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沁县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答题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诗经是中国
2、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 “乐郊” ,提出了建立“乐土” 、 “乐国” 、 “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
3、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给自足” “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4、,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 2 -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诗性
5、、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 “乐国” “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C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D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B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
6、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C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D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诗经硕鼠 桃花源记 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B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C王希孟的千
7、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 3 -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马语莫言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
8、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
9、,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
10、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我现在回答你。 ”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 4 -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
11、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
12、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 “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 ,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5小说多处描写了
13、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6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 。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5 -高毅哲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从启蒙到“能自建树”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194
1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叶嘉莹跟从顾随 6 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 70 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 40 余万字的顾随文集 ,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 ,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
15、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弱德之美熊烨是叶嘉莹的 2010 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 “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 ”熊烨说。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1948 年 3 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
16、。1948年 11 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 ,在监狱一关就是 3 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 6 -树荫底下徘徊。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 “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
17、,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 、 “沉郁顿挫” 、 “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1979 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
18、便前来听讲。 “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 ”徐晓莉回忆, “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 ”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
19、过程中发挥作用。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 “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 7 -我的生
20、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中国教育报2014 年 9 月 20 日第 3 版,有删改)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20 世纪 50 年代初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 年赴美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 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 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离骚:“余
21、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B.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 70 余年而不倦,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C.叶嘉莹接触的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
22、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内容,另一件是托人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8.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 分)9.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吴琠,字伯美,山西沁州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河南确山知县。县遭明季流寇残破,琠拊流亡,辟芜废,垦田岁增,捕获盗魁诛之。师下云南,县当孔道,舆马粮饷,先事筹办- 8 -而民不扰。康熙十三年,以卓异入为吏部主事,历郎中。累迁通政司右参议。刑部尚书魏
23、象枢亟称其贤。二十年,特擢右通政,累迁左副都御史。二 十 八 年 , 迁 兵 部 侍 郎 , 寻 授 湖 广 巡 抚 。 湖 北 自 裁 兵 乱 后 , 奸 猾 率 指 仇 人 为 乱 党 , 株 连 不已 , 琠 悉 置 不 问 , 而 惩 其 妄 讦 者 , 人 心 大 定 。 陕 西 饥 , 流 民 入 湖 广 就 食 , 令 有 司 分 赈 , 全 活 甚众 。 三 十 一 年 , 诏 以 荆 州 兵 船 运 漕 米 十 万 石 至 襄 阳 备 赈 , 琠 议 :“兵 船 泊 大 江 下 至 汉 口 受 米 , 复西 上 抵 襄 阳 , 计 程 二 千 馀 里 。 令 原 运 漕 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沁县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