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提出程序教学的教育家是 ( )(A)艾斯纳(B)斯金纳(C)加涅(D)奥苏伯尔2 有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提出的重要概念,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联想(B)认知(C)同化(D)顺从3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 )(A)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D)课程内容即教师的经验4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 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 ( )(A)
2、学习材料(B)学校材料(C)符号表征(D)符号表示5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所主张的课程开发基本方法是 ( )(A)活动分析(B)工作分析(C)目标分析(D)审议6 在学校本位的实践性课程开发中,施瓦布认为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是 ( )(A)教师的需要和兴趣(B)学生的需要和兴趣(C)课程发展的需要(D)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问题7 首次提出“ 课程教学” 理念的是 ( )(A)韦迪(B)施瓦布(C)杜威(D)艾斯纳8 在课程研究史上,开“ 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 的风气之先河的课程论专家是 ( )(A)布鲁纳(B)斯腾豪斯(C)瓦根舍因(D)赞科夫9 以下涉及隐性课程问题的是 ( )(
3、A)附带学习(B)主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10 在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中,“研究、开发与传播” 模式所体现的是 ( )(A)课程创生取向(B)忠实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课程建构取向11 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 ( )(A)学科结构运动(B)进步主义运动(C)社会效率运动(D)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12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典型的课程包括“ 科学一技术一社会课程 ”、“环境教育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它们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B)儿童本位经验课程(C)社会本位综合课程(D)儿童本位综合课程13
4、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 ( )(A)程序教学模式(B)非指导性教学模式(C)范例教学模式(D)指导教学模式14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的人格理想是 ( )(A)全面发展的人(B)独立个性的人(C)有美德的人(D)自我实现的人15 正式的选修制最先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确立的 ( )(A)埃利奥特(B)斯太克(C)洪堡(D)巴罗16 在本质上追求“ 解放理性 ”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 )(A)普遍性目标(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行为性目标17 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独立与对等的关系(B)对等与融合的关系(C)主导与依附的关系(D)
5、平等与共存的关系18 教师的身份是“ 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 ”,这属于下列哪位教育家的观点 ( )(A)布鲁纳(B)奥苏伯尔(C)瓦根舍因(D)斯腾豪斯19 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 )(A)发现式学习(B)合作学习(C)自主式学习(D)讲解式教学20 “儿童由于对理想人物的憧憬而力图提高自身同理想人物的类同性。” 这属于布鲁纳所提出的内部动机中的 ( )(A)好奇心(B)能力动机(C)同伴间的相互作用(D)自居作用21 “先行组织者 ”策略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B)奥苏伯尔(C)加涅(D)斯金纳22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瓦根舍因和 ( )(A)博
6、莱(B)古巴(C)克拉夫基(D)施滕策尔23 “行为目标 ”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 )(A)准确性(B)精确性(C)实践性(D)综合性2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 典型特征的是 ( )(A)教育目标具有综合性(B)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C)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D)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25 苏格拉底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和教育观提出的“精神助产术” 属于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 ( )(A)提示型教学方法(B)自主型教学方法(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D)有意义教学方法26 一般认为,教师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策略主要包括恰当的提问和 (
7、)(A)知识的传授(B)创设对话情境(C)活动体验(D)教师的引导27 “道尔顿计划 ”的提出者是 ( )(A)华虚朋(B)克伯屈(C)杜威(D)帕克赫斯特28 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 )(A)同步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以上都包括29 相互适应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视为一个 ( )(A)实施驱动的过程(B)线性过程(C)重组建构的过程(D)整合过程30 “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 的一种评价模式属于 ( )(A)目标达成模式(B)差别模式(C)回应模式(D)外貌模式二、简答题31 布鲁纳是当代发现学习的主要
8、倡导者,简述发现学习行为的价值。32 简述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的基本原则。33 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34 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35 简述教学过程中教养和教育的关系。三、论述题36 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37 结合所学知识,试论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内在教育价值及其局限性。四、材料分析题38 以下是一则有关“ 光合作用 ”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 ”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
9、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 CO2 和 H2O 转变为 C6H12O6 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 C6H12O6 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 H218O 放出 18
10、O2 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 C6H12O6 中的氧不是来自 H2O 的氧,而是来自 CO2 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
11、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故选项 B 正确。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在他认为,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则是同化。故选项 C 正确。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12、者都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故选项 A 正确。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故选项 C 正确。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选项 A 中的“活动分析”属于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研究方法;选项 B 中的“工作分析”属于查特斯的课
13、程开发方法;选项 C 表述不准确。故选项 D 正确。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学校本位的实践性课程开发中,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问题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故选项 D 正确。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的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故选项 A 正确。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斯腾豪斯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认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以对课程问题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前提,从而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故选项 B 正确。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英国课程论专家巴罗曾指出,
14、隐性课程“从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早在 1916 年,杜威就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他认为整体性学习应包括三个部分: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其中“附学习”实际上就已经涉及隐性课程问题。故选项 D 正确。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美国 60 年代,联邦资助了“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项目,该项目所采用的是“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简称“RD&D”模式,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是忠实取向。故选项 B 正确。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它是课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试卷 全国 课程 教学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