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67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6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67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6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A)资本主义体系(B)社会主义体系(C)社会主义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体系2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中,“另起炉灶 ”所蕴含的核心是(A)回收一切丧失了的国家利益,走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政治上坚定地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团结在一起,
2、同资本主义国家决然分开(C)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后,再与西方国家建交(D)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3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没收官僚资本(D)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4 下列选项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A)土地改革(B)没收官僚资本(C)镇压反革命(D)“三反”“五反”运动5 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阶段是(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C)旧民主主义
3、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D)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6 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A)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B)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D)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7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营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合作社经济8 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后,党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必要性在于(A)国际上,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B)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4、(C)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党在创建时期就确立的奋斗目标(D)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9 建国初期,有人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通俗地概括为“一体两翼” 。其中,主体是指(A)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0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A)轻工业(B)军事和国防工业(C)重工业(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11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
5、)公私联营(B)加工订货(C)经销代销(D)公私合营12 1953 年开始全面实行的三大改造,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促进个体手工业互助合作(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13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形式是(A)互助组(B)高级合作社(C)人民公社(D)初级合作社14 农业互助合作发展的原则是(A)积极发展(B)自愿互利(C)稳步前进(D)逐步过渡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5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
6、和国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D)近代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第二项历史任务的开始16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原因在于(A)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C)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D)社会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
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有(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1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农民同封建主义的矛盾(B)无产阶级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C)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9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A)社会性质不同(B)指导思想不同(C)方针政策不同(D)实际工作不同20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8、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具体体现在(A)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B)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C)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D)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1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考验。主要是(A)能不能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D)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
9、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生的共和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是(A)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B)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C)使中国从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2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即着手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这些遗留的任务有(A)追缴残余敌人,摧毁旧政权,让人民当家作主(B)继续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没收官僚资本(C)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D)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24 为
10、了防止“ 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 ”以及“克服此种巨大危险”,1951 年年底到 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了“三反” 运动。其主要内容是(A)反贪污(B)反浪费(C)反官僚主义(D)反对行贿25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体现在(A)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B)逐渐收回了海关治权,中国人民重新掌握了国门的钥匙(C)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D)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26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既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具有社会主
11、义革命的性质。具体体现在(A)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B)从反对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C)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意义上看,它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D)从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角度来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27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主张不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 。而是经过估计至少 10 年,多则 15 年或 20 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但到了 1952 年 9 月 24 日,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
12、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这种认识上的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A)随着党的积极领导、稳步推进方针的出台,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B)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C)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D)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经济成分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加强28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在于(A)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
13、(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成功给予的启示(D)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9 1953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一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和平赎买(D)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0 从 1953 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B
14、)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而且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6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属于一道理解性试题,难度较大。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区内还没有公有制的经济体,且因为没有掌握全国的政权,所以还不具备建立公有制经济体的基础。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属于社会
15、主义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是由工人阶级所领导,因而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所以,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
16、会。B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属理解与识记相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D 选项正确。A 选项不选的原因在于,当时还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B 选项是对“一边倒”的理解;C 选项是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正确理解。【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属于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适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官僚资本。C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7、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属于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适中。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任务。“三反”“五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运动。B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属于一道理解性试题,难度适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D 选项正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 模拟 6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