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下列关于过失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1 年单选 1 3)(A)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的犯罪(B)过失犯罪既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C)过失犯罪未造成严重结果的,可以按照犯罪未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对具有高度危险的过失行为,即使未造成法律规定的实害结果,也应当定罪处罚2 甲将自己亲生的婴儿以 2 万元价格卖给他人。甲认为自
2、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一认识错误属于( ) 。(2010 年单选 2)(A)法律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C)客体认识错误 (D)手段认识错误3 甲在教育自己的小孩时,因方法粗暴致其重伤。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种认识属于( ) 。(2009 年单选 8)(A)对象认识错误(B)法律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认识错误(D)手殴认识错误4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2010 年单选 5)(A)甲买回剧毒农药意图杀害妻子,后念及夫妻多年情分,悄悄将农药处理掉(B)乙以出卖为目的,买到一婴儿后,但尚未出手即被抓获(C)丙尾随从银行取款出来的刘某,意图抢劫,在小区入口处被保安
3、阻拦(D)丁乘某女不备,将其扑倒,意欲强奸,却被该女制服5 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9 年单选 13)(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6 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 )。(2009 年单选 11)(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7 下列关于犯罪既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2009 年单选 10)(A)对犯罪既遂,按照
4、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B)犯罪既遂的法律标准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C)行为人没有实现犯罪的预期目的,也可以成立犯罪既遂(D)只要出现犯罪结果就构成犯罪既遂8 甲得知单位财务室保险柜里有 10 万元工资款将于次日发放,遂携带工具潜入财务室,因保险柜十分坚固,甲用了三个小时都没有撬开,便离开,甲的行为属于( )。 (2012 年单选 13)(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B)实行终了的中止(C)能犯的未遂(D)不能犯的未遂9 甲、乙二人不约而同在同一商场内行窃,各自盗窃财物数额较大。下列对甲、乙二人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 )。(2009 年单选 14)(A)甲、
5、乙二人是共同实行犯(B)甲、乙二人互为片面共犯(C)甲、乙二人互为间接正犯(D)甲、乙二人不构成盗窃罪共犯10 甲指使 15 周岁的乙盗窃轿车,乙将盗得的轿车交给甲,甲销赃得款 10 万元。在本案中( )。(2011 年单选 12)(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B)甲是教唆犯,且属于主犯(C)乙是实行犯,是从犯(D)甲是实行犯11 甲与国有公司仓库保管员乙合谋后,由甲在乙值班时将库存物资运出。销赃所得 3 万元由二人平分。在本案中( )。(2010 年单选 16)(A)甲、乙都构成贪污罪(B)甲、乙都构成盗窃罪(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贪污罪(D)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构成盗窃罪12 甲教
6、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2009 年单选 16)(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13 我国刑法划分共同犯罪人种类的依据是( )。(2013 年单选 6)(A)作用(B)作用为主,兼顾分工(C)分工(D)分工为主,兼顾作用14 甲为泄愤,教唆乙炸毁某公司办公楼,乙因害怕没有实施爆炸,对甲的行为( )。(2013 年单选 5)(A)应以教唆定罪处罚(B)应认定为爆炸的犯意表示(C)应以爆炸罪定罪,但应当免除处罚(D)应以爆炸罪定罪。但可以减轻处罚15 甲、乙二人共同盗窃一辆价值 2
7、0 万元的汽车销赃得款 6 万元,甲分得 5 万元,乙分得 1 万元。关于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9 年单选 15)(A)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 20 万元处罚(B)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 6 万元处罚(C)对甲按照盗窃 6 万元、乙按照盗窃 1 万元处罚(D)对甲按照盗窃 5 万元、乙按照盗窃 1 万元处罚16 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绑架罪属于( )。(2013 年单选 7)(A)继续犯 (B)结合犯(C)状态犯 (D)连续犯17 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继续犯的是( )。(2009 年单选 17)(A)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 5 万元后逃匿(B)乙非法剥夺武某人身自由 10
8、天(C)丙一夜之间盗窃同一住宅楼 3 户人家财物共 5 万元(D)丁在实施抢劫过程中致受害人重伤且久治不愈18 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通讯电缆致通讯中断,既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也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犯罪构成。甲的犯罪属于( )。(2009 年单选 18)(A)吸收犯 (B)连续犯(C)牵连犯 (D)想象竞合犯19 下列情形中,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是( )。(2012 年单选 14)(A)聚众斗殴致他人死亡(B)非法行医造成就诊人死亡(C)强制猥亵妇女致其因羞愧自杀死亡(D)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致其死亡20 下列关于牵连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1 年单选 8)(A)出于一个犯罪目的
9、,实施两个以上犯罪行为的都是牵连犯(B)牵连犯是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C)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择一重罪处罚(D)牵连犯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牵连意图,还要求行为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竞合关系21 甲酒后到一洗浴中心进行足浴,发现为其洗脚的女服务员乙很漂亮,于是提出要与乙发生性行为,遭乙拒绝。甲便采取暴力欲强奸乙。乙在反抗中用修脚刀刺死了甲。乙的行为属于( ) 。(2011 年单选 5)(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C)故意杀人 (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22 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09 年单选 9)(A)紧急避险的
10、前提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利益(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3 犯罪目的在定罪中的作用有( )。(2010 年多选 25)(A)决定某些犯罪的成立(B)决定故意犯罪的既遂(C)决定某些犯罪的性质(D)决定是否成立共同犯罪24 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有( )。(2010 年多选 41)(A)甲在发表分裂国家
11、的演讲时,被群众扭送到公安机关(B)乙为制造列车倾覆事故,在轨道上安装了脱轨装置。该装置被巡道工及时拆除(C)丙欲杀害张某,用猎枪射击骑马的张某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造成张某轻伤(D)丁正在撬保险柜时,其同伙打来电话,告知该保险柜中没有值钱的东西,丁便离去25 下列情形中,应以共犯论处的有( )。(2009 年多选 25)(A)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运输方便的(B)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C)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D)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26 国家工作人员甲与普通公民乙相互勾结,由乙接受他人财物,由
12、甲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甲、乙的行为( )。(2010 年单选 18)(A)属于必要的共同犯罪(B)属于任意的共同犯罪(C)属于特殊的共同犯罪(D)不成立共同犯罪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7 简述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 (2011 年简答 51)28 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2012 年简答 51)29 简述因缺乏共同故意从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具体情形。(2013 年简答 51)30 简述防卫过当的成立条件。(2010 年简答 26)辨析题第 28 小题,8 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1 常言道:
13、“ 不知者,不为罪。 ”请结合我国刑法学中的认识错误理论加以辨析。(2013 年辨析 55)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10 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2 我国刑法第 24 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请分析:(1)本条文中 “犯罪过程”的含义。(2)本条文中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含义。(3)如果行为人将被害人砍成重伤后,放弃杀人意图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治,避免了死亡结果发生,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应如何定性。(2013 年法条分
14、析 57)33 刑法第 26 条第 1 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试说明:(1)犯罪集团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2)主犯与首要分子之间的关系。(3)主犯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2010 年法条分析 29)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第 15 条第 1 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15、,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故 A 项说法错误。犯罪,不管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故 B 项正确。刑法第 15 条第 2 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而且,过失犯罪的法定刑由法律明确规定,而非“按照犯罪未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 C项表述错误。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故 D 项称“即使未造成法律规定的实害结果,也应当定罪处罚”的说法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
16、解析】 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显然是“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误解”。故本题应选A。【知识模块】 犯罪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认只。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很显然,甲的认识属于法律认识错误,故选项B 为本题正确答案。选项 A、C、D 都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17、知识模块】 犯罪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构成犯罪预备。关键条件有二:一是为了犯罪,仅仅是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二是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是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选项 A,甲为了实施故意杀人罪,准备工具,但由于甲本人意志原因而不实行故意杀人罪,故不属于犯罪预备(选项 A 属于犯罪中止)。选项 B、D ,行为人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故也不属于犯罪预备。选项 C,“丙为抢劫而尾随”属于为了犯罪而制造条件,“在小区入口处被保安阻拦”属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18、。故构成犯罪预备。因此选 C。【知识模块】 犯罪论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24 条第 l 款,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 “犯罪过程中”,即在犯罪行为开始实施之后、犯罪既遂之前均可中止。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因此,本题应选 A,选项 B 错误。根据刑法第 24 条第 1 款,“自动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都可以构成犯罪中止,即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选项 C 错误。犯罪中止的成立并不要求没
19、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是只要求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例如,作为故意杀人罪既遂标志的结果是被害人死亡。行为人在杀人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了死亡结果发生时,就成立犯罪中止,即使造成了他人身体伤害,也不妨碍犯罪中止的成立。故选项 D 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抢劫罪的实行行为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二:是取得财物。因此,当行为人开始实施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行为时,就是已经着手实施抢劫行为。选项 C 中的“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 ”,是开始实
20、施“其他方法”的行为,以使被害人丧失反抗能力。因此,本题应选 C。【知识模块】 犯罪论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具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或者说犯罪行为具备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我国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是以既遂为模式的。因此,选项 A、B 显然正确。行为人有没有实现其预期目的,并不是区分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故选项 C 正确。比如,甲杀乙的目的是取代乙成为公司董事长,甲杀死乙不久就被公安局刑事拘留了,自然其预期目的无法实现,但不影响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犯罪行为的性质不同,犯罪结果的类型就不相同
21、。同样的结果,相对于此罪而言,是构成要件的结果,而相对于彼罪而言,不是构成要件的结果。例如,伤害结果相对于故意伤害罪而言,是构成要件的结果,但相对于故意杀人罪而言,就不是构成要件的结果。因此,在造成了伤害结果的情况下,相对于故意伤害罪而言,已经既遂;但相对于故意杀人罪而言,则只成立未遂。故选项 D 错误,应选。【知识模块】 犯罪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所认为的完成犯罪的必要行为已经实施完毕。但结果就是没有出现;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所认为的完成犯罪的必要行为没有实施完毕的未遂。甲已经完成了其预计的盗窃的所有必要行为,故应当是实施终了的未遂,排除选项
22、A。甲盗窃不成功是因为甲意志以外的原因 (保险柜十分坚固)造成的,故不构成中止,排除选项 B。甲用了三个小时都没有撬开,但仍有撬开的可能性,因此本题应选 C。排除选项 D。【知识模块】 犯罪论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同时犯,是指二人以上同时以各自行为侵害同一对象,但彼此之间无意思联络的情况。由于二人主观上没有意思联络,故不成立共同犯罪。本题中的情形就属于同时犯。故应选 D。【知识模块】 犯罪论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
23、,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不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15 周岁的乙盗窃轿车,不构成犯罪,自然也谈不上构成从犯。故 A、B、C 的说法均错误。在本案,乙在甲的指使下实施盗窃,乙是甲犯罪的工具,甲构成间接正犯,属于实行犯(正犯 )。【知识模块】 犯罪论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 1 条规定,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共犯论处。根据刑法第 93 条第 2 款,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专业 基础课 刑法学 犯罪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