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20190225258.ppt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2019022525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20190225258.ppt(5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阶段特征,主干排查,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1)甲午中日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三、政治制度近代化的设计 1.维新思想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5)意义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3.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
3、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微专题整合,专题一 新政与立宪运动,角度1 清末新政的专制色彩 【典例1】 (2017海南卷,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C 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
4、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角度2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改革 【典例2】 (2018全国卷,41,节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
5、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解析:第(2)问,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及时间信息“1909年”结合清末政府改革的有关内容可知国内客观方面内忧外患;主观方面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进行改革。据“议事会”“选民互选”等内容可知是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答案:(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思维深化】 一、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二、预备立宪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力工具。列强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2)以孙中山为首
6、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发展。 (3)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的积极推动。 (4)直接原因: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 (5)清末新政的推动。,2.过程 (1)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 (2)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 (4)1909年,改元宣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 (5)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皇族内阁”。“
7、预备立宪”骗局暴露,民主革命更加高涨。预备立宪宣布失败。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向“宪制”的一次和平过渡。皇权的至高无上已经受到冲击,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进步。 (2)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等,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专题二 中国近代工业化与城乡人口流动,角度 晚明农村人口流动 【典例】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单纯种田很难发家致富。在晚明农村,那些经营地主或富裕农民,更懂得这种经营之 道。他们一方面开商行、典当、贩盐、开矿、航海、捕鱼,大逐工商之利,不断增殖商业资本。另一方
8、面,以“种田利最薄”,雇工种田,“收支两抵”“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折利”,得不偿失。因此,多种田不如多治地,于是大量“改粮他种”,把商业资本引入商业性农业生产领域,进行的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由于他们的生产规模比较大,用工多,不可能尽是自己参加劳动,必然要雇工。这样当然也有助于加快农村的人口流动。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大逐工商之利,不断增殖商业资本”“商品生产”“雇工”等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有助于加快农村的人口流动”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组织答案。,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明农村人口流动加快的因素,并简
9、析其历史影响。,答案: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市镇经济的繁荣;雇工经济的兴起;一定的资本意识。历史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思维深化】 中国近代城乡人口流动 1.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1)起步:18401895年。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推动近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由外贸带动兴起的“商业化”,刚刚产生的工业化对近代产生的拉力十分有限;社会动乱。 (2)初步发展:18951937年。主要表现
10、在: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兴起;20世纪以来,部分大中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原因:随着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内在发展的动力增强,城市吸引力加大,接收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农村的推力加大,大批农民的破产迫使他们离开农村进入城市。,(3)衰退与停滞:19371949年。整体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战乱,但期间也有局部发展。东北地区由于工业化的畸形发展,城市化也呈现畸形发展;抗战时期由于大批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军队和居民迁入西北、西南地区,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 2.近代城乡关系的变动趋势 (1)城乡经济的双向流动。一方面,随着近代城市数量的增加和缓慢发展,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客观
11、上要求农村向城市输入更多农业剩余,以支持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原有的狭小的城市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城市去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人口的回流。在城市“拉力”和农村“推力”共同作用下,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主要方向是东南沿海、沿江地区。由于近代城市经济商强工弱的格局,“拉力”不足;农村自然经济结构牢固,导致人口的回流现象。城市对农村的掠夺和破坏,不仅强化了农业时代的剥削方式,还增加了殖民掠夺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使城乡关系更加不协调,严重对立。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使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专题三 清末
12、民初的教育转型,角度1 影响清末民初教育转型的因素 【典例1】 (2017全国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历史现象,即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山西、陕西等内地则相对较少。运用所学知识可知
13、,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通便利,人们思想开放程度较内地高;而山西、陕西等地深处内陆,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开放程度较低,故A为正确选项。D项有一定关系,但不如A项全面,可排除。B项无法解释题干叙述的历史现象,可排除。清末新政时期,朝廷虽然鼓励留学,但并未在1904年改变政策,也未对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故C项可排除。,角度2 清末教育转型的指导思想 【典例2】 (2017海南卷,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
14、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解析:B 从题干来看,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说明西方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清朝统治者认可,这是对“中体西用”理念的实践,故B为正确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教育居于主流地位,而西方教育居于次要地位,故可排除D项。近代教育体制在清末尚未确立,故A项错误。清政府一直没有背离过儒学,也就不存在借科举倡导回归儒学一说,故C项错误。,角度3 清末教育转型的曲折性 【典例3】 (2016全国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近代中国 觉醒 探索 课件 20190225258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