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白泽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共 50 分。 )1.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 A 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才成为正统,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 C 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
2、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 D 项错误。点睛:这一题用新情境、新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仅仅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进行争鸣,其实同时还有各家之间在辩难的同时,对彼此观点的吸收和融合,所以百家争鸣时期碰撞、交流与融合有机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基础之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A【解析】
3、【详解】材料“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反映的是该学派主张“兼爱” ,即没有等- 2 -级差别的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 ;A 项主张“尚贤” ,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B 项是韩非子对历史阶段所作的划分,是法家思想,排除;C 项是兵家思想,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3.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
4、、父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故 D 选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没有反映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儒学的民本思想,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伦理纲常思想,不是强调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 ,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 天行有常B. 天人感应C. 君权神授D. 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
5、”的意图,此题选 B。5.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 “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 , “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A. 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 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C. 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D. 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3 -【答案】D【解析】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的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没有体现士人的抵制,故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发展问题,故 B 项错误;仅从经文的改变,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故 C 项错误;佛教的经文改变,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吸收了儒家伦理主张,故 D 项正确。点睛:“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
6、夫支配妻子” , “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佛经译文的改动,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逐渐本土化。6.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答案】A【解析】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 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 D。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
7、吾之良知” ,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 A。点睛: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7.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 ,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 ,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 ,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答案】A- 4 -【解析】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其目的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特别强调“忠君就是爱国” “孝悌”思想,材料中“逆子” “乱臣” “卖国”是世俗道德、政治、
8、人生观领域里不遵循“三纲五常”的体现,人们对此极为鄙视,说明了儒学观念的世俗化,故答案是 A。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和程朱理学的系统化,故 B、C 不准确。外儒内法的社会化与材料表述没有任何关系,故 D 不准确。8.他不像智者们那样靠传授知识收取学费,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他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认为与其留下著作给后人看,还不如直接传授同时代的人们以知识,再由他们传给后世来得直接。体现上述观点的学者是A. 普罗泰格拉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据材料“自知自己无知精神助产术”并结
9、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故 B 项正确;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柏拉图也没有主张自知自己无知、精神助产术,故 C 项错误;亚里士多德也没有“精神助产术”的理论,故 D 项错误。故选 B。9.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积极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伦理道德,甚至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地注释基督教经典。这反映了人文主义者( )A. 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进取精神C. 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 D. 以基督教教义作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
10、伦理道德注释基督教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神学处于统治地位,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体现了时代局限性,故 C 项正确;人文主义者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不是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故 A 项错误;人文主义者鼓- 5 -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是缺乏进取精神,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故 D 项错误。故选 C。10.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B.
11、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C.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D.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AC 两项表述逻辑错误,排除。B 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从材料看,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 ,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D 项正确。故选 D。11.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们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A. 引导独
12、立思考的途径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C.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D.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 ,可知“启蒙”不是指导人们怎样思考,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彰显人性,故 B 项错误;从“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 ,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故 D 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相关知识。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
13、的一种哲学方法。17-18 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 6 -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12.公元 751 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 造纸术B. 活字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与火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
14、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 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 13 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13.明代中叶后,在文化上出现了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强调商人道德是商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道德中宣扬“诚笃” “诚意” “以信接物”等,这最能说明商人文化A. 具有一定的封建性B. 价值观与传统儒学相通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 是资产阶级启蒙文化的先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然“诚笃” 、
15、“诚意” 、 “以信接物”等均是儒学的典型思想,那么商人道德中宣扬“诚笃” 、 “诚意” 、 “以信接物”等最能说明商人文化的价值观与传统儒学其实是相通的,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B。材料讲述的商人的道德,与封建性无关,A 不选;商人道德主要是受文化的影响,与 C 项无关;D 项错误,资产阶级启蒙文化主要是批判封建的专制和等级思想,与题干中商人的道德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人文化- 7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类选择题,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
16、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4.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 15 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 公元前后到 10 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曲线来看,公元前中国不如西方,公元后到 15 世纪中国强于西方,15 世纪后中国出现逆转,故 B 项符合图片展示,故选 B。从图示很容易看出 A 错误;C 项错误,15 世纪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高峰;D 项错误,公元前后到
17、 10 世纪中国科技并非走向衰落,只是发展缓慢。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西方科技古代科技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15.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
18、据此推断,- 8 -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 小篆 B. 隶书 C. 草书 D. 楷书【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小篆的特点主要是富于图案美,属于人工刻意造作,故 A 项错误;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具有适用性、装饰性,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由“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 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可知此项书法艺术从心出发,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故 C 项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是心之画,故 D 项错误。故该题正确答案为 B。16.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下列史实符合
19、任教授观点的是A. 神创论与进化论B. 相对论与量子论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D. 经典力学与量子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题干反映的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由此分析:神创论认为神创造世间万物,生物是一成不变的,而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说,A 项不符合意;相对论是宏观高速运动,量子论是微观高速运动,两者现代物理学重大理论,不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B 项排除;经典力学是宏观低速运动的科学理论,而相对论否定经典力学中不合理部分,由低速运动发展到高速运动的科学理论,C 项符合;经典力学宏观世界的低速
20、运动,量子论是微观高速运动,D 项排除。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经典力学与相对论17.21 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A.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9 -B.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C.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D.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人们过分依赖网络技术进行阐释,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阐释,故 B 项排除;材料中“脸书
21、、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可得出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而“共享汽车” “奈飞共享影视节目” “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等信息说明了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故 C 项正确;“全球同步”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技术的影响【名师点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2、,增加乐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2)消极影响: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
23、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10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解析】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有“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C 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故C 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得知康梁只是意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但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康梁事实上的发动了民众,故 D 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白泽湖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