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 “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周初 “封建 ”的实施主要基于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这里评价的是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 A、 D两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
2、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说: “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 ”1856年,法国外长强调 “商业关系的推广 ”。以上材料表明的本质问题是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英法希望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1854年、 1856年 ”、 “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商业关系的推广 ”。结合所学知识, 1854年英法提出 “修约 ”要求,被拒后, 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 C。 A、 D两项说法与材料中无法得出; 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当时的列强以商
3、品输出为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泸州起义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泸州市,为纪念杨 公、朱德、刘伯承领导的泸州保卫战。 该碑总高 19.26米,基座边长 12.1米,寓含泸州起义时间。这次起义被称为南昌起义的预演。这次起义 A是领导武装起义的尝试 B表明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 C宣告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D贯彻执行八七会议总方针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月 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
4、到农村。故 B、 D与材料不符。蒋介石的 “四 一二 ”、汪精卫的 “七 一五 ”政变宣告了国共合作的破裂,故 C项排 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 “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这说明了列强侵华对中国的破坏与重建的双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在通商口岸设厂,利用了中国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和广
5、阔的市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强侵华的影响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 20世纪的。 “首都被攻占 ”是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首都北京被敌人攻占有两次,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二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900年联军占领北京。材料中 “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 20世纪的 ”,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
6、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注:一般认为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 ),这种变化反映了: 封建制度的结束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平等的趋势 民族团结的重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思想,反映了国内民族平等和团结,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 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从 1924年 1月后至 1927年 4月前,国民革命运动及北伐战争的进展,主要依赖于 A
7、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统一战线的推动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推动 C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推动 D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的领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24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打到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及北伐战争;革命运动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国共合作组成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家竺可桢写了 60年日记, 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
8、江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之一,是以徐州为中心发动的一场战役。故选 B。 A项是辽沈战役; C项是平津战役; D项是渡江战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下图是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毛泽东在信中写道: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 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 ” 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活动 A七届二中全会 B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 ”,结合所学知识,重庆谈
9、判是1945年,材料时间应为 1949年; “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结合所学知识,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内容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问题。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幅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常见的徽章,图案设计有着相同的核心要素 工农联盟。最能广泛保障此核心要素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建立的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
10、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故选 A。 B 项是政党制度; C 项是民族政策; D 项是国家统一的政策。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下图所示 “结婚证 “反映了 “结婚证 “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结婚有法可依 “阶级斗争 ”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结婚证中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经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 、 、 三项说法正确;结婚证中体现了结婚要符合婚姻法的规定,说明 说法错误。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
11、化大革命 ” “文革 ”的影响 1979年, (中国 )“选举法 ”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 1,这一比例在 2010年春修改为 1 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 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 1,这一比例在 2010年春修改为 1 1”, 8:1的比例体现了代表名额偏向城市; 1:1的比例体现了城乡的平等。故选 B。 A、 D两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现代中
12、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政治建设 1949年 11月,周恩来指出: “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 “联合 ”主要表现在 推行 “一边倒 ”政策 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 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外交上推行 “一边倒 ”的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参加亚非会议,推行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独立自主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同时积
13、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 曾说,该组织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的精神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 ”。 “该组织 ”指的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欧共体 C不结盟运动 D联合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一直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故该组织指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 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上海合作组织 1895年,日
14、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关税的机会了 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的内容是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亿两。故 说法正确;根据 “利益均沾 ”原则, 说法正确。故选 B。 说法与史实不符; 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
15、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如果德国的帝国议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其情况可能是 A帝国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B帝国议会通过后由联邦议会批准生 效 C经皇帝批准后立即生效 D联邦议会和皇帝根本不会批准,该法案无法通过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871年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任命宰相;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的议员由各邦君主任命,实际控制了议会;帝国议会的议员由选举产生,作用很小。故不利于政府的法案,根本无法通过。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
16、71年 西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 ”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 “锤子、剪刀、布 ”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你认为该说法 A正确,说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讲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C不妥,三者之间不是单向制约的关系 D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相互独立且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锤子、剪刀、布 ”的关系是独立,但是单项制约,三权分立是双向的相互制约。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 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的内容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17、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体现了A、 B两项说法正确; “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 ”这体现了 D说法正确;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选,故 C说法与材料不符。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军机处的设立
18、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 (记注官 )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 “记注官泄密 ”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 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 停止编纂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 B。 A、 C、 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
19、度的特点 伯利克里说: “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其中的“公民 ”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的公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人,是除妇女、奴隶、外邦人外的雅典的成年男子。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公民 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20、C建立陪审法庭制度 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世界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公民大会体现了今天的议会制,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深远影响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法 习惯总结 习惯 成文法 B法律理论 习惯 成文法 习惯法 C成文法 习惯 法律总结 习惯法 D习惯 习惯法 成文法 法律总结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
21、所学知识,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先是习惯,继而形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是对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罗马自然法是对法律的总结,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和发展。故学啊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世界文明史中说: “后来, (罗马 )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颁布 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 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法官们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甘肃省 张掖 中学 第二次 模拟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