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理论知识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理论知识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理论知识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理论知识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1 规范研究方法重点解决客观经济现象( )的问题。(A)是什么(B)怎么样(C)应该是什么(D)本质2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需求(B)劳动力供给(C)劳动力需求量(D)劳动力供给量3 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E S1(B) ES1(C) ES0(D)E S04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A)调节资源的配置(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
2、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5 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 价格(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6 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A)0(B) 05(C) 1(D)0 或 17 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A)0(B) 05(C) 1(D)0 或 18 ( )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A)最长劳动时间标准(B)基本劳动时间标准(C)最低社会保障(D)最低工资标准9 ( )是
3、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A)财政政策(B)收入政策(C)金融政策(D)货币政策10 总量性失业是指( ) 。(A)劳动力需求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供给量(B)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C)劳动力供给数量等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D)劳动力供给结构小于对它的结构需求量11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12 总供给等于( ) 之和。(A)消费+ 储蓄(B)投资 +储蓄(C)投资 +收入(D)消费+ 收入13 ( )是指调整
4、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A)宪法的基本原则(B)宪法的指导思想(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D)劳动法的指导思想14 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D)唯一性15 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A)保障报酬权(B)保障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D)保障休息休假权16 ( )是劳动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就业权和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17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在于( )。(A)规范企业的行为(B)规范劳动者行为(C)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D)规范劳
5、动力市场18 ( )不具有法律效力。(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19 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关系、( )的争议,在多数情况下,劳动争议是针对狭义而言。(A)劳动合同(B)行政关系(C)劳动报酬(D)劳动权利与义务20 ( )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B)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制度(C)劳动争议民事调解制度(D)劳动争议法律诉讼制度21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一般情况下加班时间为( )。(A)每天不超过 1 小时(B)每天不超过 3 小时(C)每周不超过 8 小时(D)每周不超过 10 小
6、时22 (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23 下列对劳动法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B)体现了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基本原则(C)它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化为宗旨(D)所有与劳动者有关的社会关系都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24 下列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劳动合同(B)劳动者(C)劳动力(D)工作时间25 下列有关公民的劳动义务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B)劳动者负有提高职
7、业技能的义务(C)劳动者在工作中负有互帮互助的义务(D)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纪律26 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 )。(A)劳动法律事件(B)劳动法律关系(C)劳动法律效力(D)劳动法律后果27 (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二、简答题28 何谓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29 何谓劳动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30 请简述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31 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包括哪些内容?32 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哪些类别?33 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包含哪些内容?3
8、4 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什么原则?35 请简述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36 用人单位在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提前 30 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并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条件有哪些?37 请简述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38 特种作业包括哪些工种岗位?39 请简述劳动合同管理台账包含的内容。40 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和劳动卫生规程包括哪些内容?41 请简述我国对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级)理论知识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
9、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劳动力供给弹性可分为若干类:当 ES=1 时,单位供给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当 ES1 时,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当 ES1 时,供给缺乏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
10、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基尼
11、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当基尼系数接近 0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
12、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总量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总量性失业的直接表现是大量求职人员找不到工作,一些已就业的人员被辞退;其间接表现则是就业人员过剩、人浮于事、开工不足、在职失业等。【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造成劳动力在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
13、策是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劳动+ 资本+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知识模块】 劳动经济学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凋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知识模块】 劳动法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在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
14、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知识模块】 劳动法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根据宪法的上述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知识模块】 劳动法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该项权利对于公民来说,不分性别
15、、民族、政治信仰、财产状况,均有权实现就业,有权依法自由地选择职业,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就业促进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对于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为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知识模块】 劳动法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劳动法开宗明义地规定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集中体现在劳动权保障的优先保护方面。【知识模块】 劳动法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解释。律师、语文学家、法学家、公民个
16、人的解释属于任意解释,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知识模块】 劳动法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争议。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关系、劳动权利与义务的争议。在多数情况下,劳动争议是针对狭义而言。【知识模块】 劳动法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规范,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组成,调解、仲裁程序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ABD 三项分别对应劳动争议处理的仲裁,调解,诉讼三阶段。【知识模块】 劳动法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劳动法第四
17、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 1 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 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 36 小时。”【知识模块】 劳动法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以绝对肯定的形式予以规定,具有必须严格执行的法律约束力,具有单方面的强制性,不能由当事人协议予以变更。【知识模块】 劳动法23 【正确答案】 D【试
18、题解析】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与劳动者有关但与劳动关系无关的社会关系不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之列。【知识模块】 劳动法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知识模块】 劳动法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知识模块】 劳动法26 【正确答案】
19、 A【试题解析】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称为劳动法律事实。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知识模块】 劳动法2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劳动法二、简答题28 【正确答案】 (1)劳动关系的含义因社会制度、历史与文化的差异,劳动关系的表述各不相同,分别表述为劳资关系、劳工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以及产业关系等。各类称谓的外延与侧重点虽略有差别,但其内涵基本相似:均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之间因社会劳动而产生的关系。高斯佩尔和帕尔默在
20、英国的产业关系一书中将劳动关系表述为:一种雇员通过提供体力和脑力劳动来换取雇主所提供的报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菲利普.李维斯等学者则将雇佣关系理解为一种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政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雇员投入自己的时间和专业知识为雇主谋利,以换取一系列个性化的经济和非经济的报酬。一般而言,所谓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和内容。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特点。由
21、于劳动力是人体中的一种机能,劳动力只能寓寄在活的人体之中,劳动力具有显著的生理性特征,其存存和消费与劳动者人身须臾不可分离,因而劳动关系就其本来意义上说是一种人身关系。企业或雇主之所以雇佣劳动力,是凶为能够得到劳动给付,通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呵以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收回成本和取得盈利,就此意义而言,劳动关系又是一种财产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即雇主与雇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平等主体的契约关系,两者具有平等的法律人格。【知识模块】 劳动关系管理29 【正确答案】 (1)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 理论知识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