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二篇题型一化学实验综合题教案201902252107.doc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二篇题型一化学实验综合题教案20190225210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二篇题型一化学实验综合题教案201902252107.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题型一 化学实验综合1.(2018全国卷,26)硫代硫酸钠晶体(Na 2S2O35H2O,M=248 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K sp(BaSO4)=1.110-10,Ksp(BaS2O3)=4.110-5。市售硫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硫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试剂:稀盐酸、稀 H2SO4、BaCl 2溶液、Na 2CO3溶液、H 2O2溶液实验步骤 现象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 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静置, (2)利用 K2Cr2O7标准溶液定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测定步骤如下:溶液配制:称取 1.200 0
2、 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 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 100 mL的 中,加蒸馏水至 。 滴定:取 0.009 50 molL-1的 K2Cr2O7标准溶液 20.00 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 KI,发生反应:Cr 2 +6I-+14H+ 3I2+2Cr3+7H2O。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27生反应:I 2+2S2 S4 +2I-。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液 ,即23 26为终点。平行滴定 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 24.80 mL,则样品纯度为 %(保留 1位小数)。 解析:(1)Na 2S2O35H2O晶体样品中含有 S
3、,在 S 的检验过程中应防止加入氧化剂,如24 24H2O2,会把 S2 氧化为 S ,也要防止加入稀 H2SO4而引入 S ,所以样品加水溶解后应23 24 24加入过量稀盐酸,发生反应:S 2 +2H+ S+SO 2+H 2O。取上层清液滴入 BaCl2溶液,产23生白色沉淀:Ba 2+S BaSO4,证明溶液中存在 S 。24 24(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应该在烧杯中溶解,冷却至室温后,转移至 100 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距刻度线 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加入淀粉作指示剂,淀粉遇 I2变蓝色,加入的 Na2S2O3样品与 I2反应,当
4、I2消耗完后,溶液蓝色褪去,即为滴定终点。由反应 Cr2 +6I-+14H+ 3I2+2Cr3+7H2O、I 2+2S2 S427 23+2I-得关系式:26Cr2 3I 2 6S 227 231 60.009 50 molL-10.02 L 0.009 50 molL -10.02 L6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的浓度= ,样品的纯度为2100%=95.0%。0.009 5010.02 60.024 8 0.1 248 11.200 0 答案:(1)加入过量稀盐酸 出现乳黄色浑浊 (吸)取上层清液,滴入 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2)烧杯 容量瓶 刻度 蓝色褪去 95.0 2.(2017全国卷,
5、28)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取样、氧的固定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 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 KI)混合,反应生成 MnO(OH)2,实现氧的固定。.酸化、滴定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 2被 I-还原为 Mn2+,在暗处静置 5 min,然后用标准 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 I2(2S2 +I2 2I-+S4 )。23 26回答下列问题:(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N
6、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 及二氧化碳。 (4)取 100.00 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 a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 若消耗 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 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mgL -1。 (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 。(填“高”或“低”) 解析:(1)防止扰动水体表面时使水中的溶解氧逸出,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2)由题知,固氧时,Mn(OH) 2 Mn
7、O(OH)2,所以反应为 O2+2Mn(OH)2 2MnO(OH)2。(3)配制溶液需量筒,煮沸过程中将蒸馏水中氧气除去,防止影响结果。(4)终点:当滴入最后一滴 Na2S2O3溶液时,溶液颜色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由反应:2Mn(OH) 2+O2 2MnO(OH)2,酸化时:MnO(OH) 2+2I-+4H+ Mn2+I2+3H2OI2+2S2 2I-+S423 26得关系式:4S 2 2I22MnO(OH)2O2234 1ab10-3 mol n(O2)所以 n(O2)= 10-3mol,43所以 m(O2)= 10-3 mol32 gmol-1=8ab10-3g=8ab mg4
8、所以 =80ab mgL-1。(5)若滴定完成时尖嘴处留有气泡,则造成滴定后读数减小,从而使 b值减小,所以结果偏低。答案:(1)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O 2+2Mn(OH)2 2MnO(OH)2(3)量筒 氧气(4)蓝色刚好褪去 80ab (5)低3.(2016全国卷,26)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 NH3将 NOx还原生成 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 NH3与 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的制备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
9、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上述收集到的 NH3充入注射器 X中,硬质玻璃管 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 NO2(两端用夹子 K1、K 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打开 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 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 Y管中Y 管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续表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Y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气态水凝聚打开 K2 解析:(1)根据所提供的装置看制备 NH3可以选择 A装置,依据的原理是 2NH4Cl+Ca(OH)22NH3+CaCl 2+2H2
10、O;也可以选 B,原理是 NH3H2O NH3+H 2O;要收集干燥的 NH3,应通过碱石灰干燥,再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最后剩余的 NH3应用倒置水面上的漏斗吸收,以免污染空气。(2)根据题干信息知,NO 2与 NH3反应的产物之一为 N2,随着 NO2的消耗,红棕色气体会慢慢变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NH3+6NO2 7N2+12H2O;NaOH 溶液会倒吸进入硬质玻璃管;因为反应后水凝聚,气态物质分子数减少,Y 管压强减小,大气压将 NaOH溶液压入硬质4玻璃管。答案:(1)A 2NH 4Cl+Ca(OH)2 2NH3+CaCl 2+2H2O(或 B NH 3H2O NH3+H 2O)dc
11、fei(2)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8NH 3+6NO2 7N2+12H2OZ 中 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 管中压强小于外压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所以实验知识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通常基础实验知识在第卷中进行考查,而综合型实验题一直都稳定地占据卷三个大题之一。从试题形式上来看主要有物质性质探究与设计、定量分析实验、物质制备实验三大类,其中性质探究型实验着重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原理解释、仪器装置的选择与连接顺序、结论的得出等方面,这类实验题属于研究探索类问题,对考生的实验设计、评价、原理探索等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定量分析实验是化学检验的基础,测定方法通常涉及沉淀质量测定
12、、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酸碱中和滴定)、排液量气测定气体体积、固体质量变化测定气体质量等定量测定方法;物质制备实验则是高考实验综合题的常青树,前些年频频出现的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已经渐少,近两年开始回归到常规的无机化合物制备。多偏重于物质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制备原理、仪器的识别与使用、装置选择、产品的净化提纯、实验条件的确定、产率的计算等,相对而言属于中规中矩的实验题,难度不是太大。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同时对于尾气的妥善处理则体现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考向 1 性质探究与设计型(对应学生用书第 7071页)1.题型特点该类题中一大类是对未知产物的探究,通
13、过化学反应原理猜测可能生成哪些物质,对这些物质逐一进行检验来确定究竟含有哪些物质;另一大类是对物质性质的探究,在预测物质性质时通常需要通过物质的组成、元素价态来预测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以及该物质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然后结合题干的信息与所学化学原理知识,制定实验方案。主要考查试剂、仪器的选择、实验方案的选定、实验步骤优化、实验现象的探究和结论的评价等。2.解题方法(1)根据题目要求,需要我们探究或验证物质的什么性质,来确定实验目的。(2)依据实验目的,结合相应的化学知识与题目中的信息,确定探究的实验原理。(3)根据题干中提供的药品、仪器,结合实验原理确定探究实现的实验方案。
14、(4)整体分析实验方案、装置的完美性,证明物质性质的正确性。3.注意事项(1)若探究影响性质的因素,首先应确定变量,并保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种因素,看这种因素与探究的问题存在怎样的关系。(2)装置中的空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是否对性质实验有影响,如何避免。(3)实验结论的得出要有唯一性,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例题】 (2017全国卷,26)(14 分)绿矾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的一些性质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绿矾样品,加水溶解,滴加 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逐渐变红 。
15、由此可知: 、 。 5(2)为测定绿矾中结晶水含量,将石英玻璃管(带两端开关 K1和 K2)(设为装置 A)称重,记为m1 g。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再次将装置 A称重,记为 m2 g 。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仪器 B的名称是 。 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排序 (填标号);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 A恒重,记为 m3 g 。 a.点燃酒精灯,加热b.熄灭酒精灯c.关闭 K1和 K2d.打开 K1和 K2,缓缓通入 N2e.称量 Af.冷却到室温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数目 x= (列式表示)。若实验时按 a、d次序操作 ,则使 x (填“偏大” “偏小”或“无影响”)。 (3)为
16、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将(2)中已恒重的装置 A接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打开 K1和K2,缓缓通入 N2,加热。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 。C、D 中的溶液依次为 (填标号)。C、D 中有气泡冒出,并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 。 a.品红 b.NaOH c.BaCl 2 d.Ba(NO 3)2e.浓 H2SO4写出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审题指导】表明溶液中不存在 Fe3+联想 O2的氧化性以及 Fe2+的还原性,说明溶液中存在 Fe2+,通入 O2后生成 Fe3+。绿矾样品质量为(m 2-m1)g。FeSO 4质量为(m 3-m1)g,生成水质量为(m 2-m3)g。考
17、虑 Fe2+的还原性,空气中 O2、H 2O的存在。造成 m3偏大,(m 2-m3)偏小。红色粉末是 Fe2O3,根据氧化还原电子守恒以及 FeSO4的化学式组成,可确定生成物还有SO2和 SO3。解析:(1)绿矾溶液中滴加 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没有 Fe3+;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变红,说明有 Fe3+生成,即 Fe2+易被氧气氧化为 Fe3+。(2)由仪器的构造特征可知,B 为干燥管。实验时,为防止空气中的 O2将 Fe2+氧化,应先通入 N2将装置中的 O2排净,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后,为防止 FeSO4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O 2,待玻璃管冷却,关闭 K
18、1和 K2后再称重。故实验操作步骤应为 d、a、b、f、c、e。由题意知,绿矾的质量为(m 2-m1) g,加热后 FeSO4的质量为(m 3-m1) g,结晶水的质量为(m 2-m3) g。设绿矾的化学式为 FeSO4xH2O,则FeSO4xH2O FeSO4 + xH 2O152 18x6(m3-m1) g (m2-m3) g=152(31) 18(23) 解得 x=76(23)9(31)若实验中,按 a、d 次序操作,则会导致绿矾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加热后的固体质量 m3增大,则测出结晶水的值 x偏小。(3)残留固体为红色,说明有 Fe2O3生成,即分解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根据
19、 Fe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一定有 SO2生成,即 FeSO4 Fe2O3+SO2,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得 2FeSO4Fe2O3+SO2,最后根据 S守恒配平可得化学方程式:2FeSO 4 Fe2O3+SO2+SO 3。SO 3溶于水生成 H2SO4,H2SO4和 Ba2+可生成白色沉淀 BaSO4,由于 Ba(NO3)2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 SO2,故应该先用 BaCl2检验 SO3,检验 SO2可用品红溶液,故 C、D 的溶液依次为BaCl2溶液和品红。实验现象是 C中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 中品红溶液褪色或变浅。【规范作答】(1)样品中没有 Fe3+ Fe 2+易被氧气氧化为
20、Fe3+(2)干燥管 d、a、b、f、c、e 偏小76(23)9(31)(3)c、a 生成白色沉淀、褪色 2FeSO 4 Fe2O3+SO2+SO 3【评分细则】(1)样品中没有 Fe3+得 1分;答“Fe 2+与 KSCN不反应”同样得 1分;只要答出生成了 Fe3+就得1分。(2)干燥管、球形干燥管都得 1分;顺序完全正确得 2分,其他不得分; 、 都可以得 2分;只能是偏小,得 1分;偏低不得分。76(23)9(31)152(23)18(31)(3)对一个得 1分,共 2分;生成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出现白色沉淀,只要描述出白色沉淀得 1分;褪色、颜色变浅、溶液红色褪去、由红色变为无色
21、等得 1分。方程式完全正确得 2分,化学式写错、配平错误不得分,漏写反应条件、气体符号但方程式正确得 1分。1.某学生欲探究 FeSO4溶液与浓 HNO3的反应。该同学向盛有 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数滴浓硝酸,并振荡试管,预期现象为试管中会立即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颜色逐渐变黄。但实际操作时观察到液面上方气体变为红棕色,且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深棕色。为了进一步探究溶液变为深棕色的原因,该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向 FeSO4溶液和反应后溶液中加入 KSCN溶液,前者不变红色,后者变红,该现象的结论是 。 (2)该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认为溶液的深棕色可能是 NO2或 NO与溶液中 F
22、e2+或 Fe3+发生反应而得到的。为此他利用如图装置(气密性已检验,尾气处理装置略)进行探究。7.打开活塞 a、关闭 b,并使甲装置中反应开始后,观察到丙中溶液逐渐变为深棕色,而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打开活塞 b、关闭 a,一段时间后再停止甲中反应。.为与中实验进行对照重新更换丙、丁后,使甲中反应重复进行步骤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步骤中相同。铜与足量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装置乙的试剂为 。 步骤的目的是 。 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该同学重新进行 FeSO4溶液与浓 HNO3的反应的实验,观察到了预期现象,其实验操作是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解析:(1)向原新制 FeSO
23、4溶液中和反应后溶液中均加入 KSCN溶液,前者不变红色,后者变红,而由于 Fe3+遇 KSCN溶液显红色,故可以说明原溶液中不含 Fe3+,反应后溶液中含有 Fe3+。(2)铜和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Cu+4H+2N Cu2+2NO2+2H 2O;打开活塞 b、关闭a,乙中需盛装水溶液,使 NO2与水反应生成 NO,来验证 NO与溶液中 Fe2+或 Fe3+发生的反应;装置乙有残留的 NO2,所以需要反应一段时间后,利用生成的 NO来排出装置中的 NO2,从而可以获得纯净的 NO;打开活塞 a,关闭 b时,反应生成的 NO2气体通入了 FeSO4溶液后显深棕色,而通入 Fe2(SO4)3溶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化学 二轮 复习 第二 题型 实验 综合 教案 201902252107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