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7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A)原因与结果的关系(B)结果与原因的关系(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2 法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途径不包括(A)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劳动者这一生产力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C)法律通过调整商品交换关
2、系,保障经济交往的正常、积极进行,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D)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3 关于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针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要求(A)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确认和保障市场主体地位(B)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和惯例等积极与国际接轨(C)运用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和提供竞争规则(D)运用法律来提供市场准入标准和市场交易秩序4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之间区别的是(A)表现形式不同(B)稳定性程度不同(C)体现的阶级意志不同(D)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5 法律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相互区别的主要
3、特点是(A)法律意识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人都有法律意识(B)法律意识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即法律现象(C)法律意识涉及的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D)法律意识的掌握程度高低不同,有的人几乎没有法律意识6 根据法律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A)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B)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C)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D)个人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和国家法律意识7 法律文化的载体是(A)法律意识(B)法律学说(C)法律现实(D)法律条文8 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从安乐死本身来说,它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亦即道德所允许的。但因为安乐死操作难
4、等原因,我国法律对它仍持禁止态度。这反映了法与道德之间的(A)法与道德并不相容(B)法与道德可能存在冲突(C)有些道德规范是非法的,必须被改造(D)法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9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法律对道德的积极作用的是(A)道德转化成法律之后,可以得到国家强制力的支持,可以更有力地实现(B)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它必然弘扬和促进一定的社会道德(C)法律可以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使之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D)法律可以取代道德处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10 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包括下列(A)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选择和确认作用(B)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C)法律可能对生产关系某些方面
5、产生否定和阻碍作用(D)法律可能改变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 现代民主制是最易与法治原则相融合的制度,体现在(A)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B)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提供法律保障(C)法治为民主创造一个可操作的、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将民主引向理性的轨道(D)民主是现代社会中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 关于法治的权力制约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权力制约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而言的(B)权力如何分配
6、和制约是法治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问题(C)法治所强调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D)权力制约最为强调的是对立法权的制约,因为立法涉及根本问题13 下列各选项中,关于法治和法制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有(A)法治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是静态意义上的(B)法治强调实质和形式两方面都合法,法制侧重于形式即法律制度和及其实施(C)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而法制与人治是可以融合的(D)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宪政,法制的政治基础则是专制独裁14 权利保障原则的内容包括(A)尊重和保障人权(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D)权利与义务相一致15 关于法律至上原则
7、,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有(A)法律至上原则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法治的首要条件(B)法律至上原则要求法律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不受任何外力的制约和干预(C)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原则的核心,其他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D)法律至上原则是其他法律原则的基础16 进入 21 世纪,哪两部法律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领域基本法全部完成(A)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17 关于民主政治是法治国家的根本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B)民主
8、政体需要大量的规则调整,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C)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制度基础(D)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拥有民主理念的政治家18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之一,其具体的要求包括(A)规范内容全面,重要的社会关系必须由法律调整(B)法律规范必须明确、肯定、具体,具有可诉性和可操作性(C)法律体系内部各层面都做到结构严谨、协调,完全消除各种规则间的冲突(D)立法必须体现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原则等19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B)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9、主义法治体系(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 关于我国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法治思维 ”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B)法治思维是权力受制约思维,要求制定科学的制度机制,使权力得到制约(C)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要求每一个人都抛弃特权思想,自觉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之下(D)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21 关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科学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其核心在于尊重客观规律(B)严格执法是对行政机关而言的,是指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严明和严肃地执行国家法律(C
10、)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的基本要求:司法不公,则权利受损、社会不稳、法治不存(D)全民守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这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22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包括两方面内容,是指(A)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B)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C)科学立法,严格执法(D)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3 中国社会主义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包括(A)法通过保障社会主义民主这一基本前提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法通过确认并保障正义标准,来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谐社会(C)法可以为诚信友爱这一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
11、环境(D)法可以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提供有力的保障24 关于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确认国家的建立,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B)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C)法律组织和完善国家的权力机构体系(D)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25 关于法与西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A)古罗马时期,由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B)随着海上商品贸易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萌芽,并在地中海沿岸产生了海商法(C)近代市场经济形成后,著名的德国民法典确立了近代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基本原则(D)垄断时代来临之后,现代市场经济形成,法的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是出现
12、了市场化趋势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治经济,体现在(A)市场经济是主体独立的经济(B)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关系(C)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D)市场经济是强调秩序的经济27 关于法与科技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科学技术拓展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范围和形式,从而也就拓展了法涉及的范围(B)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有关的传统法律概念和原则的变化(C)法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D)法为组织科学技术活动提供必要的准则,并且是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28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法律意识的是(A)法学教授李老师认为法律专业课程需要细化(B)好莱坞制片人认为中国大陆打击盗版
13、不力(C)中国人民都认为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D)法官张某收受贿赂、枉法裁判29 关于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的法律文化(B)中国传统文化只适应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故而应该完全摒弃(C)当代西方的法律文化虽然有其进步性,但在引进的时候仍然需要注意与我国现实相结合(D)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基于我国的法律实践和基本国情30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下列各选项能反映这一点的是(A)很多法律规范是由道德规范转化而来的(B)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尺度和标准(C)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低对法律的遵守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D)道德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意
14、识、信念和心理之中31 关于我国共产党政策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共产党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B)社会主义法规范和保障党的政策的实施(C)两者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补充各自可能存在的不足(D)党的政策不能违反法律32 关于法律意识的作用,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A)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发挥直接作用即通过法律制度来起作用(B)职业法律意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C)法律意识可以对立法、司法、执法以及守法各层面都能产生作用(D)法律意识也具有国家强制力,所以才能在某些情况下补充法律的不足33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物质性的法律文化的是(A)英国法学家奥斯丁关
15、于法律本质的的命令说学说(B)民法学研究会编定的绿色民法典(C)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D)明成祖朱棣对方孝孺处以“诛十族” 的特别刑罚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4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35 简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四、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6 试述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37 试述法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38 试述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法律硕士
16、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7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针对这一知识点,关键是要理解法律为什么是形式,经济基础为什么是内容: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法律的性质、内容和发展趋势都是由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要求所决定的,换言之,法律可以视为经济基础以法律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结果,这就是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于理论中这些精练的说法,最好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
17、上进行记忆。【知识模块】 法理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生产力。法律影响生产力的方式主要是从人(即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科技)三个方面来实现的,即 A、B、D 选项的内容,C 选项法律调整商品交换关系是属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严地说也是具体途径之一,但不宜与其他三项并列为主要途径。【知识模块】 法理学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主体独立的经济,市场主体的行为
18、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地位需要法律来确认和保障:第二,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关系,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契约关系是一种法的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也需要法来确认和保障;第三,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法律就是竞争的规则;第四,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有正常的秩序,需要有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交易秩序,这些都离不开法律的作用;第五,市场经济还是开放性经济,要求主权国家不仅要完善国内法律体系,而且要善于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和惯例等。另外,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方面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引导、促进、保障和必要的制约方面。对于这几点作用
19、,要理解市场经济的每一个特点与法律不同作用的对应关系。【知识模块】 法理学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二节中的法与政策的关系。本题针对的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执政党政策都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两者的意志属性又是不同的。前者是从现实的内容层面理解的,我国执政党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肯定是一致的,后者是从理论上的属性层面看,执政党的意志是党的意志,而社会主义法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知识模块】 法理学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与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的区别就在于它
20、是针对法律问题和法律现象的意识。道德意识主体也具有普遍性,而且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A 、C 选项错误;政治意识的掌握程度也高低不同,D 选项错误。对于此类选择题,可以举反例来判断选项的对错。【知识模块】 法理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意识的分类。首先,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的划分标准是法律意识的职业化、专门化程度,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的划分标准是法律意识社会政治属性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这两者也可能归属于不同主体,但是一般而言从主体角度划分法律意识类型时强调的是主体范围的广度,即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类,C 选项为正确
21、答案。D 选项作为干扰项,要注意具体的类型概念的用词,用词涉及具体内涵的不同,而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所以需要严谨。【知识模块】 法理学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文化的概念。法律文化一般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因此,法律意识、法律学说和法律条文都是法律文化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载体,作为载体的是所有的法律现实或者说是法律现象,包括了相关文本和法律实践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现实。本题主要是说明复习时对某些细节知识点也
22、要注意。【知识模块】 法理学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与道德的冲突。在安乐死的问题上,道德允许而法律禁止,这说明两者在此问题上存在冲突对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法与道德是不相容的,A 选项错误;或许说明有些道德规范存在不完全跟法律相符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然改造道德来适应法律,也可能将道德转化并融入法律,使两者变得一致,C 选项错误;题干针对的是安乐死这一问题,并不涉及不同的调整范围,D 选项无关。【知识模块】 法理学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与道德的联系。法律对道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1)道德可以通
23、过法律化获得国家强制力:(2)法律可以通过将道德明确化以及直接要求遵守道德来促进对道德的遵守;(3)法律还可以促进道德的发展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A、B、C 选项就是这三个方面作用。法律对道德的积极作用,肯定不会包括取代和否定道德,D 选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理学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一定不能是改变相关规律,事实上,所有认为上层建筑或者人为的东西可以改变经济基础或看规律的,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而只能是在适应规律的基础上的某些方面的局部否定或者改变。而A、B 选项则是所有涉及法
24、律作用的通用语:选择和确认,保障和促进。这些也就是法理学的一些基本思维。【知识模块】 法理学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民主与法治的一般关系。这种相融合可以从民主对法治的意义和法治对民主的意义两方面来看。就前者而言,理论上看,相对于君主专制或者少数人的统治而言,强调多数人的统治的民主是最不会随意践踏法治的政治制度,因为多数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之更难产生随意性的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综合 法理学 模拟 7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