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正当化事由、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正当化事由、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正当化事由、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正当化事由、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甲、乙因生活琐事互相斗殴,乙感到不是甲的对手而逃跑。甲紧迫不舍,乙逃出500 米后被甲赶上。甲用木棍劈头盖脸地打来。情急之下,乙抽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乙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寻衅滋事罪(D)不构成犯罪2 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抢劫犯罪的情况下,行为已经既遂时,就不存在正当防卫
2、,如果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则属于事后防卫(B)甲和乙有宿怨,甲故意用枪射杀乙,乙也刚好准备用事先藏好的砍刀杀甲,结果甲把乙射死,甲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C)甲给乙服用麻醉药后抢劫乙的财物,刚好被乙的丈夫发现,乙的丈夫抄起木棍将甲殴打致死,乙的丈夫的行为构成无过当防卫权(D)甲正在劫持汽车,乘客乙乘甲不备将其杀死,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3 甲与乙发生争执后,甲扬言要把乙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乙害怕甲杀死自己,就在甲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将甲打死。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B)故意犯罪(C)防卫过当(D)假想防卫4 甲与乙素有仇怨,一日,两人在市场相遇。乙故意拦住甲,百般辱骂,甲挥舞拳
3、头作势欲打乙。乙拿起旁边肉摊上的一把屠刀将甲杀死。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故意杀人(D)防卫过当5 避险过当的主观罪过形态是( )。(A)过失(B)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过失(D)间接故意和过失6 下列关于正当化事由的表述,正确的是( )。(A)某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签发对犯罪嫌疑人沈某实施逮捕的行为属于正当业务行为(B)对被害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属于经被害人承诺的正当化事由(C)某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义务冲突的正当化事由(D)被害人甲找到乙并将其杀死,夺回了被乙在事发前一日抢走的财物,甲的行为属于自
4、救行为7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关键区别在于,犯罪中止( )。(A)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B)是犯罪没有得逞(C)是被迫放弃犯罪(D)是自动放弃犯罪8 犯罪未遂中的“ 犯罪未得逞 ”是指(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C)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D)犯罪目的没有达到9 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的妻子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某的妻子。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同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B)犯罪中止(C
5、)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10 甲参加了一恐怖活动组织,在未来得及实施其他犯罪前,甲就被公安机关抓获。甲的行为属于( ) 。(A)预备犯(B)帮助犯(C)举动犯(D)未遂犯11 甲因为丈夫乙与别的女人有染而产生了怨恨,决定杀乙。某日,甲将一瓶安眠药掺人水中让乙喝下。乙喝下茶水后,逐渐昏迷过去。甲看到乙昏迷倒地,逐渐产生了悔恨之意,于是找来邻居将乙送往医院抢救,结果乙通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则对甲( ) 。(A)按照既遂犯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减轻处罚12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
6、轻或者减轻处罚(B)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免除处罚(C)对于中止犯,应当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D)对于既遂犯,应当从重处罚13 下列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表述错误的是(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存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在犯罪过程中,可以成立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D)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14 甲与乙结有仇恨,准备购买猎枪杀乙。一日,二人在路上相遇,甲对乙扬言说:“我早晚要收拾你,你的末日就要到了。” 由于甲未将猎枪带在身上,当日甲并未对乙有任何伤害行为。甲的扬言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B)
7、犯罪预备(C)犯意表示(D)犯罪中止15 洪某因失恋欲杀原女友黄某,一日早上上班时见无他人,便手持车间工具将黄某击昏,以为黄已死而锁门离去,后黄某遇来上班的同事相救未死。洪某的行为属于( )。(A)意外未遂(B)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不能犯未遂(D)能犯未遂16 山区村民甲与乙有仇而欲杀乙,乙家门前有一座小木桥,桥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涧。某晚,甲探悉乙离家外出办事,即破坏了小桥,将一块横板做成活板,意欲让乙跌下山涧摔死。甲预料到会有人经过小桥,但由于杀乙心切,也没顾那么多,结果一村民丙有事急找乙,踩中活板摔死。乙因而幸免没有死亡。则( )。(A)甲杀乙的行为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B)甲对丙的死亡持
8、有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心理态度(C)甲对丙的死亡不存在犯罪目的(D)丙的死亡对甲而言属于意外事件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7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包括(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18 下列属于法定正当化事由的是( )。(A)义务冲突(B)正当防卫(C)法令行为(D)紧急避险19 下列对避险过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B)避险过当具备了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C)避险过当造
9、成了不应有的损害(D)对避险过当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0 故意犯罪的既遂形态包括( )。(A)结果犯(B)危险犯(C)行为犯(D)举动犯21 下列情形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行为人盗窃他人财物后又返还财物的(B)实施强奸犯罪的行为人发现被害人是男人而停止犯罪的(C)主动停止杀人的预备行为的(D)行为人试图杀死被害人而连开两枪,在未击中后停止了射击行为22 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 )。(A)持刀在酒楼里寻找仇人的(B)为了盗窃某户人家而将其看门狗毒死的(C)将毒药投放在被害人的酒杯中(D)半夜守候在路旁意图对路过的妇女实施奸淫的23 胡某为杀人而与沈某商量并委托沈某购买毒药,沈某
10、果然为其买来了毒药。但一周后胡某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焚毁。则下列表述止确的是( )。(A)胡某成立犯罪中止(B)胡某属于危险犯(C)沈某成立犯罪预备(D)沈某属于行为犯24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对丁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对丁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C)对于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D)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5 简述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26 简述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和区别。27 简述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28 简述
11、犯罪预备的慨念和特征。29 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对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9 郭某,男,1996 年 4 月 3 日出生。由于父母早亡,郭某从小没人管教,10 岁时起就经常与村里的小混混一起喝酒、打麻将。2010 年 3 月 14 日,郭某与朋友一起喝酒,结果喝醉,回家后耍起了酒疯。郭某敲开了隔壁陈家的门,当时陈家只有两个女儿在家(大女儿陈甲 19 周岁,二女儿陈乙 13 周岁)。郭某进屋之后就开始砸东西,并指着陈乙破口大骂。陈乙气不过,冲上前来用拳头打郭某,还趁他不注意咬了他手臂一下。郭某气急,一把抓过陈乙就打,陈乙号啕大哭。陈甲
12、赶紧跑过来扯开郭某。但郭某年纪虽小力气却大,陈甲一时不能拉开。眼看妹妹被打,陈甲非常着急,便用力一拽郭某。结果郭某向后摔去,头部刚好撞到墙上的钉子,郭某当场昏厥。陈甲赶紧将其送到医院,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30 陈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为什么?31 陈甲对郭某的死亡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32 甲、乙、丙共谋抢劫。2004 年 6 月某日晚,甲提出抢劫出租车司机的钱财,乙、丙均表示赞同。于是,三人携带事先准备好的锯齿刀、手术刀、剪刀各一把、尼龙绳一根、不干胶带纸一卷等作案工具,乘上丁驾驶的出租车。甲、乙先后对丁谎称到 A 开发区和 B 庄。企图找
13、个偏僻之处抢劫丁的钱财。丁察觉到三人的行为可疑,遂将三人载到某出租车检查站,将可疑情况报告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当即将三人捕获并从甲身上搜出作案凶器。如何认定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性质?如何处理? 为什么?33 甲、乙同做服装生意。甲因赌博无力还债而萌生杀人劫财的念头,遂于某日以做生意为名约乙让其准备 15 万元去外地进货,并声称为防止意外,不得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当晚,甲开车将乙骗至一无人地段,乘乙熟睡之机,即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放在车上的绳子欲将熟睡的乙勒死,然后将其随身携带的 15 万元劫走。但因害怕事发后被发觉而放弃了杀人劫财的念头,于是往回返。后又对乙谎称是服装供货商暂时无货才返回家的。时隔数
14、日,甲又凶敲诈乙 50 万元未遂而被公安机关抓获,遂主动交代了上次劫财杀人的事实。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全面分析甲的行为并对其行为进行定性。33 2007 年 2 月,甲与乙相识,又通过乙结识了丙。三人经协商,达成了去 A 市买牛皮的协议。同年 4 月,丙、乙集资 1 万元,由丙与甲到 A 市购买牛皮。甲见丙身带钱款,遂生抢劫之念。他以到别处购买牛皮为由,将丙骗出,当行至一隐蔽处,乘丙不备,用石头将丙的头部击伤,丙急忙逃跑。甲仍穷追不舍。丙见甲即将赶上,便扔掉随身携带的一个兜子说:“你不是要钱吗? 给你 !”继续向前跑。甲认为兜内有钱,但为了杀人灭口,仍追赶丙,直至追上并将丙按倒在地。丙见状
15、忙说:“我跟你出来乙是知道的你打死我你也跑不了!”甲听后,停止了暴力行为。丙被迫交出 1 万元。事后甲供认:“ 别说兜子里没装 1 万元就是装了 1 万元,不等我拿走他就到公安局把我告了。所以我得把他整死。”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34 列甲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35 甲的杀人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形态?为什么?论述题36 试论正当防卫的限度。37 试论避险过当的特征。38 试论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表现及其负刑事责任的根据。39 试论犯罪未遂的认定。40 试论对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的犯罪中止的认定。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正当化事由、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
16、-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对于相互斗殴或者互相伤害行为,均不构成正当防卫,但是如果一个人求饶的,或者一方穷追不舍,不依不饶的,另一方迫不得已反击的,属于正当防卫。本题中,甲对乙穷追不舍,并用木棍打乙,乙在逃跑途中用水果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主观及限度条件,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正当化事由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实行,不能实行事前防
17、卫和事后防卫。实践中,抢劫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是如果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但必须是当场,例如,甲将乙抢劫后,甲正在数钱,乙突然将钱又抢回,并乘机逃走,不能认定为事后防卫。故A 项表述错误。B 项表述的情形属于相互非法侵害行为,对于相互非法侵害行为,由于双方都有加害对方的意图,目的均不正当,都不能成立正当防卫。故 B 项表述错误。刑法第 20 条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据此,行为人实施无过当防卫权,仅限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对采取不会造成
18、他人伤亡的麻醉方法进行抢劫的,不能适用无过当防卫权。故 C 项表述错误。D 项表述符合行为人行使无过当防卫权的条件,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正当化事由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防卫不适时包括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两种情况。防卫不适时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题表述中,乙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而属于事前防卫,对于事前防卫造成损害的,符合具体犯罪构成的,按照犯罪处理。故选 B 项。【知识模块】 正当化事由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乙的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不是正当防卫,而是防卫挑拨,因此乙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故选 C 项。【知识模块】 正当化事由5 【正确答案
19、】 D【试题解析】 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只能是间接故意和过失,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可见,选 D 项。【知识模块】 正当化事由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某检察院检察长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签发对犯罪嫌疑人沈某实施逮捕的行为属于法令行为,而不是正当业务行为。故 A 项表述错误。在我国,对被害人实施“安乐死”属于故意杀人行为,即便经被害人承诺,也不得对其实施“安乐死”。故 B 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属于义务冲突,选 C 项。D 项表述不属于自救行为,而是故意杀人行为,因为自救行为必须具有适当性或相当性,否则对造成的损害需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知识模块】 正当
20、化事由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犯罪中止具有时间性、自动性和客观有效性三个特征,其中,自动性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关键区别,即犯罪中止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主观上不想冉犯罪。犯罪未遂是犯罪由于客观原因而没有得逞,不是主观上想放弃犯罪,而是迫不得已或者基于某些原因导致犯罪没有得逞。因此,选 D 项。【知识模块】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通说,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构成的要件没有齐备,这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统一。从主观上看,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直接故意的内容没有完全实现;从客观上看,行为人实施的犯罪是不完整的。可见,选 B
21、项。【知识模块】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李某虽然采取了制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动,但未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此,李某的行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既遂。故选 A 项。【知识模块】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举动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举动犯包括两类:(1)原本预备性质的犯罪构成。如刑法中规定的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这些犯罪中的实行行为从法理上讲原本是预备性质的行为,是为
22、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预备行为,但由于这些预备性质的行为所涉及的犯罪性质严重,一旦进一步着手实行危害就很大,为有力地打击和防范这些犯罪,法律把这些预备性质的行为提升为这些犯罪构成中的实行行为,并且规定这些犯罪为举动犯,着手实行即构成既遂。(2)教唆煽动性质的犯罪构成。如刑法规定的教唆他人吸食毒品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这些犯罪的实行行为都是教唆性、煽动性的行为,针对多人实施,旨在激起多人产生和实现犯罪意图,因而这些犯罪的危害很大,而且即使实施完毕也不一定发生或不一定立即产生可以具体确定的有形的实际危害结果,考虑到这些犯罪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犯罪性质的特殊性质,刑法也把它们规定为举动犯。可见,选
23、 C 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备选项中没有举动犯这一选项,则应当选行为犯这一选项,但不能选预备犯、未遂犯或中止犯的有关选项。【知识模块】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刑法第 24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据此,对于甲的行为,应当减轻处罚,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刑法第 23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A 项表述正确。刑法第 22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
24、免除处罚。据此,B 项表述错误。刑法第 24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据此,C 项表述错误。对于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可见,D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而在于是否齐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可见,A 项表述错误。是否已 “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预备犯是“准备实行犯罪”,由于遭到意志以外原因的阻止,未能开始实行犯罪。犯罪未遂是“已开始实行犯罪”。可见,B 项表述正确。故意犯罪的停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专业 基础课 刑法学 正当 事由 故意 犯罪 停止 形态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