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9中考语文题型九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课件20190116356.ppt
《山东省德州市2019中考语文题型九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课件2019011635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2019中考语文题型九古代诗歌阅读复习课件20190116356.ppt(3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点一 诗歌基础知识 命题角度1 诗歌体裁 例 (2016德州中考)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 C )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古代诗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命题角度2 诗歌题材(2018德州中考)本诗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常见的题材如下: (1)伤别离情类。如怀亲、思乡、念友等。主要抒写离情 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 发别离之
2、愁。,(2)咏怀类。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 材的诗歌。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 的豁达。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李白的 行路难(其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3)讽喻类。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 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 如诗经中的硕鼠。 (4)边塞类。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 基本内容的诗歌,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 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5)咏物类。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 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陆游 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
3、等,都是借自然之 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6)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 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 露,如朱熹的观书有感。,(7)山水诗。描写山水风光寄托诗人高洁情怀和对人生理 想境界的追求,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杜甫的望岳 等。 (8)田园诗。表现淳朴诚挚的农村风情及诗人忘情田园、 依傍田园的心境,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9)羁旅诗。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诗人 的种种情思和感触,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命题角度3 诗歌流派 例 (2018德州中考)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高适 或岑参)。,考点二 诗歌内容鉴赏 命题角度1 内容感知 例
4、1 (2018德州中考)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_ _,例2 (2014德州中考)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 的特点? _ _,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 经历、作品风格和题材理解内容;借助诗歌的标题、注 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 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把握思想感情;从表现手法入手,把握思想内容;从 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意象入手,理解诗歌内容。,命题角度2 情感把握 例 (2017德州中考)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 其变化的原因。 _ _,情感把握,即
5、体会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感情 基调,以及诗人的情绪等。这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披文 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诗人情感世 界的能力。,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往往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 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 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点 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快速把握诗歌 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词可知此 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将古典诗歌分为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因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德州市 2019 中考 语文 题型 古代 诗歌 阅读 复习 课件 20190116356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