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环境保护课件鲁教版选修6.ppt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环境保护课件鲁教版选修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环境保护课件鲁教版选修6.ppt(8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点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核 心 知 识 再 现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根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直接原因,发展问题是本质,具体如下所示:,2.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列表分析如下:,二、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1.基本内容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其概念、目的、核心、类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2.基本手段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2、、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各种管理手段各有所为,相互补充,具体分析如下:,3.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 生态环境问题 (2013山东文综,34,10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6分)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解析 第(1)题,从图中不同植被距海远近、地形起伏和图例可以得出,甲地地势起伏大,植被生态功能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植被在沿海的平原地区,主要功能是降低风速、阻挡
3、风沙;而丙地植被在沙质海岸上,主要功能是固沙阻浪。第(2)题,根据题干得知,该地位于华北沿海地区,气候较干旱,特别是春季蒸发旺盛,而且是荒草地,如果将荒草地开垦为耕地,则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主题1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1.化石燃料的分布,考点二 资源问题及利用保护,2.化石燃料开
4、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化石燃料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利用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较显著的不利影响。,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问题与防治措施 (2013课标,44,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10分),【审题指导】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甲地”“开采锰矿”“建有电解锰厂”“需用硫酸和铅”“_建有尾矿矿渣库”等。 (2)
5、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分析”“尾矿矿渣库”“环境”“_危害”“说明”“防止”“措施”等。,山坡上,潜在,2.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上游,亚热带季风,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主题2 耕地资源危机及合理利用与保护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不足问题,成因如下:,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6、及解决措施,(2)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破坏坡耕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2014课标,44,10分)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10分),解析 由材料可知,切沟由流水侵蚀坡耕地而形成,首先破坏耕地,切割耕地,不利于耕作,同时形成沟谷,更有利于水的汇集,加大对耕地的侵蚀。针对切沟的出现,应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展开,工程措施从疏、堵两个方面展开。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
7、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考向二 农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 2.(2014海南地理,26,10分)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10分),解析 该区域为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发展农业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扩大会因对水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的应对措施从开源节流、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
8、 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水用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主题3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淡水资源短缺原因,2.淡水资源解决措施,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淡水资源利用及保护 1.(2012课标文综,4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
9、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图)。,(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饮用水源地由苏州河黄浦江长江,河流的水量越来越大,说明城市供水量在增加;供水地由流经市区的河流变为长江,说明原水源地受到污染。第(2)题,侧重从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分析。 答案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考向二 城市雨水资源化措施 2.(2012海南地理,26,
10、10分)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10分) 解析 主要从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 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考点三 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问题成因及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
11、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2014课标,44,10分)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
12、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10分),解析 中华秋沙鸭由长白山迁徙到赣东北,来回路途遥远且沿途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以湿地为栖息地的秋沙鸭可能会很难觅到栖息地而疲劳饥饿致死,沿途还会遭遇天敌和人类的捕杀,长江流域经济发达,水污染严重,如误食被污染的鱼虾可能会被毒死。针对以上问题可在其迁徙路线上建设和恢复湿地,并治理水污染,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和宣传力度,以减少人为捕杀。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
13、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考向二 土地荒漠化的保护措施 2.(2015课标,44,10分)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10分)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在山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砍伐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以下几
14、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恢复植被、加强立法和宣传、经济补贴等。,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
15、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到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考向三 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经典高考题)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0分),解析 湿地变化特点从表中可直接读出;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答案 变化特点:1976
1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考向四 植被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4.2015江苏地理,30(D),10分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_。(2分) (2)20世纪30年
17、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_、_。(2分)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_。(3分)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_,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_、_等措施。(3分),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第(2)题,考查沙尘暴的形成条件。解题时注意,要求分析的是“黑风暴”产生的自然条件。从大风天气、降水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考查立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回答本题要紧扣两法的名称进行分析。“泰勒放牧法”主要是规范放牧,保护草场,缓解土地荒漠化;“水土保持
18、法”主要是为了缓解水土流失。上述两法的实施都会限制土地的过度开垦,有效地保护草地资源。第(4)题,考查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措施。回答本小题只要结合本题题干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答案 (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2)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 (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 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任答2点),考点四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主题1 水污染及其防治 核 心 知 识 再 现,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 水污染及危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环境保护 课件 鲁教版 选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