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沁县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答题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 )1.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 君臣的“离合” ,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认为,大臣以用正道事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
2、就可以换掉国君。可见他们都认为君臣良好关系的前提是道相同,所以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B【解析】荀子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培养,也推崇法家在规范人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反映出荀子思想中儒法
3、融合的特点,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故答案为 B 项。- 2 -A 项说法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C 项出现在汉代以后,排除;D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盟现象,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主张。不同学派一方面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另一方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 道德教化B. 兴办教育C. 克己复礼D. 礼法并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
4、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答案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 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尚贤”的思想,
5、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是小生产者,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希望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故 B 项正确;A 项是道家思想;CD 项是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3 -【名师点睛】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2、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3、意义:“百家争鸣
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 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 服务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君主不能因为偏爱某个大臣就对他法外开恩,大臣触犯法律也应受到制裁。可见韩非子认为法律应针对臣民,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故选 D 选项。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而是君主专制;B
7、选项说法错误,与现今的不一致;C 选项也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6.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4 -A. 道家、法家B. 法家、墨家C. 儒家、法家D. 道家、儒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讲求顺应自然,这便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及其影响。解题
8、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结合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解答即可。7.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A. 开明的文化政策B. 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C. 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D. 严厉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都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文化政策,但相对于过于残酷的“焚书坑儒”政策,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 5 -是比较温和的,所以本题选 C。8.“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 ”这
9、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A. “春秋大一统”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等信息可知,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D 项正确。A 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B 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C 项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10、,但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9.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A. “大一统”理念B. 天人感应思想C. 民本仁政观念D. 封建迷信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
11、的是“大一统”的理念,A 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民本仁政观念、封建- 6 -迷信思想等三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 BCD。所以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10.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
12、,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 D。A 不够全面,BC 没有体现,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11.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 ,图片中的“经”应是:A. 佛经B. 圣经C. 五经D. 道德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儒- 7 -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 C 项。A 为佛学,B 为基督教经书,D 为道家老子著作。考点:中国传统
13、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下图为范曾国画精品“竹林七贤” ,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C. 韩非思想的影响D. 墨家学说的影响【答案】B【解析】解读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老庄学说中“避世”思想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 项注重礼节;C 注重规范秩序;D 项主张兼爱非攻。13.元代杂剧窦娥冤 ,通过窦娥含冤
14、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竣法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窦娥冤指的是窦娥的冤情能得到上天的感应,出现了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等反常现象,这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相符,D 项正确。佛教的因果循环指的是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材料无关,排除 A。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但窦娥冤鞭挞的是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排除 C。- 8 -14.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
15、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 传习邪说的向导 ,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A. 否定孔孟权威B.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 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 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 C 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 A 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故排除 B 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 D 项。15.自汉至唐,
16、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 孟子 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 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7、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16.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 孔子- 9 -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说明该思想家主张内心明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心学主张无关。所以答案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
18、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17.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 ,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 人性本善B. 格物致知C. 心即理也D. 致良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反映了宋明理学“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的思想主张,因此选 B。A 项出自孟子思想,CD 项都属于心学,不主张探究事物,都予以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18. 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
19、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答案】D- 10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 是对理的认识,C 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1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 ”黄仁宇意在强调( )A. 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 李翱从“
20、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D. 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时期佛教还未在中国广泛流行,对官方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 A 项错误。C 项与材料无关,朱熹的思想中并没有佛教的内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学王阳明的思想2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主共和C. 限制君权D. 民为邦本【答案】C【解析】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反映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提出“众治
21、的主张” ,C 正确;A、D 两项也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排除。21.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 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11 -B. 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 “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 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子
22、弟衣食,自有余饶” “悉仰于官”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题干主旨体现的是西汉以来确立的“君为臣纲”核心价值观,D 项符合题意。A项“勤政廉洁的传统” ,具有片面性;B 项属于无关项;C 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影响【名师点睛】关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2.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
23、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D. 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两人均主张要务实,即均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八股取士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的“徒以文字华藻”说明选项 C 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选项 D 也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
24、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 ,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12 -A. 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 “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 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 ,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夫之主张以法和义限制君权,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因此选C。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错误,当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沁县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