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冬学竞赛试题201901070128.doc
《山东省烟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冬学竞赛试题20190107012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冬学竞赛试题201901070128.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烟台二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冬学竞赛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曾繁仁“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 ,所谓“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 “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 ,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长期以来,许多哲学界与美学界的前辈学者就“生生”作了自己的探索。我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明确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生生”即“生命的创生” ,而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现生命的伟大。这种阐释形成“生生美学”的雏形。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华民族
2、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它们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这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
3、论。 “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 ,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 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
4、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2“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诗歌之“意境” 、绘画之“气韵” 、山水园林之“写意” 、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选自 2017 年 10 月 20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生
5、生美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生生美学”中的“生生”一词出自周易 ,而“生命的创生”这一具体理解,是由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最先提出的。B.“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现生命的伟大” ,这一观点系统地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本质思想,直指我国古代艺术的核心。C.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等,都体现了“生生美学”精神,一直具有无穷的生命力。D.“生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相和的“中和之美” ,形式上虽与古希腊的“和谐之美”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却并无差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二段对“天人相和”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内涵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天
6、人相和”的生态观影响了古希腊“和谐之美”生态观的形成。B.文章第三段论证了“生生美学”呈现出“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既揭示了世间万物生长的规律,也揭示了艺术创造的规律。C.文章第四段列举例子,论证了“生生美学”具有意味无穷的含蓄之美,这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有所体现。D.文章对“生生美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以此证明其作为原生性的中国美学,始终鲜活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生生美学”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美学形态,彰显生命之美,崇尚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和,反对单纯表现自然之美。B.在“生生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曾经一度缺乏必要的自信
7、,只能以“审美智慧”来定义,而不敢称其为中国的美学理论。3C.“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年画中常见的题材,表现的是寒凝大地、雪孕万物的美的形态,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D.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活泼灵动,对水不着一墨,代之以大片空白,却使整幅画神韵充盈,凭借阴阳虚实对比而使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错位之思凸 凹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
8、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9、。她到建筑工地捡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补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4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
10、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跟去。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
11、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你是累脱了神经了。 ”她说。待我把下巴笑酸了,我极想睡上一觉。“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 ”母亲说。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拥有,譬如官位,譬如文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足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
12、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选自 2016 年 7 月 18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教育孩子也有独到之处。B.第段从母亲联想到岁月,在岁月的艰难中,人们往往难以左右生活,而只能顺应生活,这就导致了错位的出现。5C.第段中,母亲怜爱的微笑却被我怀疑为嘲弄,并因而奋力追赶,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好胜心,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D.第段中的景物描写,借天空的空阔,写出了“我
13、”因疲劳不堪、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5.在母亲身上, “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5 分)6.“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打开历史关上的门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李 韵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9 月 16 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 ”拿出 9 月 13 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第一次专访
14、冯骥才,是 2003 年 2 月 21 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 ,十万火急!”回忆起 10 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等先生一起,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 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
15、产保护内容。 6“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 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
16、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 3 万多张照片,选出 2000 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一本。最终,天津市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责任是第一位的。 ”冯骥才说得很轻松。“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在别人退休、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12 年年初,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
17、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 7 个博物馆,每一个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 “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 60 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 ”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
18、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7“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话题回到“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这是我对自己 70 年人生的一种梳理。70 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绘画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 ”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烟台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冬学 竞赛 试题 201901070128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