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10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78.doc
《湖南省10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7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10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78.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议论文阅读长沙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 ”诚哉斯言,讲规矩的确是人声的最高的艺术。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 ,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 。真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
2、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的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 “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
3、操作性和试试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的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 。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 ,绝无“暗室亏心之优” ,自然能坦荡荡,光明磊落。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
4、生面。 ”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有勇气和智慧破除陈腐的旧规矩,创建与时俱2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更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C 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C “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而不守规矩的危害性。D “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自
5、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第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文章开头引用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引出“诚信”这一论题,然后分别从个人、家庭、政府、政府官员四个方面谈诚信的重要性,最后呼吁: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解答】 (1)此题考查了论点的概括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而有的文章全篇无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蕴涵于论证当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总结了第二、三、四分别从个人、家
6、庭、政府三个方面谈诚信的重要性,所以 C 选项的“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是更全面的论点所以,选择 C(2)此题考查了论据的分析A分析正确B分析正确C分析不正确, “东施效颦”的事例不可以用来论证而不守规矩的危害性D分析正确(3)此题考查了自然段的作用、语言的逻辑顺序首段的作用一般为: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作铺垫提出论点此处的作3用为: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自然段的顺序分别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的角度,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所以不能调换答案:(1)C(2)C(3)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不能,
7、因为这三段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的角度,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郴州匠心之道“守破离”刘根生一部战争与和平 ,草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 ,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 , “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 ,在传承中加入
8、自己想法谓之“破” ,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 ,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守, A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 10 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 。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 ,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 ,飘移不定,又
9、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破, B齐白石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 。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 ,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 , “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4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离, C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 。因其“离经叛道” ,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 “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
10、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 “不日新者必日退” 。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 。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 ,激励“异想天开” ,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人民日报 )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 A、B、C 处。 (填序号)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A B C 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强调“匠心
11、之道贵在守破离 ”3)阅读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俄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本文论证思路清晰,文章第段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然后第段总说何谓“守破离” ;接着段,分别论证“守” 、 “破” 、 “离” ;最后段,总结全文,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位置的确定从三个句子的位置来看,它们应为文章的三个论点,是所在段落的中心句,那么每段中所举的事例
12、都应是证明这句话的,我们就可以根据事例来判断句子的具体位置文章第三段所举的法拉弟的事例,主要突出他长久的坚守与艰苦的工作,换来了成功,是第个句子的具体体现,故 A 处选;第四段引用齐白石先生的话,意在突出“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 ,是第个句子的有力支撑,5故 B 处选;第五段举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的事例,表现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性,是第个句子的具体体现,故 C 处选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需要通读全文,弄清楚层次结构,进而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提示概括层次内容本文论证思路清晰,文章第段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然后第段总说何谓“守破离” ;接
13、着段,分别论证“守” 、“破” 、 “离” ;最后段,总结全文,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的位置确定,要根据论据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题目中给出的孔子的事例,主要表现他历尽了艰辛,并经过“十余年”时间,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第段的论点:“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相符合,故应放在第段中答案:1)A B C ,2)答案示例:总说何谓“守破离”分别论这守” 、 “破” 、 “离”3)放入第段孔子这个论据证明了第段的观点: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衡阳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8 分)1927 年
14、,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近 6000 人的队伍只剩下700 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 1927 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用时 22 年。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
15、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南里是哪里” 。这样,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 “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多年前曾看过一篇新闻,说是一个富家子弟,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把数吨水泥倾倒在邻居门前。警方破案后,揭出的案6由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是个恶作剧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有篇文章走出沙漠 ,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16、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几天后,老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 ”又是 3 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并不断催促大家:“趁体力还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家又艰难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就要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这时,助教才把
17、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其实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 ,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是不是守住了信念?!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选自人民日报20150526 有删改 )(1)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2 分)(2) 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何作用?(2 分)(3) 全文主要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 (2 分)(4)选文论证
18、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这句做简要分析。 (2 分)“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哪里” 。【答案】(1)守住信念才有成。(2) (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 (二)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3)举例论证和对比(正反)论证。(4)该句引用俗语,语言贴切而生动,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娄底市7(四)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白 龙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
19、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
20、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
21、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8(1)选文第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对比论证,将古人与现代人的阅读环境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10 2017 年中 语文试卷 考点 汇编 议论文 阅读 解析 20190220178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