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静宁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高一级第一学期月考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2将答案全部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否则无效。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禅让制在夏朝建立后已经被世袭制所取代,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确立,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错误;商周时期“家国融于一体” ,盛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
2、结合的制度,正确,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名师点睛】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作用。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2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
3、于凝聚宗族,,把“国” “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 BCD 项。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3.鼎(下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A. 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 当时人们更迷信C. 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 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材料中“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
4、的现象”说明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当时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本题选择 C。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等级制度破坏)4. 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3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海外游子寻根祭祖体现的是以血缘为核心的亲族关系,这是宗法制内容的体现,所以选择 B 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配土地和人口给诸侯,ACD 项都不合符题意。5.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
5、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这一局面被改变始于A. 禹B. 启C. 商D. 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早期中国政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的政治制度启6.下面示意图反映出4A. 从宗法制到分封制B.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C.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D.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宗法制以嫡
6、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 D 正确;示意图反映了以宗法制为基础推行分封制, “从宗法制到分封制”表述错误,排除 A;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C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7.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主张A. 反对郡县制B. 主张郡县制C. 反对中央集权D. 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
7、】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可知这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而不是赞成郡县制, 排除 B。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对中央集权的,排除 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58.左图和右图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 西周分封的诸侯、秦朝的郡县行政区B. 西汉的郡国行政、元朝的行省行政区C. 西汉的郡国行政、秦朝的郡县行政区D. 秦朝的郡县行政区、元朝的行省行政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 1 中“平原郡” “胶东国”等信息可知,图 1 反
8、映的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根据图 2 中“辽阳行省”可知,图 2 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故 B 正确;秦朝没有实行行省制,排除 AC;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没有诸侯国,D 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平原郡” “胶东国” “辽阳行省” ,联系所学我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9.下图是秦朝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 ,左才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才”后空缺部分应是A. 皇帝B. 丞相C. 御史大夫D. 太尉【答案】A【解析】虎符是地方调兵的依据,皇帝掌握军事大权,故右面在皇帝手中,故 A 正确;B 负责辅
9、佐皇帝处理政务;C 负责监察;D 是军事,但秦始皇没有设置。610.下图为 2005 年 3 月在台北市展出的清乾隆碧玉“八珍耄念之宝”玺印章,即乾隆皇帝的印章。皇帝称号始于A. 秦王嬴政B. 夏王启C. 商王汤D. 商王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创立了皇帝制度,故 A 正确;夏王启、商王汤、商王纣都称王,而不是皇帝,排除 BCD。11.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 分封制和郡县制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皇帝制D. 世袭制和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
10、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灭亡的主要原因至于分封制后期诸侯争霸,秦朝灭亡主要原因在于暴政,不在于郡县制,故 A 正确。宗法制,不是周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故 B 排除。皇帝制,也不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故 C 排除。秦朝没有行省制,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 夏朝 B. 西周 C. 秦朝 D. 唐朝7【答案】C【解析】秦建
11、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任免,官吏不能世袭,C 正确;夏朝、西周实行世官制,官吏世袭 A、B 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不符合问题“首先始于” ,排除。点睛:材料“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等信息符合郡县制的特点,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13.下图(秀才看榜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征辟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略14.“汉代宰相是长官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 )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A. 三公九卿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 “委员制”指的是丞相人数增多,唐代实行三省六
12、部制,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故 C 正确;三公九卿是秦朝的中央8行政制度,故 A 错误;郡县制指的是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B;明朝设立内阁,时间不符合唐代,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联系所学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分析解答。15.假如唐朝政府要在淮河一带修建某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实施这项工程的运作程序是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
13、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在获得旨意后交由下辖六部具体实施,水利工程的兴修应该交由工部执行,故 A 正确;BCD 不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及其运作程序,排除。【点睛】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及其运作程序分析解答即可。16.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9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 、 “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 ,而“六
14、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 两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当时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A 项表述错误,二者均从属于官僚政治(二者官职都不能够世袭)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1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A. 汉代的内外朝制B. 唐代的三省制C. 明代的内阁制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C【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
15、,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故 C 项正确;“中朝”具有决策权,故 A 项排除;B 项的长官是宰相,故排除;D 项是掌管军国大事,故排除。点睛: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
16、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18.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10C. 扩大了六部权限D. 推行了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 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 D。C 说法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静宁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10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