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7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满分 48分)1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经济各部门发展并举C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3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
2、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B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 D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5如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 2 -A中国近现代
3、社会政治的发展 B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C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61912 年 4月 22日, 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国民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 ”此举意在( )A消除民族隔阂 B实现民族平等 C维护国家统一 D消除地方割据71978、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 77.6 22.41997 25.5 38.1 17.9 18.5上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挤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
4、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8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9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 ”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贡献牧羊为祭品。 ”这说明该法( )A包含神权迷信色彩 B保护私有财产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定刑
5、法具有残酷性10有学者写道:“19 世纪后半期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900 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达- 3 -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工业化的北部,生产棉花、甘蔗的南部和生产粮食为主的西部,在各自专业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物资交流,国内贸易达到异常活跃的程度。 ”这反映出( )A美国铁路建设速度快于欧洲B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决定性保障C美国铁路修筑技术优于欧洲D经济地域性差异推动交通建设11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列宁( )A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主张
6、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12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 20世纪 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间外蒙古试图赶上 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 8月 3日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 11月 8日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 4月 22日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 7月 1日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 11月 25日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 8月 17日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 3月 31日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C文
7、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非选择题13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 4 -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问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束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
8、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 ,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日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 易经 大学中庸) 老子) 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教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
9、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图文化软实力之源材料三:英国吏学家汤因此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 21 世纪中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
10、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辩。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 5 -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宪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黄仁宁万历十五年材料二:康熙 16岁开始亲政
11、,在位 61年。其在康熙五十四年的自述中,描绘了当皇帝的另一番滋味:予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饭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身当暮年,每览老臣致仕之奏,未尝不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耶? 萧一山清代通史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明清两位皇帝的不同表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2、任选一模块作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 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 “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祢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
13、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材料:各大国军火生产 19401943 年单位:10 亿美元1940 1941 1943英国苏联美国3.5(5.0)(1.5)6.58.54.511.113.937.5同盟国总计 3.5 19.5 62.5德国日本意大利6.0(1
14、.0)0.756.02.01.013.84.5轴心国总计 6.75 9.0 18.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 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夸幸而破亡,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
15、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奎,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徒之于河南兖、豫之闻,则秉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日”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夸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首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日:”夸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 - 7 -资治通鉴请回答:(l)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
16、观点。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2)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8 -2017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满分 48分)1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考点】3B: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重点考查古代科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解答】司南的作用是指方向和采玉等,在当时是先进的科技发明;清朝的象牙罗盘,与指南无关,而是用于看风水,故
17、 A项和 C项都不正确以上两张图片,反映了专制封建制度,没有使科技转化为近代生产力,故 B项正确两张图片没有体现闭关锁国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 D项故选 B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 9 -出之,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经济各部门发展并举C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考点】2W: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正确把握题干中引用的“史记货殖列传 ”、 “周书 ”两段材
18、料的主旨即可【解答】A “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史记货殖列传 ”、 “周书 ”没有体现B题干所给材料中“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表明,司马迁主张农工商等经济各部门发展并举C “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待农而食之” “农不出则乏其食”不符D “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 、“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不符故选 B3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
19、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B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 D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考点】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切入,结合隋唐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解答】洛阳地处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成为南北漕运的中心,商业地位日趋重要,A为正确选项故选 A- 10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这段话
20、的主旨是(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考点】1S: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以黄宗羲关于明朝内阁的描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明朝内阁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内阁大臣只是负责批答,没有宰相的名分与实权,结合选项:A、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内阁大臣只是负责批答,无宰相之名实,故正确;B、材料未涉及太监干政的有关信息,故错误;C、该项描述的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D、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批评,故错误;故选 A5如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近
21、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 B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C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对三幅图片中溥仪服饰变化的分析【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由图 1溥仪身穿长袍马褂;由图 2溥仪身穿西装;由图 3溥仪身穿中山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 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11 -D项“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由图片中无法得知,符合题意故选 D61912 年 4月 22日, 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国民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
22、属内务行政范围。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 ”此举意在( )A消除民族隔阂 B实现民族平等 C维护国家统一 D消除地方割据【考点】9C:中华民国的成立【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需要掌握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可以看出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故 C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 C71978、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
23、8 77.6 22.41997 25.5 38.1 17.9 18.5上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挤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考点】GC:经济体制改革【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城- 1
24、2 -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在宏观调控方面,对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体制进行系列配套改革【解答】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 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 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 C正确;进入 21世纪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A项错误;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故 B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材料未体现,故 D项错误故选 C8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南昌市 2017 届高三 历史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