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六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学案.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六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六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学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合开发考纲原文呈现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国卷近 5 年 2 考)理主干知识1.常见资源类型及分析内容土地资源 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及肥力高低、可开垦土地、区位条件等气候资源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特点及组合状况等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的类型、富集程度、埋藏条件等生物资源 主要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特色及分布等水资源 水资源的储量、时空分布、水质状况等2.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资源 主要问题 直接原因 共同成因矿产
2、资源面临枯竭 滥采滥用,废弃物处理不当土地 耕地减少和土地退化 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快速2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紧张 过度开采和水污染增长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途径途径 方法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利益兼顾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重视保护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公众参与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3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 阅读
3、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实物样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据粗略估算,该地区可燃冰的远景资源量至少有 350 亿吨的油当量。材料二 世界已探知“可燃冰”分布。(1)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 ,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作为能源,可燃冰具备的特点可能包括( )可再生 使用方便 燃烧值高 清洁无污染A. B. C. D.(2)结合材料二,描述已探知可燃冰的分布规律。(3)青海省可燃冰开采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4、4)试分析我国陆域发现可燃冰的重要意义。解析 第(1)题, “可燃冰”作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不可再生的,作为能源具有天然气的优点。第(2)题,由图中“可燃冰”分布可看出其主要分布在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第(3)题,青海省的“可燃冰”分布在冻土带,会给开采带来一些问题,如技术、成本等,同时青海省深居内陆,生态脆弱,开采时易造成生态破坏。第(4)题,省陆域“可燃冰”的发现,可增加能源消费中天然气使用的比重,减少污染,扩大能源储量,保障能源安全等。答案 (1)D(2)主要分布于陆地的近海地区(海洋大陆架)。(3)开采技术要求高;开采成本高;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4)“可燃冰”作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
5、源,对我国扩大新的清洁能源领域,增强4我国能源战略储备,促进能源多样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2)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开源”和“节流” 。“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增强节约意识;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练高考重点题组一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资源相对稀缺指数是指一个区域某种资源的拥有量占全球拥有量份额与该区域该资源的消耗占全球消耗份额的比值。读图完成(1)(2
6、)题。(1)造成图示期间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小的根本原因是( )A.资源总量大 B.资源需求量大C.人口总量大 D.人口增长快(2)针对图示问题,我国在可再生资源利用过程中应( )5A.大力开采地下水资源 B.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C.扩大林畜产品的供给 D.加大荒地的开发力度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资源相对稀缺指数的含义可知,同样的资源消耗,资源拥有量越小的地区,资源相对稀缺指数越小;同样的资源拥有量,资源消耗越多的地区,资源相对稀缺指数越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 1。我国人口总量大,资源消耗多是造成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小的根本原因。
7、第(2)题,我国在耕地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粮食的相对稀缺指数还能基本达到 1,说明我国耕地的负荷非常大,因此要特别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退化。答案 (1)C (2)B题组二 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分析及保护对策2.(2017武汉市二模)中亚属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一种不可代替的资源。中亚主要河流均为跨境河流,这些河流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安全。材料一 下图为中亚地形、河流分布图。材料二 下表示意阿姆河、锡尔河水资源及其利用情况。阿姆河 锡尔河国际上内陆河水资源开发上限水资源总量 (亿 m3) 579 352用水量 (亿 m3) 48
8、9 32330%40%(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亚水资源短缺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分析锡尔河、阿姆河水资源利用情况带来的影响。6(3)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要求进一步开发锡尔河水能资源,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解析 第(1)题,中亚深居内陆,降水少是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第(2)题,表中显示锡尔河、阿姆河水资源过度使用。两河流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会导致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并使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影响生态环境。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周围有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2)两河的水资源过度使用
9、,使水量被大量挤占,河流尾闾干涸,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过度用水导致入湖(咸海)水量减少,湖泊水位降低,盐度升高,生态环境恶化;如果农业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引起土地的次生盐碱化。(两点即可)(3)赞同。河流上游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进一步开发可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赞同。开发水能,需要修建水库蓄水,这样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考点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全国卷近 5 年 0 考)理主干知识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2.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
10、境污染)。3.资源调配线路选择(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3)安全系数高。7(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 (2017重庆四校联考)“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紧张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断裂下陷 地壳抬升 流水堆积 流
11、水侵蚀 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A. B. C. D.(3)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解析 第(1)题, “引汉济渭”工程是从长江流域调水入黄河流域,属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其意义主要是增加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供水,包括为西安、咸阳等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增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等;但是大量调水可能造成汉江流域径流量减小,在干旱发生时加重汉江流域旱灾灾情。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该地区为地壳先8受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后由河流挟带的泥
12、沙堆积形成。第(3)题,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汉江注入长江,水量不受长江干流的影响;汉江流域内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处于温带,冬季结冰,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渭河含沙量大。答案 (1)C (2)A (3)D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有利影响常用答题用语答题思路 调出区 调入区经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社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业;提高生活质量环境 减轻环境污染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增加练高考重点题组 西气东输原因及影响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
13、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管道总长 2 170 千米,年输送天然气 120 亿立方米。读川气东送线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2)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3)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有哪些?解析 第(1)题,从线路图可以看出,川气东送工程线路沿着城市分布,说明了影响线路布9局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分布。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主要从能源生产和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甲经济区位于西部内陆,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小
14、;乙经济区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区内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第(2)题,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大气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可从能源、土地、劳动力价格、政策、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城市分布(消费市场)。乙经济区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能源的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2)缓解乙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减轻乙地区的环境污染。(3)甲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价格较低;矿产、能源
15、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经济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市场广阔。考点三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全国卷近 5 年 1 考)理主干知识1.常规能源及其特点(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开发利用难度较小,利用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煤对环境污染较重,石油次之,天然气对环境影响较小。(2)水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建设投资较大,并且修建水库会淹没农田,迁移居民,还会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2.新能源优、缺点对比类型 优点 缺点风能可再生,清洁无污染,蕴藏量大,分布广泛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消费区不匹配太阳能 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16、 较分散,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大地热能 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投资大,受地域限制生物能 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总量丰富 产量小,利用率低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10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平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 70%);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稳定发展
17、核电;因地制宜地开发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 1】 (2017成都市模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指能源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下图为安徽省 20002009 年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完成(1)(2)题。(1)20042009 年,安徽省( )A.能源消费总量低于全国平均能源消费量B.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C.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带动经济快速增长D.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弹性系数呈负相关(2)现阶段,降低安徽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主要措施是( )A.
18、控制经济增速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C.优化经济结构 D.促进清沽能源开发解析 第(1)题,从图中无法判断全国平均能源消费量和全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故 A、B11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上升,经济也快速增长;由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概念可知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弹性系数呈正相关。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第(2)题,安徽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降低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开发的过程都比较缓慢,不是现阶段降低安徽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主要措施。答案 (1)C (2)B【典例 2】 读北非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通用 2018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专题 通关 攻略 自然资源 资源 跨区 调配 区域 综合开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