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年级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卷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 强调变革和法律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 重视规则和秩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
2、,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规矩、道、法等概念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各思想流派相互竞争,故 A 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只符合法家,故 B 项错误;儒家孔子和道家老子并未主张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 C 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材料关键信息“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归纳出规则和秩序的相同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归纳能力尤为重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3、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 2 -【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 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 A;CD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用宗室是
4、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 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 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 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 ,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4.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 书 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 46 方石碑,立于太学,以
5、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 3 -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 A。 “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 B。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
6、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 D。5.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摧毁了门阀政治B. 扩大了政权基础C. 促进了社会公平D. 与人才培养脱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
7、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缺乏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脱节,故 D 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科举制度摧毁了门阀政治,故 A 排除。材料重点也不是科举考试扩大了政权基础,故 B 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故 C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8、A. 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 “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 4 -算”说明政府减轻了商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市场税收问题,并没有反映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明政府减轻商税,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宋代并没有放弃,故 C 项错误。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根据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 “其
9、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分析影响即可。7.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 1500 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A. 南京条约签订后B. 马关条约签订后C. 辛丑条约签订后D. “二十一条”签订后【答案】B【解析】“在从上海到重庆 1500 哩长的、在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与 1895 年马关条约中的中国向日本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有关,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样获得该特权,故 C正确;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A;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1915 年“二十一条”
10、签订,不是最早出现材料现象,排除 C、D。点睛:本题考查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开放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8.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 ,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 ,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 ,1903 年又在苏报上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 。这说明章太炎A. 主张反清革命B. 反对民主共和C. 提倡保皇立宪D. 支持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 5 -【详解】由题干中的“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 、 “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载湉”是指光绪皇
11、帝)等信息可知,章太炎主张反清革命,故选 A;题干中没有关于民主共和的信息,故排除 B;由题干中的“革命”可知,CD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9.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 “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 。“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 ”这反映了A. 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 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 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 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答案】B【
12、解析】从材料“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 “在民国八九年之间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中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A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
13、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 ,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 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答案】C- 6 -【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可知,毛泽东说的“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民主主义任务”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题干中的“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
14、取的”说明毛泽东主张二者不可以同时完成,也就是主张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革命要分两步走,故选 C 而排除AD;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井冈山时期,故 B 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11.1985 年, 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这是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定义。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A. 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 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答案】C【解析】“星期六工程师” ,主要指上世纪 80 年代初,那些在国企捧着铁饭碗尚觉“吃不饱”的工程师们,每逢周末就到外地挣
15、外快的情景。材料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冲击,C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0 年代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 错误;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 错误。12.近日,一部关于两岸题材的军事长篇小说秋水长天出版发行,它是一部书写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文学作品。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1949 年以后的三十多年时间两岸人员往来及“三通”全部中断B.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C. 1995 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D. 2008 年“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
16、知识可知,ACD 均与两岸关系的史实相符,与题意不符,排除;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但两岸交往还没有开启,1980 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由此可知,B 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7 -13.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这些教育举措A.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B. 直接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C. 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条件D. 牢
17、固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C【解析】材料“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周恩来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作的政府报告,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为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4.美国东部时间 2016 年 11 月 9 日凌晨 1:40,第 58 届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这说明唐纳德特朗普将在宣誓就职之后A. 成为国家元首、国会首脑和军队总司令B. 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C. 有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的席位D. 有权
18、随意替换最高法院大法官【答案】B【解析】【详解】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美国总统的职权范围,结合所学美国 1787 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总统在宣誓就职之后,就成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不能成为国会首脑,故 A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总统,他是可以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的,故 B 符合史实,所以选 B;美国总统无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的席位,故 C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美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被任命后,除非渎职,否则终身任职,故 D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D。15.“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而认识外界的
19、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但人如何得到科学呢?通- 8 -过学习,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 ”材料中“这些人”是指A.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学派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答案】C【解析】从材料“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 “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中可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些人”是指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故 C 项正确;A 项强调“认识你自己” ,排除;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强调人性,反对神性,故 B 项排除;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
20、想是民主和科学,故 D 项排除。16.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 1926 年,到 1940 年也就是 14 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 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 1940 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 4%跃升到 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 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 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
21、,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相适应,因而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故选 C;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在位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而题干中的时间 1926-1940 年间,属于斯大林领导时期,故排除 A;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并没有影响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当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出于隔绝状态,故排除 B;题干问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惊人的原因,D 是题干意思的归纳和概括,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 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审清题意,题目要求选择“主要原因” 。 “主要原因”是指一定- 9 -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
22、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17. 埃里克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即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 ”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A. 增发钞票,成立联邦银行加强对银行的管理,稳定金融秩序B. 政府实行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D. 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盐城市 阜宁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