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1226-2016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
《DB41 T 1226-2016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1226-2016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 DB41/T 1226 2016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2016-03-18 发布 2016-06-18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 术监督局 发布 ICS 65.020 B 62 DB41/T 1226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 林 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并 归口。 本标准 起草单位: 漯河市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陈素贞、张素华、李大银、李俊中、张可银、袁宝多、王静。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许勤勤、姬琨、童玲、孔燕、赵雷、刘曌、亓迪、殷艳辉。DB41/
2、T 12262016 1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 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蛾周氏啮小蜂( Chouioia cunea Yang)人工繁育的术语和定义、 工艺流程、基本设施和设备、替代寄 主、种蜂、繁育、释放。 本标准适用于以柞蚕( 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704 2007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S
3、N/T 1374 美国白蛾检疫鉴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蛾周氏啮小蜂 白蛾周氏啮小蜂 ( Chouioia cunea Yang) , 属膜翅目 ( Hymenoptera) ,姬小蜂科( Eulophidae) 。 是目前控制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的重要天敌,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雄性比大等优点。鉴定特征见附录 A。 3.2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 属鳞翅目 ( 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 是我国进出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 为食叶害虫。 寄 主广泛
4、,包括林木、果树、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 370 余种,其中主要是阔叶树。 幼虫孵出即吐丝做网幕,并在网幕内群集,取食 树叶。 老熟幼虫寻觅树皮裂缝、树洞、树下或浅土层土块、瓦砾、枯枝落叶下及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处化蛹。成虫有一定飞翔能力和趋光性。卵多产于寄主树冠周缘叶片背面。各虫态鉴定执行 SN/T 1374。 3.3 杨小舟蛾 杨小舟蛾( Micromelalopha sieversi ) , 属 鳞 翅 目 ( Lepidoptera ) , 舟 蛾 科( Notodontidae) 。 是我 省 杨树 主 要食叶害虫之一。幼虫常群集为害,将杨树叶片食光 ,仅DB41/T 12262016 2
5、留下叶表皮及叶脉。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化蛹,影响植株叶片光合作用。蛹在树洞、落叶、地下植被物松土内越冬。成虫有一定飞翔能力和趋光性。卵黄绿色,半球形,呈块状排列于叶面。 3.4 杨扇舟蛾 杨扇舟蛾 ( Clostera anachoreta) , 属鳞翅目 ( Lepidoptera) ,舟蛾科 ( Notodontidae) 。是我省 主要 食叶害虫之一。 爆发时经常会将树叶全部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幼虫啃食杨树叶片,常群集为害,将叶片食光,仅留下叶表皮及叶脉。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化蛹 , 影响植株叶片光合作用。蛹在树洞、落叶、地下植 被物松土内越冬。成虫有一定飞翔能力和趋光性。卵黄绿色,半球形,
6、呈块状排列于叶面。 3.5 柞蚕 柞蚕 ( 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 属鳞翅目 ( Lepidoptera) ,大蚕蛾科( Saturniidae) 。是一种以栎属树木为食料的经济昆虫,其蛹是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重要替代寄主 。 3.6 人工繁育 根据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 B),将其成蜂接入合适的替代寄主,通过人为控制温度、湿度,使其在寄主体内完成世代发育,增加发育代数,扩大个体数量,用于美国白 蛾、杨小舟蛾 、 杨扇舟蛾等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 。 3.7 种蜂 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或室内人工繁育的第 1 代 2 代,个体健壮
7、、适应性和繁殖力强,用于人工繁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 。 3.8 复壮 通过更换替代寄主、变温等方法,使人工繁育数代后发生退化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过程。 4 工艺流程 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工艺流程见图 1。 DB41/T 12262016 3 图 1 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工艺流程 5 基本设施和设备 繁蜂室 (7.2m3.2m 3m)、接蜂室 (7.2m 3.2m 3m)、岀蜂室 (7.2m 3.2m 3m)、操作室(8.8m5.4m 3m)、冷藏室(5m6m 2.8m)、实验室等 。 繁蜂箱(50cm40cm 15cm)、繁蜂架(1.8m 0.25m 2.18m)、冷暖
8、空调、冰箱 (柜) 、操作台(2m 1.2m 0.6m)、 紫外线消毒灯、解剖镜、显微镜、大玻璃试管 (30mm 200mm)、小玻璃试管 (10mm 70mm)、玻璃锥形瓶(500ml) 、培养皿、干燥箱、恒温恒湿培养箱、人工气候箱、 加湿器、除湿机 、相关实验试剂等。 塑料透明广口瓶、削茧刀(转刀)、美工刀、镊子、剪刀、软毛刷、棉花塞、橡皮筋、75%酒精 等。 6 替代寄主 柞蚕茧、柞蚕蛹,储藏温度控制在 0 5 ,相对湿度保持在 70% 80%。 7 种蜂 7.1 种蜂采集 野外人工采集美国白蛾 蛹 或杨小舟蛾蛹,挑选出腹部节间膜拉长、不能回缩、蛹壳光亮而薄的被寄生蛹, 以单蛹放入 小
9、玻璃试管 , 或从其它地方引种。 7.2 优选 从采集羽化的成蜂中选择体壮、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的做种蜂,淘汰弱蜂。 7.3 扩繁 7.3.1 寄主准备 7.3.1.1 转刀取蛹 选茧入库 削 茧 选 蛹 种蜂采集 优选 开箱通风 控温控湿 养 暗室接蜂 检查寄生 装 箱 林间释放 冷 藏 暖 蜂 种蜂扩繁 DB41/T 12262016 4 将柞蚕茧无茧蒂的一端放入转刀,旋转一周,取出柞蚕蛹。 7.3.1.2 选蛹 观察蛹的颅顶板及蛹体,挑选颅顶板清白透明、环节紧凑、不萎缩、蛹皮坚韧有光泽、脂肪饱满细腻的健康柞蚕蛹。 7.3.2 瓶内接蜂 将选好的裸蛹,放入锥形瓶内,再用软毛刷轻轻将种蜂扫入。
10、接好后用棉花塞塞紧,接蜂量1 头柞蚕蛹接 50 70头蜂。接蜂温度控制在 23 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 60% 70%。 7.3.3 培养箱内繁蜂 接蜂后,将锥形瓶放入培养箱内无光培养,温度控制在 23 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 60%70%。 7.3.4 出蜂 接蜂 5 7天后,打开培养箱光源,每天给光 16h左 右 。温度设为25左右 , 湿度保持在60%70%,直至出蜂 。 8 繁育 8.1 寄主准备 8.1.1 选茧入库 柞蚕茧宜在东北秋茧收获后大量准备。挑选 茧壳完整、饱满、新鲜、干燥、无病菌、发霉、污染、虫蛀鼠咬的柞蚕茧放入冷库, 储藏温度控制在 0 2 ,相对湿度保持在 70%80%。
11、 8.1.2 削茧 采用三刀破茧法, 将柞蚕茧有茧蒂的一端用刀削 1 个口(露出颅顶板,便于观察),另一端削 2 个椭圆形口,孔口直径为 1.5 cm 2.0 cm,以蛹不掉出茧壳为宜 。 8.1.3 选蛹 参 照 7.3.1.2。 8.2 暗室接蜂 8.2.1 接蜂前准备 接蜂前,对繁蜂器具用 75%酒精消毒,接蜂室 24h紫外线照射消毒,消毒完成 2天后方可使用。 8.2.2 箱内接蜂法 挑选个体大小相对一致的三孔茧,均匀地放入繁蜂箱中,摆放整齐。在无光的接蜂室内,将蜂种均匀的敲入繁蜂箱内,接蜂量 1头柞蚕蛹接 80 90头蜂。接蜂温度控制在 23 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 60% 7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1226-2016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226 2016 白蛾周氏啮小蜂 人工 繁育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