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 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实行的是( )。(A)国家统一课程(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C)学校自主课程(D)学科和活动课程2 下列不属于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是( )。(A)能力与德育(B)知识与技能(C)过程与方法(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图 1 是某高中化学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电子迁移内容的类比图像,下列选项不属于类比图像核心的教学功能的是( )。(A)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B)降低认知难度(C)解释抽象知识(D)开发学生的想象力4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宗旨是( )。
2、(A)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B)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为升学打基础(C)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D)为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打基础5 化学学科学习的三个维度是( )。(A)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B)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C)形式性、探究性、合作性(D)自主性、探究性、合理性6 化学教材编制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要“三序合一” ,下列不属于三序的是 ( )。(A)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B)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C)教师的认知发展顺序(D)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7 有关科学探究表述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式(B)探究教学要按照科学探究的 8 个要素依次开展教学活动(C)科学探究必
3、须由学生独立完成(D)科学探究要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8 下列有关 PM25( 细颗粒物)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由于土地沙化引起的(B)对人体的危害小于粉尘等大颗粒物(C)属于气溶胶态污染物(D)它与酸雨的产生无关9 近年来,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各种常见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此系统称为( )。(A)远程实验技术(B)手持技术(C)微型实验技术(D)模拟实验技术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里的“实验” 的含义的是( )。(A)实验原理(B)实验史实(C)实验事实(D)实验探究活动11 在
4、高中化学教学中,根据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既可以解释又可以表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这说明了元素周期表的本质是( )。(A)假说(B)定律(C)理论(D)模型12 根据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情形、成果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是( )。(A)档案袋评价(B)纸笔测验(C)活动表现评价(D)诊断性评价13 教育实践者与教育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方法是( )。(A)文献综述法(B)实证研究(C)案例研究(D)行动研究14 对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
5、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更加注重( )。(A)以教材为中心(B)以学生为中心(C)以考试为中心(D)以教师为中心15 概念图可以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图 2 是某高中教师构建的有关化学反应内容的概念图,下列不属于概念图基本教学功能的是( )。(A)表征知识的内在联系(B)诊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C)规定教学内容先后顺序(D)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16 下列操作或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 SO42-(B)除去 CO2 中的 HCl 气体,可将气体通过饱和 Na2CO3 溶液(C)往淀粉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冷却后再加入新制的 Cu
6、(OH)2,没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D)进行分液操作时,应从上口倒出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17 下列化学用语中表述正确的是( )。(A)乙醛的结构简式:CH 3COH(B)羟基的电子式:(C)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s 22s22p63s23p6(D)中子数是 146,质子数为 92 的铀原子可表示为 92146U18 石墨是一种能导电的晶体,石墨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 )。(A)金属键(B)离域 键(C)范德华力(D)共价键19 已知反应 2H2(g)+O2(g)=2H2O(1)在任何温度下自发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0, S0(B) H0, S0(C)
7、 HO , S0(D)H0,S 020 下列烃的溴代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乙烷 B丙烷C丙烯 D异丁烷(A)ABCD(B) DC BA(C) AB DC(D)CDBA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 21774 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 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 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 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
8、成果,道尔顿在 1803 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
9、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4)有人赞赏道尔顿 “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2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 1 下面是某教师对苯的溴代反应的实验改进: 图 3 是改进的溴代反应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安装好仪器并作气密性检查后在 W 型管中相应部位分别注入 CCl4、AgNO 3 溶液和 NaOH 溶液,将W 型管和导管用橡胶管连接好。倾斜 Y 型管,小心地将铁丝或还原铁粉放入 Y 型管的一个支管中,塞上橡皮塞。 第二步:用玻璃针筒注射器从预先按 4:1 体积比配好的苯与液溴混合液中,小心抽取 15 mL 左右的混合液,通过针头刺穿弹性橡
10、胶后,慢慢地注入铁丝催化剂上(不要一次性全注完)。稍等片刻,待反应现象明显后,拔出注射器,放入盛有 NaOH 溶液的小烧杯中。 第三步:反应结束后,小心地将 Y 型管向另一边倾斜。让反应后的混合液流入另一支管中 (注意不要让固体催化剂一起流出)。 第四步:用塑料针筒注射器吸取 1 mL 浓 NaOH 溶液(40),小心将针头刺穿弹性橡胶,让其慢慢地注入该支管。可以看到,有褐色液体浮在NaOH 溶液上。再用注射器抽取少量水。慢慢地注入该支管。又可以看到,褐色液体渐渐沉入溶液底部。轻轻振荡 Y 型管,固定、静置。拆除装置前可将 Y 型管的两支管中液体混合,以将未反应的溴完全除去。 (摘自唐增富,以
11、“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的理念研究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 年第 10 期)素材 2 表 1 为某地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研结果统计表。(摘自赵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化学教育,2013 年第 9 期)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述问题:(1)素材 1 中改进的化学实验有哪些突出的优点?(2)分析素材 2 谈谈本地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提出改进该地区实验教学现状的对策。三、诊断题23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高二化学练习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了分析。 【试题】浅绿色的 Fe(NO3)2 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Fe 2+2H2OFe(OH)2+2H+,向
12、此溶液中加入 1 mol/L 的盐酸溶液后,溶液颜色( )。 A变黄 B变浅 C变深 D不变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 A 的占 20,选择 B 的占12,选择 C 的占 68,选 D 的几乎没有。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下面是某老师在“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一节教学实施后,对该节课教学进行的反思。1教学目标明确当前教学实施原则,对于“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教学问题的处理上仍主要基于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课程标准尚未成为一线教师
13、决策的依据于是我们提出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的观点。本节课可以说是这个观点的一个范例,教材内容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2框架清晰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从常见的含硫矿物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硫的世界,并从不同角度对含硫物质进行分类。环节二:从课本上的“ 交流与探讨 ”中含硫物质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入手,让学生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二维坐标图中填入相关物质,认识物质分类与硫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完善二维坐标图。环节三:列举生活及生产中硫的转化实例,拓展自然界中硫的循环,通过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环节四:
14、展示精彩网络图,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含硫元素及化合物的关系图,让学生构建一套有特色的生活中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图。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书中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化学学科知识为教学明线以二维生活图的建立作为暗线,明线暗化,暗线明化,整节课因材施教,特别是结尾采用这样的形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性,也从中体会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让人耳目一新。3教学手段丰富不仅用精彩的语言来解读文本,用板书体现知识的逻辑性,还通过各种媒体如图片、实物、视频、实验等途径来解决实质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张张图片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五彩纷呈的实验现象背后诉说着一
15、个个科学道理。我们认为一节好课不仅要注重其知识性,还要注重逻辑性、趣味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要明确课标要求,使用好教材,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问题:(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理解与看法。(2)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起什么作用?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物质的结构组成和主要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探究建议:实验探究乙醇、乙醛、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 2的知识结构体系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
16、能量变化 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 2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乙醇”片段: 乙醇(ethanol)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式是C2H6O。乙醇分子中含有羟基原子团(一 OH),其结构式是 ,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C2H5 一 OH。含酒精的饮料中含有浓度不等的乙醇。75( 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 【观察与思考】 【实验 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 12 mL 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 2
17、】向试管中加入 34 mL 无水乙醇,浸入 50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温度。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 1 中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是否发生反应? 从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在进行实验 2 的过程中,铜丝的颜色先后发生什么变化?乙醇在实验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综合整个反应过程说明铜丝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实验表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一 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中一 OH 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
18、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 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CH 3CH2OH+2Na2CH 3CH2ONa+H2 乙醇在铜、银等催化剂存在下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具有特殊气味的乙醛。【资料卡】甲醛、乙醛分子中都含有醛基,都属于醛类。甲醛的水溶液常用于种子杀茵消毒、标本的防腐,但不能用于浸泡食品。甲醛是制造酚醛树脂的原料。甲醛对人体有害,要注意防止装修材料中挥发出的甲醛气体污染室内空气。乙醛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可用于生产乙酸、乙醇等。在适当条件下,乙醛还可以进一步被氧化生成乙酸。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在有机合成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黄酒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2015 上半年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高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9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