人口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大,可能造成环境问题。从轮廓和经纬度可看出,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则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地区在大兴安岭西侧,降水较少,为传统草原区,近年来由于放牧过度等原因,而造成土地荒漠化。答案:(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 100 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
13、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2)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泉,是济南的灵魂。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 “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上流”的旖旎风光。材料二 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
14、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2)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解析:第(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2)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答案:(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2)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
15、促进泉水喷涌等。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8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3明辨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
16、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4.掌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9(3)实现资
17、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典题精研典例 (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如图为 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 年 B2005 年C2007 年 D2011 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 第(1)题, “绿色出行”倡导的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二 模块 人文地理 第六 人类 地理环境 协调发展 第一 关系 思想 演变 解析 新人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