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 3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加划线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恪 (k)守 倜傥 (dng) 订 (dng)正 拮据 (j)(B)数 落 (lu) 莞 (wn)尔 蹊 (x)径 雇佣 (yng)(C) 忸 (ni)怩 忤 (w)逆 深邃 (shu) 浮华 (hu)(D)熨 (y)帖 巾帻 (z) 觊 (j)觎 作 (zu)坊2 下列各组词语里,未出现错别字的是 ( )(A)防范 防范未然 义气 义气用事(B)简练 精兵简政 仓皇 兵慌马乱(C)追究 既往不咎 反复 翻来覆去(D)绵亘 恒古未有 蜂涌 臃肿不堪3 下列作品、作者、作者朝代(国别)对应关
2、系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杜甫唐代(B) 茶花女一小仲马法国(C) 青春万岁杨沫现代(D)牡丹亭实甫元代4 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 )(A)论语(B) 孟子(C) 庄子(D)韩非子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传奇 ”、宋代“话本”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明清时代的小说更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B)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词是配乐唱歌的,其音乐曲调的名称就是词牌。(C)我国古代诗歌分为旧体诗和新体诗,新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D)元明清三代小说创作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王实甫的 西厢记、吴承恩的西游记、李宝嘉的官
3、场现形记。6 唐代倡导“ 古文运动” 的是 ( )(A)韩愈(B)杜甫(C)李白(D)白居易7 下列作品与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长恨歌、儒林外史、猎人笔记、悲惨世界(A)白居易、蒲松龄、屠格涅夫、狄更斯(B)李商隐、吴敬梓、契诃夫、雨果(C)李商隐、蒲松龄、契诃夫、狄更斯(D)白居易、吴敬梓、屠格涅夫、雨果8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夸张(B)比喻、借代(C)比拟、夸张(D)比拟、借代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的传奇有元稹的 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B) 变
4、形记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成功地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了。“现实” 和“虚幻”是构成“卡夫卡式”小说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C) 一千零一夜又译为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D)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老舍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局限,以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屈原。10 下列人物、作品、作家、国别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拉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美国(B)米龙老爹羊脂球莫泊桑法国(C)姚纳 苦恼果戈理俄国(D)乞乞柯夫死魂灵哈代英国二、填空题11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12 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13 流水落花春去也,_。(
5、李煜浪淘沙)14 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5 落霞与孤鹜齐飞,_。(王勃滕王阁序)16 陆游,字务观,号_,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1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见于屈原的 _。18 _是当代小说家,他的红高粱是一部颇有影响力的中篇小说。19 兰陵笑笑生所作的_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20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_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三、阅读理解20 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 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6、;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用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 领略
7、” ,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 ”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到的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
8、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 ,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我这番话不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
9、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
10、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只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注 本文系朱光潜 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21 第一段说“ 感受” 的“含义极
11、广”。请根据文意,说明 “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22 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你的心界愈空灵,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_,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23 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24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 为第一部分,(4) (5) 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个合适的词语(每处 2 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24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
12、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卷 江苏 语文 模拟 3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