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0 课 短新闻两篇(第 02 课时)1作者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 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2了解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 年 4 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 ,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 年 1 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 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 ,一个犹太
2、人永远的“噩梦” 。1947 年 7 月 2 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 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1罗森塔尔 普利策新闻奖 2纳粹德国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 ,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3、。2这篇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之处?2新闻的特点在于及时地捕捉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记者对于一般新闻报道的事件参与有三种情况:一种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一般为第一种、第二种,本文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的报道。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解析:此处写景
4、显然是“以乐景写哀情” ,典型的反衬手法。4理解这些话的含义。(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运用描写手法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寓含着强烈而深沉的愤慨之情: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这样写,突出文章主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结尾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
5、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地狱。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对法西斯不可遏制的憎恨之情。(3)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们已经了解很多,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即使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枯萎(wi) 旅(l )游 致(zh)意 纳粹(cu) 相隔(g)B规模(mu) 抑(y )制 撤(ch)退 焚(fn)烧 玻(b)璃3C砖砌(q) 牢(lo )房 踉跄(qing) 呆滞(zh) 恳(kn)求D笔墨(m) 窒(sh
6、 )息 甜(tin)蜜 回顾(g) 清楚(ch)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凝重 隐秘 折磨 阳光明眉B嬉笑 凋谢 绞刑 终身难忘C残状 接载 颠倒 心智健全D废墟 噩梦 复原 蒙蒙细雨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在南海的夜幕中。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 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_的。 导游也_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参观的人们一个个心情_,他们一声不响地走出陈列室。A消逝 序幕 无需 凝重 B消失 帷幕 无须 沉重C消失 序幕 无须 沉重 D消逝 帷幕 无需 凝重4下面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
7、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A BC D5怎样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4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
8、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6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
9、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不可理喻的行为。B整幅画面气吞山河,既显示出意境的深邃,又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C在冲绳岛北部,人们把甘蔗装上船,千里迢迢,运往祖国各地,四面八方。D有些党员对有辱于党格国格的言行若无其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身份。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只有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
10、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B据贵州省文化厅官员介绍,少数民族比例占到该省人口三成以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其中尤以苗、布依、侗族特色鲜明。C大开发势必带来投资,投资必然拉动市场需求,必然会为中部及东部地区带来大量的商机。D上海团干部认为青少年的社会生存靠什么?健康的人格,全面的素质。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
11、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
12、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 英尺宽,3 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
13、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6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
14、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4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马萨达永不再陷落毕淑敏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马萨达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手抄本中,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沙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
15、咸浪。想当年,这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面积比现在要大,波涛汹涌。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上了缆车,人们纷纷倒向右侧车厢,那一边可以看到正午时分的死海,如巨大宝镜,迸射烂银一般的强烈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马萨达海拔 50 米。你可能会说,原以为是壁立千寻的高山,原来不过区区 50 米。请注意啊,此处高度虽然以海拔标注,但周围却是低于海平面 440 米的死海。也就是说,马萨达高出周围海面 490 米,峭壁和峡谷,刀剁斧劈般直上直下,让它显出桀骜的高耸。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大约有 650 米长,300 米宽,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
16、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堡垒见过,宫殿见过,在同一个视野中,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第一次目睹。这两组遗址的使用主人是不同的,宫殿属于残暴多疑的希律王;萧索的古战场,则属于沥血而亡的犹太勇士。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 8 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以色列的四月,正是7仲春,加之死海地势低洼,类似一面凹透镜,将太阳光聚焦于此,炙热已似馕坑。此刻山风如刺刀般尖锐地刺穿耳膜,全身不由得渗出冰冷。试想当年的马萨达将士们,也曾站在此处,目
17、睹天梯一天天迫近山顶,那是怎样的惊觉和无奈?公元 73 年 4 月 15 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第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10 新闻 02 课时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