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 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 ”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2、 “公天下 ”的因素 ”和“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 ”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又为把他等同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所以 A、 C理解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历史学习中应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贬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倾向,不少学者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 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有的外国学者将其与四大发明并列,是中国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当代著名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公天下 ”的因素。
3、这些观点在新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在平时学习中要吸纳这些新见解,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 的民族民主意识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是理解材料,两句话说明了两个意思,第一句话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
4、第二句话 “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强调,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能够控制全局的殖民工具,打乱了列强在华的殖民统治秩序; 促进了资本主义: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 “远东这两个国家 (中国、日本 )能将它们同欧洲的联系限制在严格监督下的、仅仅是断断续续的贸易之中。
5、但到 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和剧烈的变化。 ”材料中提到的两国 “剧烈的变化 ”具体指 A闭关政策最终破产, “天朝 ”观念得以改变 B自然经济逐步 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C被列强打开国门,开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D封建专制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 “远东这两个国家 (中国、日本 )能将它们同欧洲的联系限制在严格监督下的、仅仅是断断续续的贸易之中 ”这说明当时两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到 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和剧烈的变化。 ”这说明在西方的侵略下国门被打开。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列强侵华 点评:列前 19世纪中叶侵华地
6、影响: 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 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 “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
7、 ”。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与材料不符;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这一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其实质;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这是现象,也不是实质。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 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是追求自然经济,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 组织形式:宗教形式和浓厚 的迷信思想不能适应革命发展要求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 引者)在 1922年和 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
8、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最后的决裂 ”责任在中共 B 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D “与国民党联合 ”有利于革命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作者认为中共如果不和国民党合作,干的会很糟,国共合作后,如果中共早有合作破裂的准备,会干的更好,故 B的说法最符合题意; A “最后的决裂 ”责任在中共,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B 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说法不符合作者意图,作者意思是做好准备,而非主动决裂。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国民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本阶段需要把握以
9、下知识点 本阶段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革命的主要任务; 革命的领导组织是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的主力是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革 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革命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 1935年 2月写下的忆秦娥 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 “从头越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军井冈山, “农村包围城市 ”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答案
10、: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的时间是 1935年,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发生于 1927年,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B进军井冈山, “农村包围城市 ”发生于 1927年,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时间一致;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应在 1936年以后。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遵义会议 点评: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摆脱共产国际束缚、独立解决领导权、并确保了党的团结,是共产党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从此革命转危为安。 “好花终须绿叶扶 ”、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
11、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 “好花终须绿叶扶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这一材料信息,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共产党好比红花,各民主党派好比绿叶。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点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和意义。性质: 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政 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12、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意义: 对国家: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对党和政府: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监督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 “敌人之声 ”、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 “敌人之声 ” B “敌人之声 ”、 “兄弟之声 ”、 “伙伴
13、之声 ” C “伙伴之声 ”、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D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伙伴之声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50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兄弟之声 ”。到了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 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敌人之声 ”。苏联解体后,世界处于错综复杂的变
14、革,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让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上重量级的大国走到了一起,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伙伴之声 ”。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苏(俄)关系 点评:建国后中苏(俄)关系的总体走向:( 1)建国初期,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建设。( 2)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恶化, 甚至发生了边境武装冲突,代表是珍宝岛事件。( 3) 80 年代中苏关系缓和走向正常。( 4)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发展良好。 有评论说, 20世纪 70年代,中国结束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 ”的被动,打赢了一场 “隐形的世界大
15、战 ”。这主要是指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C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点评:梳理二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 时间 特征 形成原因 第 阶 段 二战结 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 中美关系 处于对抗, 状态 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
16、权政策;在此期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侵越等;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第二阶 段 20世纪 七从十。 年代 中美美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 关系走向正常化 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侵越失败,在苏美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第三 阶段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美国 “和平演变 ”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
17、我国改革开放的 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扩大 1999 年 9 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当中的关键信息是 “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所以它体现出的是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A高度赞扬
18、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材料中看不出后来;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仅仅看到了作者的表层含义;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这一观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应从整体上归纳新中国外交发展概况,形成知识框架。 时间 特点 表现 1949 1955 “一边倒 ”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55-l970 “一大片 ”、 重点发展与邻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苏、中美关系恶化 19701978 外交突破 恢复在联合国的令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继续恶化 1978年至今 全方位外交 争取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
19、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活动 我国史学界曾就 “二战后 ”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 “强心剂 ”和 “及时雨 ”,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 “加速器 ”和 “绝缘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北约的建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练习材料当中的叙述 “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 “强心剂 ”和“及时雨 ”,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 “粘合剂 ”这说明这一事件会有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样可以排除 C美国推行杜鲁 门主义和 D北约的建立,因为二者
20、为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根据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 “加速器 ”和 “绝缘体 ”所以这要求,事件必须促进欧洲的分裂,这样可以排除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注意把握美苏冷战的表现: (1)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 “冷战 ”政策: 1946年 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 “冷战 ”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 (政治 )提出,标志着 “冷战 ”正式开始。 1947年 6月,马歇尔计划 (经济 )提出。其实质是扶持和控制欧州。 1949 年 4 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军事 )建立。(2)苏联的反击: 1947年成立共产
21、党和工人党情 194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两大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及格局最终形成。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 Iraq、 Afghanistan、 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地区霸权主义抬头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读图文材料,说明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世界强国,虽然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地加强,但是美国希望继续独霸世界,并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满,故发出了 “还是让我回到冷
22、战中去吧 ”的愿望,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要注意世界格局演变的规律: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一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 相联系。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 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由于时代的局限
23、而无法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比较这四项义和团运动更反映了这一特点。 A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其失败并不是因为站的高度不够,而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造成的; D. 太平天国运动其主要斗争目标并不是实现民族独立,而是推翻清朝。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要注意分析其口号,扶清灭洋 “ 灭洋 ”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 “扶清 ”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同时还要注意意义,意义: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图谋;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湖南省 名校 第一次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