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3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国卷】1.(2016年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 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解析】第(1)题,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
2、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差异。第(2)题,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堪察加半岛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第(3)题,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数量多,熊出没的概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为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2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
3、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2014 年新课标全国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月 30日)。据此完成 24题。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灌木植
4、物1 1.00 1.00 1.00 1.00植株数量草本植物1 1.18 1.20 1.21 1.23灌木植物1 1.09 1.10 1.12 1.11地上生物量 草本植物1 1.47 1.55 1.52 1.53灌木植物1 1.01 0.99 0.98 0.97地下生物量 草本植物1 1.21 1.29 1.42 1.58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A. B. C. D.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3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
5、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 2题,读表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幅度较大,故总体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第 3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 4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增加,草本植物将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
6、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其将萎缩。【答案】2.A 3.D 4.D【地方卷】(2018 年天津卷,56)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料,回答 56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5.对图中所示地区 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
7、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4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第 5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 年与 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融水量的减少,河湖水量也会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
8、,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第 6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答案】5.D 6.D(2014 年江苏卷,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7.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解析】该地位于 10 N15 N,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
9、干燥。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的气候特征。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答案】D8.(2014年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5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可知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由于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
10、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考点 2 水平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全国卷】(2017 年全国卷,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年 3月 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 12题。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
11、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解析】第 1题,读题可知,该照片拍摄当日为 3月 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6出”,说明这些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是落叶阔叶树种。杂树为适应当地气候的自然植被。第 2题,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生长条件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答案】1.B 2.A【地方卷】3.2017年北京卷,41(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 1月和 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
12、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解析】根据图文中东非、10 S15 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信息可判断该国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1 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 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答案】热带草原带。1 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 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2015 年天津卷,5)读下图,回答下题。4.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
13、布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7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答案】C(2015 年江苏卷,7)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答案】C考
14、点 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全国卷】1.(2017年全国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 20002600 m)时发8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15、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 2300 m至 2600 m,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山地垂直带内部存在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的 20002300 m高度上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第(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遭受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 “部分地区”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在并未受干扰的
16、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坡、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而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是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 m)。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
17、部(2300 m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2016 年全国卷,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9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 23题。2.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3.
18、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20003000 m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第 2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海拔 4000 m到 4500 m处最大,结合该山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第 3题,读图可知,海拔 2000 m到 3000 m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磷的累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根据材料可知,该处土壤含水量高,地表径流小,有利于磷的积累。【答案】2.A 3.C(2016 年全国卷,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 1次冰期(末次冰期)、
19、2次冰期和 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45题。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105.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解析】第 4题,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第 5题,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
20、会更低;日照时间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答案】4.B 5.B【地方卷】(2018 年天津卷,12) 结合图和图中的信息,回答 67题。 6.最有可能观察到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图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7.在图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解析】第 6题,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 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显示甲地符
21、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没有图示景观。第 7题,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11【答案】6.A 7.C(2018 年江苏卷,910)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 28%,下渗占 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 89题。8.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9.甲表
22、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解析】第 8题,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占 28%,下渗到地下 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 70%,地表蒸发只有 28%;根据图示,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 2%;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3400 m应该没有固态水。第 9题,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是山地草原带。【答案】8.B 9.B(2016 年江苏卷,1718)某教授
23、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 1011题。10.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11.阿尔泰山南坡( )。12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解析】第 10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第 11题,阿尔泰山的南坡主要为针叶林;山上也存在山地牧场;根据“花草相映”可判断此时应为夏季;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水汽
24、主要来自大西洋的西风。【答案】10.B 11.D(2015 年北京卷,1)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767 m)。完成下题。12.太白山(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植被的变化特点。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据“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可知,“山的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复习 第六 单元 自然地理 环境 整体性 差异性 练习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