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2019.4.24班级 座号 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竞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
2、、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 兰亭序中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层出不穷的新意,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 (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 )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 “语有大纲,即有所悟” ,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 ,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
3、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础上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 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 (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 (即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
4、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竞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墨池” 。 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 2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 “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 、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
5、王羲之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 , 光明日报2018 年 12 月 09 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纭,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富有多层新意。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字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D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 分)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无穷。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自觉。D文本借“笔秃千管” “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
7、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 3 -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D看罢李斯峰山碑 、蔡邕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变初学,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风格。(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现代乡村旅游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
8、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 ,有删减)材料二:2017 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28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6%;营业总收入超 74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 16. 2%。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旅游人数占国内游客比重在历经 2012 - 2015 年的快速增长后,2016 - 2017 年保持平稳增长。而乡村旅游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 - 2023 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材料三: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构建新消费增长极成
9、为趋势。目前景区存在的几个普遍现象:产品结构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由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淡旺季明显、夜间游览产品不足;景区的消费主要停留在白天,夜间产品仍然十分不足,许多景区留不住游客过夜;随着门票价格的政策性下调,景区必须彻底打破门票经济的依赖度,需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目前国家 5A 级的大部分景区内及周边存在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景中村、景边村,景区及其周边的乡村资源就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增量空间和消费场景,同时这样的乡村- 4 -资源又具备了天然的人流基础,享受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这样的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 (左驭乡村旅游洞察:逆城市化、景区变革与精准
10、扶贫 )材料四: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 。 “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构建产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一方面源自本地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 。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所以,要严守
11、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 2018 年 5 月 5
12、日中国旅游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现代乡村旅游具有旅游时间自由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B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从 2010 - 2016 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过夜游客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C在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区旅游发展必须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才能解决本身存在的普遍问题。D国家大部分的 5A 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景区和乡村
13、旅游结合发展的共振效应具体表现为:乡村资源在享受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也为景区提供了增量空间、消费场景。- 5 -B不管是乡村旅游开发者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还是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基础。C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需求,破坏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也会让群众失去消费动力。D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不矛盾的。6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14、析。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
15、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
16、;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 6 -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
17、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
18、,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 年 9期)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
19、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B. 第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C. 小说第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D.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 7 -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8.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6 分)9.“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
20、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
21、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
22、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8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
23、严饬边将为守计/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张景宪为官
24、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泉州 第十六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