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 2卷带解析) 选择题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 ”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 “雅言 ”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 ”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 “雅言 ”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 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周代的统治 图为波兰开
2、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识记能力。本题的解决关键是图上欧盟的标志,依据这个可以排除 ABC三项内容。 AB两项内容在欧盟成立前有,所以时间不符合。北约是军事同盟,而欧盟是政治经济联盟,所以排除 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盟的扩大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
3、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1929年至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 20世纪 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 、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 AB两项错误。 D项为错误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
4、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 有人描述 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 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 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 B项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 C项错误。 D项既是无关项
5、也是错误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 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 A项。 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
6、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 C项。 D项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影响 1953年 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记忆与理解能力。1953年 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 A项错误。 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
7、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 D项也是无关项。 1953年至 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 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 1937年 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 暴力和动乱 “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
8、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材料的时间,从时间入手分析出顾维钧言论的背景,这个背景是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与八 一三事变后,国联继续姑息纵容日本侵华,所以顾维钧有此言论。其次从材料中的关键词 “远东 ”分析出其背景,最后依据题干中备选项的内容进行比较,然后结合题干中要求的“主要目的 ”来解决。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远东问题,并不涉及到世界大战的问题,并且 B项内容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批评的态度,所以 C项错误。 D项也是无关项,材料中并未有涉及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
9、抗日斗争 九 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外交政策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 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 A 项错误,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例子中人物的主张各不相同,所以排除 A项。 B项内容符合孙传芳的主张,东三省有人不一定
10、是军阀 ,所以排除 B项。 D项内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孙传芳标榜的 “三爱 ”、东三省人主张的三权都与 “三民主义 ”内容无关。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
11、除 AC 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主张易服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
12、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 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 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 “蜀民以
13、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 “私为券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 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 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
14、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 之纲,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晋朝法律特点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 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 10月,中 国远征军与盟
15、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余万人,伤亡接机 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 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
16、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 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 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 ( 2)第二问,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全国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统一 考试 文科 综合 能力 测试 历史 新课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