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啜泣 层峦叠嶂 嗑碰 义愤填膺(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C)秸杆 大有稗益 赘述 披肝沥胆(D)摩娑 厝火积薪 巨擘 见风驶舵2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丢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做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
2、,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D)厂长动情地说:“ 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基金。4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
3、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建筑是凝固的诗: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B) (C) (D)5 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
4、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搜神记一干宝一东晋一志怪小说(B) 李娃传一白行简一唐代一传奇(C)冯梦龙一明代一喻世明言(D)孔尚任一明代一桃花扇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B)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C)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氓分别是苏联作家
5、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B) “五四” 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小说。(C)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历经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D)乐府诗原是一种合乐的古诗,是继诗经 之后的一种新诗体。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三曹”指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即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苏”指宋代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为唐宋八
6、大家。(B)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的“清末谴责小说 ”,指的是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C)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书中塑造了宋江等 108 位英雄形象。(D)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先河,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达到了新高峰,廉颇蔺相如列传、崤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是其中的名篇。10 下列是对文章标题中表示文体的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出师表中“ 表” 表示某种意见或感情。(B) 琵琶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C) 师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
7、或某一问题的义理。(D)论积贮疏: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用于臣属向君王分条陈述某一意见或看法。二、填空题11 忽如一夜春风来,_。(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 夕阳无限好,_。(唐.李商隐乐原游)13 无可奈何花落去,_。(宋.晏殊浣溪沙)14 _,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5 商女不知亡国恨,_。(唐.杜牧泊秦淮)16 _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17 杜牡,字牧之,号樊川,与_并称“小李杜” 。18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写了编年体史书_。19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_集,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名篇。20 莎士比亚是_时期
8、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三、阅读理解20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有关问题。阳光的香味林清玄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农夫和我坐在稻谷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 两边的稻谷同时
9、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我闻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他开颜笑了,说:“ 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香味? 我不解地望着他。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
10、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竞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
11、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他笑得更得意了,“ 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地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 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注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文章解说:本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哲理性散文,又称光之香。文章记述了一个城里人与一位放弃城市繁华生活回到乡村皈依土地、阳光,反璞归真的原本是大学生的农夫一起翻晒稻谷的故事,围绕着“阳光的香气” ,将“绘嗅忆议盼”几个材料串联起来,表达了对远离自然的忧虑和回归自然的渴盼,使读者跟随作者的叙述唤醒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天性,一起感受大自然
12、天赋之香的幸福心情以及渴望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从而表明了人与大自然的日益疏远的现实,表达了人类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立意。21 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23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24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2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有关问题。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卷 江苏 语文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