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一)(含解析).doc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一)(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一)(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一) (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
2、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 “议政” “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 “布局谋篇” “文体风格” “记忆” “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 “情感” “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 “五艺” “三素” 。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 “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 “修辞学” ,众说纷纭。我们认为, “修辞” “
3、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 “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 “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 “修辞” “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 “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 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
4、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 “纵横术” ,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 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 属于论- 2 -辨修辞。而诗经 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 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
5、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选自 2013 年第 5 期北京大学学报 ,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B. 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C. 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 “五艺” “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
6、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D. 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B. “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C. 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 “纵横术” 。D. 春秋左传 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 诗经 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3. 根据原
7、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髙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B. 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 3 -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C. 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D. 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答案】1. D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
8、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曲解文意。错在“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文中有“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这样的说法。故本题选 D 选。【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 “不是而是”错,原文第三段是“不仅是也是” 。B 项, “存在
9、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错,原文第三段是说“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 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 。C 项,原文倒数第二段说“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 ,这里说成“先秦”是以偏概全。故本题选 D 选。【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后面一句是“修辞学”的定义。故本题 B 选。【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
10、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 4 -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11、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听风,看云,喝茶三石“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 ”亚东是在陪我喝酒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缭绕。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出自洪如辉的散文茶的画境 。我不好点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辉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这是洪如辉书中所写,可如今对我而言,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心愿。 ”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当然,我还是抽空去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当年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而洪如辉却是我多
12、年的文友,虽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多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位置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任职,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责无旁贷。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我对亚东说:“山野之外,满山茶树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几张 酸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瘦的脸上不时露出些许微笑来,四下打量着说:“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如何不诚惶诚恐。 ”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
13、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 习茶,手法纯熟而老道,博得亚东啧啧称赞。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论。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有聊天。聊天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甚至还有女人,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任文化局局长的事。- 5 -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要说得那么明白,以亚东在官场厮混多年的经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余音。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土鸡,没有酒,亚东却吃得斯文扫地。分手的时候
14、,亚东依旧不舍,还开玩笑说早晚还得来这采芝斋,听风,看云,喝茶。而此时,洪如辉如做贼般悄悄将两盒茶叶攥在了手上,在我用眼神示意下战战兢兢地放入亚东车内,局促地说:“两盒新茶,您带回去尝尝鲜。 ”看得出亚东不想收,甚至将手伸向了茶叶,但也许是顾及我的面子,他还是将手缩了回来,然后跟洪如辉握手告别。其实我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不久,我便接到洪如辉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被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上他办公室。我跟洪如辉便赶了过去。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
15、给你挑重担了。只是一一”说到这儿,亚东停顿了下来,眼睛盯着洪如辉说:“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有这句吗?”洪如辉点点头.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柜子打开,拐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放在桌面上,接着说:“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性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 11 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亚东喝酒后引用的一句话开篇,既呼应了标题“听
16、风看云喝茶” ,又引起下文,引出另外一位重要的人物洪如辉的出场。B. “我”与洪如辉的密谋,意在贿赂亚东,托情关照,茶斋里二人碍于文人的脸面,羞于启齿,而亚东对此举心知肚明。- 6 -C. 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使得文友洪如辉争取到文化局长一职, “我”目睹同学亚东清廉之风,从而凸显小说主题。D. 故事最后亚东的一句反问,耐人寻味, “干净的水”即是为人的原则,为官者要有清醒的头脑、清白的作风和抵制诱惑的能力。5. 请结合小说简要赏析洪如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 小说结尾“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有几层意思?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答案】4. C 5. (1)富有才华,散文清
17、新隽永,对人生有一定感悟。 (2)情趣高雅,茶道纯熟。 (3)仕途不顺,自觉不得志。 (4)虽不免俗,但内心纯正。 6. (1)表面上是评价亚东办公室的茶水,实则赞扬亚东为官清廉,正直不贪,人品好。(2)小说以茶喻人,赞扬了不被世俗玷污的清官,保持清廉作风,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发人深省。【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 项,通过“我”使得文友洪如辉争取到文化局长一职”分析不当,根据文本“不
18、用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只是”由此可以看出“文友洪如辉争取到文化局长一职”由后文看是亚东对他的赏识。故答案是 C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小说简要赏析洪如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答题的要点首先定位形象特征,一般为“某某是一个形象” ,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文本“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可以看出洪如辉富有才华,散文清秀,对人生有感悟,文本“洪如辉秀起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手法纯熟老道,博得亚东啧啧称赞”可以看出洪如辉情趣高雅,茶道纯熟,文本
19、“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一直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空缺,他虽是文化人,却也免不了俗”可以看出洪如辉仕途不顺;文本洪如辉如做贼般将两盒茶叶放入亚东的车内,局促- 7 -地说:“两盒新茶,您带回去尝尝鲜。 ”可以看出虽不免俗,但是内心纯正。【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小说结尾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有几层意思?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看出,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鉴赏小说运用“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结尾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语境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效果;根据语境“亚东默默地
20、将一旁的柜子打开,拎出两盒茶叶,轻轻摆在桌面上, “这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掩饰性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 。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句话表面是说办公室的茶水好,实际上是赞颂亚东围观清廉,正直不贪,人品好;另外作者以茶喻人,赞扬了不被世俗玷污的清官,保持清廉作风,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这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方法,是结合语境理解句意,分析语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
21、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它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解答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的题,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
22、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何爹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
23、说主题分析) 。如文本此题可以通过洪如辉一方面追求“听风看云喝茶”这样脱- 8 -俗的人生境界;但另一方面又不惜用拉关系的手段来实现自己想得到提拔的目的等情节总结出其“追求脱俗的人生境界而又不能脱俗的文人、官员”的形象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代国学大师吴宓李卫“虚名未是吾生志,硕学方为席上珍。 ”吴宓在清华外文系任主任期间,首倡“博雅教育” 。知识唯其广博,学问才能精深;抱负唯其远大,志趣才能高雅;学术思想非精深博大,教育不能培养出高洁博雅之通儒。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条件下为我国培养出诸如钱钟书、季羡林、曹禺这样一大批高精尖的各类专门人材。吴宓创办了清华国学院,冯友兰先生谈及吴宓时说:“
24、雨僧(吴宓)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 、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 ,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很快,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格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当时的吴宓年仅 32 岁。仁与义是吴宓性格的两大特点.吴宓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两人曾共著两昊生诗集 。吴芳吉早年去世,吴宓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吴芳吉遗属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他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对学生经济上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大同市 阳高县 第一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学期 模块 结业 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